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后代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看一代大才的结局便可窥豹一斑

#2022育儿季#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饥馑风寒时,没有囿于自己这一室之内,终是心怀天下,悲悯黎民。诗人非凡的气度和崇高的理想与追求,对人间充满爱心其实得益于他优良的家庭传统。

杜甫的父亲虽然只是县令,但他的家庭却是“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有着良好儒家文化传统。杜甫后来直为有这样的家庭和值得称赞的家世而感到自豪,每每在诗文中夸耀自己的两位祖先一杜预和杜审言。

杜预,杜甫的十三世祖,西晋有名的大臣,儒林中人。曾任镇南大将军,为西晋的统一立过汗马功劳。灭吴之后,他又在江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颇有政绩。杜预不仅有治世之才,而且学术上也很有成就。他博学多术,政治、经济、军事、律令、历法、算术、工程等方面都有涉猎,人称“杜武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钻研群经,特好《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左传》注本,后被收人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汇编《十三经注疏》中。

这么一位能文能武的祖先,杜甫自然要对他推崇备至。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一直是把“立德、立言、立功”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士人的理想,而在杜甫看来,建功立业、著作传世的杜预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简直就是儒家的理想人物。自然是自豪备至。

这位祖先给杜甫树立起了很好的榜样。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 三十岁的杜甫从山东回洛阳后,便在首阳山下的尸乡亭附近建了几间窑洞,即所谓的 “尸乡土室”,在此居住以缅怀他的先人,因为他的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都葬在这里。他写了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圣人之后,世食旧德。降及武库,应乎虬精。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而他筑室首阳山下,正表示自己“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的意思。实际上,“不敢违仁”是他整个一生的道德追求和人生理想。这固然有杜甫秉性上的原因,但是“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以及杜预的事迹无疑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和激励。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在于他一生嫉恶如仇,对普通大众怀有深厚的仁爱之情——“嫉恶怀刚肠”“穷年忧黎元”。而这种个性、行为准则,正与他的家庭环境、早年经历大有关系。

幼年的杜甫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习字,写诗作文。他诗思敏捷,七岁时就以《凤凰》为题作诗。杜甫热爱诗歌创作,并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与他家庭的传统,特别是与祖父杜审言诗歌的影响分不开。

祖父杜审言是高宗朝进士,武后时曾任著作郎,膳部员外郎,后授国子监,加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的文才在当时享有盛名,少时即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时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全期、宋之问唱和,对今体诗形式的确立颇有贡献。杜甫对他这位以诗著名的祖父甚为推崇,他在《进雕赋表》中称祖父杜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同时还把杜审言精于诗学的特长看成是杜家的传统。他说:“诗是吾家事”“ 吾祖诗冠古。”在诗艺上,杜甫与杜审言一脉相承,不仅在句法、章法上有摹仿乃祖的痕迹,而且在意境的构思和意象的塑造上也接受杜审言的影响,难能可贵的是杜甫继承并将五言律诗发扬光大,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富有文化传统的家庭环境,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氛围,《苕溪渔隐丛话》 称“其诗法乃家学所传”,信矣乎!

小结:当看到现在的家庭教育,对待儿女,一遍又一遍的说教,苦口婆心,盼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过的舒心,比自己更好一些,不要像自己一样再受这么多难为。于是不住的鸡娃,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不仅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而且悲剧不断的发生。从孩子的心理方面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多给予一些理解与交流,用自己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用我们能够想到的好的方法去沟通,或许他们的成长就柳暗花明看到了希望。毕竟身教大于言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修文   儒家   远祖   家庭   西晋   杜甫   祖父   祖先   后代   结局   背景   传统   理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