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福建一工地挖出南宋末年的夫妻合葬墓,尸身700年不腐烂

1986年8月,福州夏天异常热。正在工地上作业的挖机,突然挖出了古尸,考古人员赶到时,透过棺椁裂开的缝隙,发现古尸的额头正漂浮在酱色的棺液上

据悉:这是一座南宋末年的古墓,为了防止古墓遭到更大破坏,于是,考古们决定对这座古墓进行保护性挖掘。然而,考古们发现,这座墓竟然是一座胶浆墓,胶浆墓就是用这个石灰粗砂,还有糯米浆,调和得像混凝土一样,倒入墓坑里,于是,把棺椁层层的包裹,非常紧固。

很快,福建省博物馆的考古员和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对埋葬古尸的墓葬进行保护性发掘,发现这是南宋端平年间一对夫妻的合葬墓。墓室由青砖堆砌而成,规模并不大,宽1.2米、长2.3米、高1.1米,刚好能装下棺椁而已。

原本,这种平民级别的墓葬是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毕竟考古学家们见得多了。但是,这个墓穴比较特殊,不但,尸体保存完好,还出土了400多件各种纱罗织物。所谓,是一座南宋服饰的陈列馆,并且,墓室当中还有一件保存完好的招魂帛幡。

根据招魂帛幡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1235年,蒙古大举南侵,墓室男主人是当时在前线抗击蒙古军队武将,牺牲在了重庆奉节夔门,马革裹尸还,最后魂归故里

于是,考古们经过十几分钟的努力,将棺材打开后,对眼前的一幕感到大受震撼。原来棺材里有男女两具尸体都保存完好,女尸的裤子上还有着大量血渍,而男尸的脊椎断裂,体内还充满了水银。

由于,此墓是胶浆墓,完全隔绝了外面的空气和氧气,所以,墓主夫妇的遗体才可以保留得如此完整,就连女墓主的头发都保存得非常好,不仅头发浓密,而且,还乌黑发亮,而这座墓的女墓主裹脚是向上翘,这种裹脚,倒也非常符合宋元明时期的女性弓鞋的样式,而这个女墓身高也不高,只有1米5几,年龄大概在30岁左右。

这时,考古们看着这两具尸体,充满了好奇,但当时,正是在室外的环境不适合做研究,于是,考古们立刻请人帮忙,将棺材带着尸体一起运走。然而,由于运送的是棺材和尸体,于是,考古们联系了很多运输公司,可他们都不愿意承接这个项目

直到后来,一个司机开着自己家的大车到这个学校运沙,当司机得知这件事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考古们的请求。

随后,这名司机就在考古人员们的帮助下,将棺材和尸体完完整整地运到考古们的研究所。紧接着考古员们就展开研究,他们很快就发现女尸的皮肤有弹性,就对尸体的保存方法充满了好奇,随后,他们便着手研究两具尸体的保存方式。

可还没等专家们接着研究下去,就发现男尸身体上有颗粒状物质,很快考古就得知,这是起到防腐作用的水银。要知道水银是一种剧毒物质,甚至,当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银后,人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中毒死亡。

此时,考古们就猜测,这两具尸体都是由水银完成防腐的,然而,他们的猜测很快就被推翻了。原来,两具尸体的质感不一样,虽然,两具尸体都很完整,但女尸的皮肤明显比男尸要好很多,于是,考古便开始着重研究女尸。

当时,考古们看到女尸附近放着一把扇子,这把扇子浸泡在一种不明液体中,这把扇子泡在液体里的部分完好无损,露在外面的部分已经有残缺。

此时,考古们便推测,就是这种液体起到了防腐作用,随后他们就怀着激动的心情,提取一部分液体做研究。然而,当考古们见到检测结果时,根本不敢相信,还以为是化验过程出现了什么问题。

紧接着考古们就又提取棺材里的液体,并一连3次对这些液体做出化验,但考古们没想到,这三次的化验结果和之前的一模一样。原来考古们通过化验,发现这种液体有很高的腐蚀性,从理论上讲,浸泡在里面的物质都会被破坏,然而,浸泡在这种液体里的女尸却完好无损。

这时,考古们的研究便陷入困境,他们只能从棺材内的其它物质,研究女尸保存完好的原因。随后,考古们就从棺材里提取其它样本,并对这些样本做出检测,可当检测结果出来后,考古们还是一无所获。

在这之后,考古们只好从女尸上面着手,检测尸体不腐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考古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有可能是女尸和这种液体结合后,才产生防腐的效果。紧接着考古们的研究结果就证实了这个推测,原来尸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器官会分泌出一种物质,它和腐蚀性液体结合后,形成一种有防腐作用的液体

然而这只是实验结果,可考古们并没有在棺材里找到这种液体。此外,考古还有个疑惑,他们化验浸泡扇子的液体时,化验结果显示液体有腐蚀性,浸泡在液体内的扇子却完好无埙,但他们没有找到答案。

