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瘦民肥-简单四个字,道出了百姓心底期盼和廉吏的豁达开悟

去年夏天,我在江苏泰兴黄桥镇一处古色古香的宗祠里,看到一块牌匾,上书四个大字——吏瘦民肥。顿时,眼睛为之一亮。

高悬着的字匾(刘晶晶/摄)

讲解员小刘介绍,“吏瘦民肥”是明代江西德兴县民众对知县何镤[pú](1549—1601)的赞誉之词,何出生成长在本镇。他19岁考中秀才,39岁中举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何镤被任用到德兴做知县后,无论征收实物和银子,从不多收取一点一滴,也从不妄增百姓一丝一缕的负担,因此生活十分清苦,连手下的吏员见无利可图,都纷纷开溜,不愿意给他当差。几年后,何镤离任,老百姓特意制作这块牌匾赠送于他,褒扬讴颂他的爱民情怀。

古语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古代封建社会,官员们捞钱的办法很多,即使是“清廉”的知府,三年下来也会有十万两银子的灰色收入。而何镤能够坚守初心,以民为天,体恤民情,不压榨盘剥百姓,用行动回答了当官为什么、当官怎么干和当了官如何做人的为政理念。

何镤生活的那个年代距今已有400余年,我觉得,但凡身负一官半职的人都应该向这位先贤看齐,以“吏瘦民肥”为镜,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多为群众谋福祉。只有官员瘦下来,群众才能富起来;只有当官的眼晴不盯着钱,老百姓方能富甲一方。当然,这里的“瘦”不是指一个人形体上的瘦,而是指为官者清正廉洁的行为。须知,古往今来,瘦官巨贪者也不在少数。

悬挂在正厅墙面上的字匾(刘晶晶/图)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众生活安定祥和是幸福之基、和谐之本。中国自有朝代起,凡是政绩卓著、口碑流传的为政者,无不把克己奉公、仁爱恤民作为人生追求。南朝任昉(fǎng),为官清廉,当他卸任离开义兴(今宜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任昉在任时,“不持一物为己有”,死后“不以一物还故乡”。 后来,任昉出任新安太守,他常常拄着拐杖,徒步行走在新安城里城外,有诉讼的,就在路边现场办公,及时处理。天监七年(508年),任昉死于任上。由于他清正无私,不置家产,死时家里只有20石桃花米。任昉一再嘱咐家人,死后不许动新安的一草一木。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太守,纷纷出资在城南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堂。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与何镤同为扬泰地区人,在其去世92年后出生。郑燮作范县县令时,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于是开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后来,他辞官不做,回扬州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却有气节的一生。

离何氏宗祠不远处的面点铺(清风明月wsy/摄)

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历代的官员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却少有人在百姓心中留下什么,反而是几个七品芝麻小官,一直以来被百姓口口相传,最终熠熠生辉、烛照后人。这说明,百姓心中有杆秤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号召上上下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告诫全党要视之为“国之大者”,处处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不断朝纵深推进的新时代,所有公职人员都要谨记“吏瘦民肥”这个朴素道理。须知,只有“吏瘦”才能民富,民富才能国强。


[微风][微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德兴   太守   新安   爱民如子   百姓   清正廉洁   宗祠   扬州   知府   清廉   豁达   心底   简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