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和"华夏"

中国人常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炎黄”二字系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炎帝和黄帝,炎帝又称神农氏,黄帝又称轩辕氏。他们是我国远古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部落首领,古人把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们,因而他们成为中国人祖先的代表人物。

据古代记载和传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先都居住在陕西,后来向东迁徙,分别到了山西、河北和河南、山东。在迁徙的过程中,它们有联合有斗争,最后结为一体。例如史书中记载,炎帝和黄帝曾联合一起,与九黎族(即夷族)的首领蚩尤大战,有所谓“涿鹿之战”(约在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在共同击败蚩尤之后,炎黄两族之间又有“坂泉之战”(今河北怀来县),炎帝族被打败。因为黄帝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比较高,所以流传下来的。

关于黄帝的记载和传说比较多。后来黄帝族成了中原文化的代表,黄帝族也就成为汉族神话性的祖先,所以有“黄帝子孙”这种说法。鲁迅写诗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更把黄帝轩辕氏当作我们祖国的象征。

但是,古代的中原文化,并不是属于黄帝一族的,在炎帝、黄帝、蚩尤又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事实上结合在一起了,远古定居中原地区的居民,是由黄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他们被打败后,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族,一部分就南下荆楚和苗蛮集团住在一起了)共同组成的。后来,这些原有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自称“黄帝子孙”,或者“炎黄世胄(后代)"。

开始是中原地区的居民称为“炎黄尧舜之苗裔”,因而黄帝似乎是汉族的祖先,实际上,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都把炎帝和黄帝当作自己的祖先。例如,汉代的记载说,匈奴族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蛮夷的祖先高莘氏是黄帝的曾孙。以后的少数民族更是如此,南北朝时期的魏,说自己的祖先是昌意(黄帝之子)的少子;辽的祖先,一说出自炎帝,一说“系轩辕之裔”。总之,中国各族人民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一点,是长期历史形成的。

远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居民,在自认为是黄帝后代的同时,又自称“诸夏”或“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这样,华夏族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也成为中国的代名。“华夏”是什么意思呢?古代一种较普遍的解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也就是说国家大、文化高的意思。华夏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中原居四方之中,所以又引伸出“中华”的名称。华夏族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华夏族由于与其他各族不断融合而日益壮大,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成为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同时,“中华”二字也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炎黄   华夏   怀来县   黎族   中原地区   炎帝   汉族   中原   黄帝   祖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