还有,进一步研究男尸,可以看到体态十分的健壮,皮肤身体还有他的内脏都保存得特别完整。根本就不像是已经在地下埋葬7百多年。然而,在研究人员给他的身体进行X光拍摄之后,发现在他的腹腔中有特别多的水银。

有考古认为这些水银可能是为了防止尸体的腐烂,是在男尸死后注入的。其实在古代人们用水银来防腐早已司空见惯了。就像秦始皇帝地宫中就有水银存在的痕迹。

随后,考古只好先解决其它疑问,搞清楚男尸的脊椎为什么断裂。与此同时,一部分考古考古从墓葬中不仅发现400多件纺织品,还从中找到两幅挽联。后来,考古们通过这两幅挽联推测出,男尸是在1235年下葬的,他生前是南宋福州一名将军,曾在夔门和蒙古军进行战斗的过程中,背部受重伤离世。

据悉:墓内的纱罗多以蚕丝为原料,工艺独特而复杂,用纱罗制作的织物比绫罗绸缎更加名贵,因其细薄被西方誉为上帝之物。而女墓主的这些纱罗衣服上还装饰着厚度不到0.12微米的金箔,精致华丽。

而这些服饰虽然7百多年未见阳光,但是,在灯光下立刻发出金色光芒。在水中清洗这些服饰时,还有片片薄如蝉翼的金箔片落入水中,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在宋朝纺织业中最流行的品种就是纱罗。在南宋时期,这种轻薄的纱。都是贵族竞相追逐的时髦服饰。倘若,要织出这样的高级品种,那就从缫丝、并丝、捻丝、络纬的每一道工序都极其复杂。或许,女墓主的这些衣服体现出了当时福建地区在丝织业方面的高超技艺。

然而,这时考古们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女尸裤子上血渍的来源。随着现代技术的发达,相信我国考古专家们可以对之前的疑惑做出解答。由于,墓中没有墓志,也没有表明墓主身份的印章。所以,这对夫妻的身份我们可能无法知晓。但是,考古人员从400件出土的纺织品中发现了两副丝质挽联。

想必该名女子就是男主人的妻子。入葬时间是1235年,去世前,他正在距离福州1200公里的长江夔门作战。而与1235年正式蒙古军队进攻南宋的时间,夔门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场。这样事件过程大体明了。应当是将军不幸在战争中牺牲,随后被人们用水银防腐方式。

更重要的是,在1235年这一年,蒙古帝国大汗,即元太宗窝阔台在和林建都,一方面,派长子贵由西征欧洲,另一方面,则大举进攻南宋,而今天的四川,重庆和湖北一带正是宋蒙交战前线。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男主人生前应奉命在夔门守卫,加紧练兵保境安民,并与蒙古交战。但不料在战场上遭遇敌人的袭击,最后不治身亡。死后当地军民十分悲痛,将男主人遗体运回福州老家安葬,而女主人闻讯后也一病不起,不久也离开人世,与夫君在天国重逢。

而我认为,在古代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正是有本文提到的男主人这样的无名英雄存在,才使得华夏文明不断繁衍生息。而他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其短暂的一生宛如一颗璀璨的流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此外,人们还发现,这座宋墓的密封性非常强。除了棺椁以外,墓室顶部覆盖着4块长型的花岗岩石板,墓地铺有两层青砖,各缝隙间都填充以石灰和松香,墓室的最外层还用三合土封顶,里里外外加起来共有5层。

因为,人们打开女主人的棺木时,发现棺内有一把纸面团扇,扇子的一半露在棺液外,一半浸泡在棺液里,而露在外面的这一半,扇面已基本朽烂,浸泡在里面的那一半,却完好如初,可见,防腐的秘密还与棺液有关,但这些液体的来历,如今,已经很难判断了,它们,可能是下葬前配置好的,也有可能是下葬后自然形成的。

此墓的发掘,告诉了人们一个悲伤的故事。除了珍贵的丝织品外,在墓中还发现了少量的铜器、漆器,以及金银首饰等。无论如何,他们努力穿越了时空,双双携手来到了今天,带给人们许多难以置信的故事,开启了中国考古的新纪录。

如果,这位将军能看见700多年后,他和夫人仍然坚定相守,他一定会觉得,当年那段艰辛的回家路,不过是另一段幸福路程的起点。至于民间,尤其是在官宦人家,这个现象屡见不鲜。女尸与男尸的死亡时间相近,也是过于巧合。

还有,当时是否是强行灌毒药毒死呢,或许毒药又有防腐作用,能保持尸体700年不腐。不过,身下渗出的血液也是一些佐证,当然这只是得推论,或许考古家们还在研究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南宋   棺椁   蒙古   墓室   尸身   水银   女尸   福建   挖出   扇子   工地   尸体   液体   夫妻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