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开元与安史之乱,曙光下的无尽昏暗

虽说过去了一千多年,但唐朝依然存在许多人的心中,至今美国还有唐人街,唐装之称,足见唐朝对后世的影响。而唐朝最为强盛的时代又当属“开元盛世”,这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时期。然而这样一个鼎盛王朝就在几年之间瞬间瓦解,那么,这又是怎样被终结的呢?

黎明前的黑暗

唐代诗人诗圣杜甫就曾有这样一首诗来展现这一时期: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豹,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织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然而,这样的盛世之下也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随着唐玄宗逐渐昏退而慢慢爆发出来。

首先,早在太宗,高宗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区域,使唐朝成为一个疆域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在边域设立了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后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但管理着军事,同时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管辖区域内的行政、财政、吏治、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一方之长的州刺史成为其部属,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为皇室所担忧。

其次,唐朝本是沿用北周的府兵制,但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府兵制也逐渐瓦解,到了武周时期唐军的战斗力已经弱不可言,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招募来的军士受到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们形成了一种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朝中有李林甫和杨国忠这等奸相,百官进谏的言路也被断绝,唐玄宗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不足,导致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实力日益悬殊。

最后,也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除异己,培植党羽,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镇守边疆。因此身为胡人的安禄山得以取得权利,在身兼三大兵镇节度使,独掌十八万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加之,杨国忠坐上宰相之位后与安禄山争宠,多次声称安禄山要反,要求玄宗将安禄山调入朝中,更曾杀死安禄山留在长安的门客,令安禄山极为不满。

就这样,安禄山反了。

范阳燃起的烽火

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纠集麾下部队加上契丹、同罗、奚族等共计十五万人,以“忧国之危”、“诛杀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兵锋剑指长安。

这时候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几代人都没见过战争。一听说范阳起兵,当地县令或开城迎接,或弃城逃跑,或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面对叛军,唐玄宗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部署。首先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军五万东征。

与此同时,玄宗任命在北面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羽林卫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金吾卫将军程千里为潞州长史,阻敌于西进。

但令唐玄宗没想到的是,他千辛万苦构筑的防线在安禄山面前竟是不堪一击,很快叛军就攻陷了东京洛阳。封常清面对叛军也是节节败退,不得已只能赶到陕城与高仙芝会合,两人商议后决定放弃陕城集中力量固守潼关,但两人的悲剧也就在这一刻注定了。

退到潼关之后不久,两人便因诬陷,被玄宗所斩。大唐西线就此无人可守,不得已,玄宗只得令退休已久的老将哥舒翰兼领河西、陇右节度使,率军驻守潼关。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闭关固守。就这样,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

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军史思明,打了几个胜仗,进展十分顺利,因此他二人认为潼关只可固守,不宜轻出。但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对郭、李二人计策置之不理,连续派人催促哥舒翰出城进攻,被逼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率军出城迎敌,结果在灵宝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在即。

克复失地的漫漫征途

随着潼关的陷落,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前往蜀地避难。唐玄宗一众来到马嵬坡,途中将士饥饿,三军愤怒,龙武卫大将军陈玄礼认为是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反叛,要求诛杀杨国忠,就这样,杨国忠被众人乱刀杀死肢解。其宗室也在逃亡的路上被杀死。与此同时,高力士也劝说玄宗为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只得忍痛在佛堂缢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兵变”。

公元756年农历7月13日,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不久,便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旨讨敌,率领朔方军团挺进河北,会师常山,一举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但遗憾的是,唐肃宗所用的宠臣房琯不懂军事,在陈涛斜一败再败。与此同时河北各郡也在史思明的反扑下先后沦陷,随着朔方军团的离开,轰轰烈烈的河北抵抗运动就此结束。

就在唐肃宗失望和沮丧之时,前方终于有好消息传来了,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联合严庄、李猪儿杀死,就这样,这场大动乱的魁首就此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即位称帝。安庆绪称帝后,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同年,长安被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逃往邺城,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数万人溃归史思明。

唐至德二载十月,广平王李豫率唐军在新店之战中彻底击垮叛军主力,安庆绪被迫逃往亡相州,十月十八日,东京克复。之后不久,因与新君不和,史思明向朝廷投降,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曙光下的昏暗

随着史思明的投降,彻底平叛的良机近在眼前。

唐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军二十余万进攻相州,但由于肃宗的猜忌,诸军不设统帅,而是设立了一个“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职务给宦官鱼朝恩监督各军行动,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史思明再次反叛,出兵援解安庆绪,大败唐军于相州。

不久之后,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帝。

史思明的进军之路远不如安禄山顺畅,虽然攻陷了洛阳,但却在河阳被李光弼打败。就在史思明彷徨之际,鱼朝恩再次帮了他一个大忙。鱼朝恩逼迫李光弼率军东进洛阳,但却在邙山一带被打得大败。就在胜利天平向着史思明倾斜的时候,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然而史朝义的号召力远不如其父史思明,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叛军灭亡在即。

公元762年5月18日,太子李豫在宦官李辅国拥立下即位,是为唐代宗。刚即位不久唐代宗便迫不及待派兵进攻洛阳,最终于昭觉寺击败叛军主力。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克复洛阳。

史朝义一路逃到范阳之后,被逼无奈之下于林中自缢身亡,其余部分叛将纷纷投降,自此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其风波依旧影响着大唐王朝的未来。叛乱平定之后,燕军叛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等人本应调入长安听候处理,但平叛主将仆固怀恩却有着自己的私心。为了结党营私,有意将安史旧将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于是上书唐代宗要求将田承嗣等人就在原地听任。

自此,河北地区的藩镇便彻底保留了下来,各藩镇只是名义上归附朝廷,实际上自任官吏,等同于独立王国。虽然后世皇帝也曾多次征讨各藩镇,但始终未能彻底收复,直至唐朝灭亡。

另外一方面,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宦官势力开始掌控朝政,并在唐肃宗死后拥立唐代宗上位,自此宦官掌权从未断绝,后世多位皇帝也是由宦官拥立。

结语

可以说,唐朝名亡于朱温,实亡于安史之乱,促使唐朝灭亡的两大祸患都是因安史之乱而产生,安史之乱后再无盛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安史之乱   胡人   潼关   开元   安庆   曙光   节度使   洛阳   叛军   长安   河北   唐朝   昏暗   盛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