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在1975年立下了大功一件,两年后却被开除双籍

1975年,海城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地震,其强度高达7.3级,整个东北都有明显的震感,但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位干部,他在提前得到地震预报之后,第一时间采取了一系列减灾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他的名字叫李伯秋。

李伯秋是辽宁人,1916年出生,父亲是一位教师,思想比较进步,他由此受到影响,也心向自由和民主。他在读中学的时候,正遇上日寇大举进犯东北,他不愿做亡国奴,于是西进北平定居,193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名校北师大读书,期间加入党组织,组织、领导了多次学生运动。

抗战时,他南下山东,潜入国民党军中做卧底,山东沦陷后,他加入刚刚成立的山东救国军,历任连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1940年,他被转调至八路军鲁中军区,在主力团当政委。当年中旬,日寇大举进犯,军区指令主力团去打伏击。可当时团长吴瑞林去外地公干了,不在指挥岗位,李伯秋便临时担起责任,全权指挥此次战斗。他将部队沿着山区分散开来,摆出一个口袋阵,日寇毫无戒备,一头撞了进来,李伯秋果断命令战士们开火射击,日寇一下子被打蒙了,丢下数百具尸体后匆匆逃走,我方大获全胜。

吴瑞林赶回团部后,听说李伯秋痛打小鬼子,高兴地直夸他文化水平高,又会打仗,是个好同志。当年年底,有人去军区打李伯秋的小报告,说他是“托派”。军区立即命令吴将李抓起来,吴一再为搭档辩解,称李伯秋对党忠诚,思想觉悟又高,才不是坏人,因此拒绝执行命令。当时主力团刚刚划归山东纵队管辖,鲁中军区也不好强行干涉其内部军政事务,于是也就没有再追究此事。

解放战争时,李伯秋被调到东北,任南满3纵7旅政委,当时国共双方的势力相差悬殊,国民党军追着解放军到处跑。李认为再这么下去,部队的士气要散,必须打一个胜仗来稳住军心,坚定官兵们的抗争信念,旅长也认同这个观点,恰巧敌精锐部队新6军一部过于突出,与两翼的友军相距较远,正适合打一个歼灭战。

李伯秋便于深夜时分悄悄带一支突击队向敌人发起突袭,旅长则联合友军在外围打援。经过一夜的战斗,国民军约400多人被全歼,7旅摘得胜果。1947年,韩先楚将军为了打破敌我僵持的局面,决定百里奔袭敌人一座重镇,尝试抢夺战略上的主动权。但此举实在太过于冒险了,东野的其他将领都不同意,唯有李伯秋与另外一位同志坚定地支持韩。

最终,林帅经过慎重考虑,批准了韩先楚的计划,韩也不负所望,得胜而归。这也从侧面证明,李伯秋拥有比较出色的战略眼光。建国后,他被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调任沈阳军区,1965年晋升为军区政委。动荡时期,他参加了一系列左倾运动,打散了辽宁省原有的领导班子,担任省委书记。

1975年,党中央向辽宁省海城发布地震预警,李伯秋闻讯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疏散群众、动员工作人员上街巡查,同时关闭供电站、化工厂等危险场所。当晚地震果然来袭,一时天摇地动,民房倒塌无数,但老百姓已经提前去了空旷地带,因此并未有太大伤亡。

1976年,动荡达到了高潮,李伯秋非但不想办法维稳,反而接连实施了一连串的激进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行,公检法部门亦受到冲击。动荡结束后,党组织开始拨乱反正,李被认为是动荡的推波助澜者,因此于1977年被开除党籍和军籍,1990年,党组织重新对他的案子进行了审核,认为他当时也是受到了裹挟,身不由己,并且抗震救灾有功,所以又恢复了他的双籍,2005年,他病逝于沈阳,时年89岁。

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李伯秋,他在动荡时期确实做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让一些同志蒙受了委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革命时期为党组织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在地震中挽救了无数老百姓的生命,这份功绩不应该被遗忘!正因为如此,党中央才在90年代恢复了他的名誉,为他保留了晚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北平   海城   党中央   辽宁省   日寇   军衔   政委   大功   少将   党组织   山东   军区   动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