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问(18):大名的由来你知道吗?

邯郸的大名县和它的名字一样,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是屹立在燕赵大地上的一座历史名城。这块热土曾经三为国都,七为陪都,历来被称为“河朔重镇”“北方锁钥”。

大名县域面积1053平方公里,辖12镇8乡,人口72万余,被誉为“中国面粉之都”“花生和小磨香油之乡”。

大名县古城门

大名县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新朝皇帝王莽、唐代宰相狄仁杰及欧阳修、寇准、包拯在此为官,也是著名歌星邓丽君的故乡。

说起它的由来和形成大致有三个过程:

一、春秋时期,周王名义上看似“天下共主”,其实诸侯根本不听周王号令,有的还兵戎相见。晋献公16年时率兵东伐,先后灭掉霍、耿、魏三个姬姓侯国,随后把魏地赐给跟随他打仗的毕万。毕万让人占卜,卦相说:“毕万之后必大,万为盈(圆满富足)数也!魏大名也!意思是说,毕万受封魏地,既合天意,又有吉兆。——这是大名最早成名地名的典源出处。

大名旧城照片


二、南北朝末期,北周大象二年,援引魏文侯治魏地的先例,在今大名东北设置魏州,隋唐一直延续下来。唐统一全国后,将全国分为十道,大名成为河北的第一首府。安史之乱后,安史旧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驻魏州节度使田悦自称魏王,将魏州升为“大名府”,言称寡人,设立百官,大有独立称王的意思,但只是僭称,没得到唐朝政府的承认。五代时,后唐同光6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把魏州升为“兴唐府”,辖兴唐县、广晋县。后晋天福元年在广晋府又建邺都。

三、后汉政权取代了后晋不久,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自此被认为是大名府和大名县的发端。此后,大名在宋代为府,曾升为北宋“四京”之一的北京。金代仍为大名府治,元朝为大名路治,明为大名府治。明惠宗三年,漳河、卫河泛滥,冲毁府城。后由都指挥使吴成率众新筑大名府城。清顺治年间,曾为直隶省大名府,行省设巡抚驻大名。民国2年废府,改为冀南道辖38县,次年改为大名道辖9县。抗战期间,与魏县、元成县分分合合,解放后建县级市、县辖市。建国后,与魏县一度合并,1961年才延续至今稳定下来。

老年代的时候,人们都叫大名叫“带(音)名”,因为“大”字是多音字。应该是在旧时候,为区别“大名”而特设的专用地名,也许还有尊称的意思。如“大王”“大夫”等,都念做“带”(dai)音。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大名县   唐县   王莽   府城   县级市   燕赵   大名   后晋   邯郸   魏县   地名   由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