被挂上热搜的“禁书”事件:有毒的家庭,会可怕到什么地步?

文|小椰子(原创不易,欢迎关注,请勿抄袭搬运,必究)

01

最近,有这样1段视频火上了热搜,看得人目瞪口呆。

深圳一家书店,一位情绪激动的母亲,在柜台歇斯底里地怒斥店员:

“你们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居然在这里卖毒品!

我们两代人的心血,在这里买房子,送孩子到学校去读书。

这样的书不准再卖给我的孩子!”

你猜猜,能让这位母亲气成这样的,到底是什么书?

不过是一些在学生中特别流行的言情小说和盗墓类小说罢了。

看她气到捶胸顿足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小孩在偷看什么毁三观的书呢。

书店的店员跟她解释:“我们有不卖给他,看到他来就拦着他,但是他非得瞒着你,瞒着我们,找别人来代买。”

但那位母亲却不肯听,把怨气全都撒在了无辜的店员身上,边摔书边怒吼:

“我哪天要扔一个火把进来,把你们这些书都烧掉!”

从对话中不难猜到,这位小孩可能经常来书店买书,店员都认识他了。

被自己的母亲这样大闹一通,等于说是被当众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这件事发酵后,难以预估小孩以后在学校、在社会上会承受怎样的目光。

代入一下她小孩的视角,我觉得自己都快窒息了。

评论区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位母亲的问题所在:

“家长总是能为自己教育的失败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从武侠小说,电视,到电脑。”

有人将心比心地同情起了小孩的处境:

“这妈情绪崩溃成这样,可想而知,平时在家情绪也是控制不了的,小孩该多有阴影。”

有人则出来现身说法:

“我是看斗罗斗破盗墓笔记鬼吹灯长大的,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看,现在在中科大读研。”

我们身边有太多家长,喜欢化身为“甩锅侠”。

一味地怪罪书籍、影视作品、游戏,而从不反思自己。

举报《迪迦奥特曼》,因为有太多打架斗殴的情节,孩子看了变暴力了怎么办?

举报《菲梦少女》,因为里面的人物都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这不是教坏小孩吗?

举报《伊索寓言》,因为里面的情节三观不正,太过黑暗,小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了谁负责?

我有时候怀疑,这些人的孩子,是不是都要被放在玻璃罩里供起来,在无菌的环境里长大?

想起大导演昆汀,曾在节目里说过这样一件趣事。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看完了《教父》、《法国贩毒网》、《日落黄沙》等限制级电影。

等他长大一点,才知道自己看的是其他同学不被允许看的电影。

昆汀就去问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让自己看这些电影?

结果母亲不以为然地来了一句:

“这只是一部电影啊,不会因为你看了电影里的什么东西,就毁了你。”

遗憾的是,像昆汀母亲这样通透的家长,实在太少太少了。

02

刷到过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视频。

一个初一的小女生,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写小说。

一共写了56本,足足有30多万字,都是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那是她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她文科成绩优异的原因之一。

结果你猜怎么着?

有天她放学回家,从来没有帮她拎过书包的爸爸,突然好心地帮她拎走了书包。

看到里面的小说后,又冲进了她的房间,翻出其他的小说,粗暴地全部撕碎了。

女儿伤心地站在台上,当着同学的面,对着爸爸大喊:

“那段时间,我觉得我失去了灵魂。你毁了诗书!”

最后爸爸跟女儿道歉了,说自己这样做确实显得粗暴了点。

但与此同时,他还是在不停地说教女儿,说自己这是为你好,想让你提高自律性才这么做的。

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而是冷血地以成绩作为借口:

“等你数学成绩上去后再写小说吧。”

看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中式恐怖,从来不是关于爱,只是关于掌控与服从。”

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从未尊重过孩子的意愿,从未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命令,对孩子的喜好不肯给予任何理解、包容。

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比如知乎上,有位家长提问:“我的女儿因为我撕了她的笔记本绝食了怎么办?”

这个妈妈看不惯自己那正在读高三的女儿,整天拿着这个本子写写写。

特别是最近她成绩还有点下降了,于是妈妈头脑一热就把她的本子给烧了。

女儿仿佛心死了般,没有再说话,也没有再吃饭。

直到妈妈威胁她,她才哭着说,那是她最重要的东西,里面积累了这么多年的小说灵感。

原本打算高考结束后动笔写,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位妈妈在最后还自己委屈上了:

“我知道我做得不对,但是我都已经烧了,这也是她成绩下降了还记记记的原因啊,我该怎么办?”

比如一家cosplay写真馆,一个小女孩过生日,父母为了满足她的愿望就带她来拍写真。

但整个拍照过程都充斥着各种干涉、看不惯、阻扰。

小女孩想拍游戏角色七七,父亲表示不能理解:

“这长得牛鬼蛇神的,跟跳大神似的。咱们拍点正常的吧行不?”

母亲则开始提意见了:“我们喜庆一点的吧,要可莉吧行吗?七七太吓人了,跟个小僵尸一样看得我都害怕呀。”

好在小女孩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不要可莉,就要七七。”

经过了几个回合的博弈、拉扯,父母终于无可奈何地同意了小女孩的意愿。

本以为可以愉快地结束,没想到,选片的时候,父母又开始这不行那不行,让小女孩把妆都哭花了。

母亲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什么要这张侧脸的?这张不要,不好看,感觉太像僵尸了。”

明明是小女孩的生日啊,为什么连这点心愿都不肯满足她,要不断地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去干涉她呢?

究竟到什么时候,这些家长才能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品。

教育是要在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而不是单方面的控制和命令。

03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高三学生尼克,在校园里活泼开朗,品学兼优,有着极佳的人缘和领导力。

然而,在家庭里,却只能低声下气,背负着父亲沉重的希望。

父亲控制欲极强,不允许尼克有自己的想法。纵使尼克有再多不情愿,最终也只能化为一句“Yes,sir”。

学校舞台剧《仲夏夜之梦》招男一号,尼克被选中了,满心欢喜地偷偷参加排练。

然而,这件事还是被父亲发现了,勒令尼克停止表演,还说要送他去军校,七八年后才能毕业。

尼克绝望了,放弃了任何挣扎。他无法反抗父亲,只好转而伤害自己。

夜里,他饮弹自尽,以此来挣脱父亲的控制。

父亲听到声音,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儿子,哭到不能自已。

博主“一个胡点点”说得好:“有很多父母,他们希望你幸福,但他们不希望你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他们希望你有能被别人认可的、被别人羡慕的,能给他们挣面子的‘幸福’。”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但我希望有些家长能够明白,来自童年的伤痛难以治愈。

爱不是掌控与命令,给孩子更多尊重和自由成长的空间,才是真正的温柔。

共勉。

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文章全网阅读量过亿,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尼克   禁书   店员   地步   小女孩   情节   可怕   小孩   父亲   家长   女儿   母亲   父母   成绩   妈妈   事件   孩子   家庭   电影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