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侨资本家张振勋,对政治的清醒认识,让他创造诸多奇迹

今天与大家分享:著名的客属华侨实业家张振勋的故事。他堪称是史上最成功的“红顶商人”,被美国人称作中国的“洛克菲勒”。除了创造了商业奇迹外,张振勋还拥有比胡雪岩等名人,更加悠长的政治生涯。这诸多奇迹的创造,都源自张振勋一直保有对政治的清醒认识。

张弼士全身照

下面就请听笔者详细讲述。

一、从穷小子到华人首富,靠得是勤恳守信

张振勋,字弼士,清道光21年(1841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他幼时家里贫困,仅跟着当塾师兼业余医生的父亲读过三年私塾,但他从小就聪颖过人。

1859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岁的张振勋因故乡灾荒,实在无力养活妻儿老小,于是决定孤身一人离开家乡广东,前往南洋谋求新的出路。

张弼士前往东南亚后的第一站是荷属巴达维亚,即今日的印度尼亚西首都雅加达。在巴城,他无依无靠,又不会英文,但在底层摸爬滚打十数年的经历却告诫他,在异乡谋生最要紧的就是要吃苦肯做事。

正因为张弼士的勤劳吃苦精神,不久便得到了当地华人温老板的青睐,张弼士不但成为了米行的账房,掌握了米行的经济命脉,还娶到了温老板的女儿,很快便成为米行的老板。

张弼士入选《美国历史杂志》封面人物

年轻力壮的张弼士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练就了其敏锐的商业嗅觉,眼见巴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张弼士发觉他们在巴城却买不到家乡的酒来喝,于是便灵机一动,他利用米行资金开办了一家有着各国美酒的商行。

酒行开办之后,有一位荷兰青年经常来酒行买酒喝,但他经常不付钱,还在酒行里耍酒疯,敏锐的张弼士发现他气质不凡,所以不但没有赶他走,反而吩咐伙计对他礼遇有加。谁知神奇的事情出现了,这位青年在很多年后竟成为巴城的新任总督。

有了这份奇特的缘分,张弼士在巴城乃至整个南洋的发展自此搭上了顺风车,他利用荷兰政府为了开发东印度群岛,鼓励当地华侨从事垦殖业的机会,将资金投入到垦殖业、金融业、工业、药材业等多重领域。

自1860年代至1890年代,张弼士创办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由于经营好,其资产(8000万元)超过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7000万元),比当时的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还超过5000万两白银,成为当之无愧的华人首富。

荷属巴达维亚城

二、“中国的洛克菲勒”心忧国内百姓

19世纪90年代初,张弼士在南洋的事业如日中天,对整个东南亚也影响深远,英国、荷兰属殖民当局看重他的影响力,多次给他封官赐爵,却都被他婉言拒绝。成为了华人首富的张弼士,心忧国内百姓,发出“吾生为华人,当为中华民族效力”的誓言。

1898年,张弼士携洋姨太太从新加坡到中国香港,打算搭乘德国轮船。出人意料的是,这家德国轮船的头等舱只卖给他的洋姨太太和德籍家庭医生,张弼士和属下由于是华人,只能坐统舱。张弼士勃然大怒,当即把船票撕个粉碎,怒吼道:“记住,以后我的轮船,凡德国人一律不卖票!”

不久,张弼士就创办了“裕昌”和“广福”两个远洋轮船公司,而他们的航线正是德国远洋航运的航线,不仅如此,轮船设备、规格待遇等也和德国公司的完全相同,只是票价减半。这场价格战令德国轮船公司损失惨重,最后只得道歉求情,迫使德国轮船取消了歧视华人的规定。

1900年,国内黄河大决口,老百姓伤亡惨重,流离失所,得知消息后,张弼士立刻在南洋各地募集银两百余万赈济灾民,为此,清廷赐予他“乐善好施“的牌坊。

烟台张裕丁洛特酒庄

因张弼士小时在家乡大浦时,曾经放牛种地,没有读过多少书,因此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年,他在回国视察汕头后,看到当地居民生活贫困,读书困难,特地在汕头拨款建“育善堂”,购置堂产,为民众作福利基金。

张弼士一生热衷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生平所捐义款达数十万两银。在清廷任命他为海外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时,首先捐资八万两银创办槟城“中华学校”;在张弼士的带动下,华商先后在新加坡创立华文“应新学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兴办了八所华文学校。

三、清醒认识政治局面,为最成功“红顶商人”

这位连见慈禧太后都享有免跪特权的“红顶商人”,同时期唯一可相比的是比他年长18岁的胡雪岩,但是张弼士显然比胡雪岩更成功。当1885年胡雪岩在凄惨中结束自己一生时,张弼士正矗立在人生事业的最高端,而张弼士在1916年逝世时,他同样享有了与胡雪岩天壤之别的待遇。

张裕酒厂老照片

张弼士之所以能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完全在于他对政治一直保有清醒的认识。虽然他出生于清政府时期的中国,与清政府有剪不断的联系:他先后担任过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闽粤两省农工路大臣、钦命头品顶戴等职,但是即使身居朝廷高位,他对清廷腐败无能看的很透彻,这是他与胡雪岩最大的不同之处。

因此,在看到清政府即将垮台之时,张弼士明智地选择帮助孙中山先生开展民族革命事业:他支持儿子张秩君参加同盟会,并暗示南洋所属各企业,要对在海外进行民族革命活动的革命党人给予大力支持。

在回到新加坡后,张弼士又通过胡汉民暗中帮助孙中山30万两白银作为活动经费。辛亥革命爆发后,又以南洋中华总商会和他本人的名义,捐赠了一笔巨款给孙中山。

张弼士

正是这样对政治的清醒认识,换来了张弼士更加悠长的政治生涯:在民国时期,张弼士又先后任总统府顾问、立法会议员、参政院参政、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南洋宣抚使等职—这在朝代更替的时代里,成为绝无仅有的奇迹。

总之,中国的“洛克菲勒”张弼士除了创造了商业奇迹外,他还拥有比胡雪岩等著名人物,更加悠长的政治生涯。这所有都源自张振勋一直保有对政治的清醒认识。

首先,张弼士是自己先致富后才应邀介入政治、当了官的,并不像潘仕成等那样,靠垄断行业发达、凭“官倒”发财,然而经过镇压农民起义捞取政治资本上位的;

其次,张弼士富裕后不忘记救济国内贫民,资助落后的教育事业;他与腐败的清朝政府若即若离,对政治局势看得很清楚,不像胡雪岩、潘仕成等失败的“红顶商人”,要么依附于腐朽政府,要么被当局利用不可自拔,直至落魄或悲惨收场。

张振勋雕像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洛克菲勒   南洋   红顶商人   政治   新加坡   德国   资本家   轮船   中国   近代   华侨   清政府   清醒   奇迹   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