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清廉故事 - 无欲则刚的王安石之“生活俭朴 志行高洁”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无欲则刚的王安石》之“生活俭朴 志行高洁”。

生活俭朴 志行高洁

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王安石中了进士。王安石每年的官俸一多半要用来供养母亲和祖母,补贴大家族的用项。因此自己和妻子吴氏以及一双儿女的日子过得甚为清苦。他在担任舒州通判时,家徒四壁,除了书籍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其实,当时王安石掌握着全州官员的监察大权,地方事务也有权干预,如果他稍作暗示,那些削尖了脑袋想往上爬的官吏,立即就会送来大把银钱。事实上,也确有其人,此人就是丰南县的知县陈圣。50多岁的陈圣,在知县任上熬了10多年,按宋朝官场惯例,早该升迁了。然而,在几年前因为夸大水灾灾情冒领赈济款受过处分,所以一直得不到提拔。这一年,又到了考核他的时候。他花了大把的银子“跑官”,把全州上上下下都打点得差不多了。王安石刚刚到任,他就赶上门来。陈圣进门之后,便说:“看大人的官寓实在寒酸,属下心里过意不去,故封了200两银子,求大人收下。”王安石一下明白他是来“跑官”的,沉下脸来问道:“请问贵县此钱从何而来?”陈圣赔着笑脸说:“是署下俸禄。”王安石说:“我一个通判的棒禄比你多一倍,尚且不够用,你却何以如此宽裕呢?”陈圣支支吾吾地正要辩解,王安石不由分说地把他请了出去。审察他的时候,王安石对此人的评语用了“品行稍有瑕疵”的字样,让他升官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此事传了出去,虽然有人认为王安石不通情理,但大多数人敬佩他的正直、清廉。当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来给他送礼,到他这里请托了。

王安石滴酒不沾,为此,还闹出过不愉快的事来。王安石33岁那年,在群牧司任职。群牧司是个指导全国养马的机构。那时候打仗主要靠骑兵,所以,养马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群牧司的长官叫群牧使。此时的群牧使正是大名鼎鼎的包拯,而属下则有司马光、王安石、吴奎等人,真可谓群贤毕至,然而,这个小小的养马机构平时十分清闲,例行公事之后便是摆酒清谈。那年春天,群牧司衙院子里牡丹盛开,包拯一时兴起,命在院子里摆了酒席,让司官们一起赏花赋诗。众人轮番敬酒,兴致甚高。然而,包拯发现席中两位才子王安石和司马光却一直不曾举杯。于是,包拯问道:“今日欢聚,两位才俊何以不饮酒?”王安石和司马光连忙欠身答道:“属下素不饮酒。”包拯笑道:“平时可以不饮,今日可不能不饮。两位难道不知‘一人向隅,举座不安’的话吧?”司马光盛情难却,只好饮了一杯。王安石却起身向包拯一躬:“属下平生不饮酒。”包拯端着酒杯,说:“今天大家高兴你就开一回戒嘛,我敬你。”王安石还是不喝:“属下确实不会饮酒,还望大人见谅。”众人看着包拯难堪地站在那里,纷纷过来劝说:“介甫,包大人的一片心意,不能不领啊。”“介甫,你不喝,包大人怎么安席?”然而,不管众人怎么劝,王安石就是不喝。好在包拯生性豪爽,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了来。王安石的性格就是这样,从不逢场作戏,随波逐流。

王安石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人公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清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俭朴   清廉   王安   神宗   故事   无欲则刚   全州   知县   次年   属下   古今   大人   高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