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嫌弃”的煤,曾经是个宝

早期的工业革命观往往把煤视为主角。得到类似程度之关注者,只有棉花、钢、铁和铁路,而其中除了棉花,其他几项都需倚赖煤。

西欧在“漫长的16世纪”和18世纪(特别是18世纪下半叶)的人口、经济成长,曾在短时间内导致森林遭大肆砍伐,使得西欧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木头供给量落得比人口稠密的中国还低,更比不上印度。砍伐森林还带来其他问题,来自法国和德国的考古证据显示,18世纪是史上土壤侵蚀最厉害的两个世纪之一。

森林砍伐严重,生态恶化,木材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煤的价值逐步显现出来。事实上,从1500年起,英格兰境内对煤的需求,大部分是为了家庭取暖。之所以使用煤,是因为便宜,尽管会有带来浓烟这个严重缺点。从酿酒到玻璃制造再到制铁的各种产业,都受不了浓烟所带来的污染,直到18世纪一连串新发明问世解决此问题,情况才改观。

幸运的是,欧洲前几大煤矿床,好几个都位于前景好上许多的区域:英国。这使它们靠近完善的水路运输、邻近欧洲商业活力最强劲的经济体,同时其区域里有着许多技术熟练的工匠,而且距离一个在1600年或甚至更早就遇上木柴严重短缺问题的社会不远;而木柴的严重短缺,使解决煤的取得和使用问题更加刻不容缓。

专业技术是欧洲煤业发展获得突破所不可或缺的。只是,专业技术的问世有赖于漫长的经验(和一路上的许多失败),以及便宜且大量供给的煤。这个经验的获得,得拜技艺高超的工匠、有需求的消费者与煤矿本身这三个因素得以集中于一地又彼此邻近之赐。

本文编辑整理自《大分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西欧   木柴   浓烟   欧洲   工匠   短缺   棉花   煤矿   森林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