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微光照亮乡村教育的前方

□王兰星(淮阴师范学院)

近日,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隆重召开,一位党的二十大代表时隔14年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他就是“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刘秀祥。14年前,贵州男孩刘秀祥带着患病母亲,跋涉千里外出求学,令网友动容。毕业后,他选择回大山教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今刘秀祥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通过教育,大山里的孩子有了更多选择!”(10月20日《人民日报》)

日月如流14年,如今成为二十大代表的他,变的是人生境遇,不变的是投入山区教育的赤诚之心!刘秀祥表示,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大山,成为深山学子的“引路人”。刘秀祥说,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让像他一样在大山深处从教的乡村教师,充满着无限的期待。刘秀祥说,他相信,未来山区教育会越来越好,会有更多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和更多的选择。

大山,如同一道有形的屏障横亘在学子与教育求学之间,曾经山中学子出不去,山外教育难流进,我们所言之大山,是它所带来的交通不便、道路不通、经济落后,因而大山深处的青壮年多选择跨越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只留老人与儿童相依为命,他们囿于生存与生活之际,对于学习教育只能是没计奈何。即便如此,教育仍能跨越山高水险到达山陬海澨,依靠的便是我们一位位乡村教师的前仆后继和坚持不渝。

张桂梅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清理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一千六百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张玉滚老师自师范院校毕业后扎根深山17年,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他任教的小学曾经交通困难,学生每学期的课本都由他用一根扁担挑进大山,一条就是五年。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村农村,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之路;年仅19岁的支月英,不顾家里强烈反对,只身来到离家几百公里的边远山区支教,从此一干就是41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被首次提出。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靠教育,在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构建完善的补充机制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国家的带领之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怀揣着理想前往乡村、投身教育,而我们要做的是给予尊重与理解,共同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和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环境,才能促进乡村教师持续激发内在动力,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没计奈何   日月如流   全国代表大会   淮阴   坚持不渝   乡村   教师   微光   队伍建设   深山   学子   他用   山区   代表   孩子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