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汉方兴庆靠仿造文物发家,年产值高达1.6亿,警察:不犯法

1981年,几个身穿制服的警察突然“闯”进了位于河南洛阳的一个小村庄——烟云涧。几人的突然到访,打破了这个小村庄原有的宁静。

根据“线人”情报,警方很快锁定了烟云涧的一户人家。户主名叫方兴庆,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

当警察第一眼看到方兴庆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看似循规蹈矩的方兴庆竟是“倒卖文物”的幕后主使。

当村民们看到方兴庆被警察押向警车时,心中不免有些疑惑,方兴庆到底犯了什么事?让警方千里迢迢赶来亲自抓人。

面对村民的疑惑,方兴庆淡淡地说道:“没事,多半是因为仿制文物”。

不出方兴庆所料,他被抓的原因正是涉嫌“倒卖文物”。这个罪名在当时可是以重刑论罪的,可是没过几天后方兴庆竟然无罪释放了,警方给出的理由竟是:不违法。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2年,方兴庆出生在河南洛阳烟涧村的一个普通人家。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一家人虽然勤勤恳恳,但总也发不了大财.

所以生活过得有些拮据!长大后,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方兴庆子承父业,也当起了农民。虽说是农民,但方兴庆骨子里却颇有一副书生之气。

每当农闲的时候,他总是倚靠在大树旁,乘着树荫翻翻闲书。

方兴庆喜欢看历史书籍,梁山英雄好汉的事迹他倒背如流,刘关张三兄弟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更让他夜不能寐。

除此之外,方兴庆还格外喜欢阅读历史文物书籍,为此他还特意跑到县城的图书馆,借阅自己感兴趣的文物书籍。

但是方兴庆喜欢看书这一习惯,却引来了妻子极度的不满。身为一个农民,就应该多往地里跑,可方兴庆的心思根本不在土地上,每天翻着几本闲书,典型的“不务正业”。

这让他的妻子一度认为方兴庆喜欢看书是因为想偷懒,不想干活,为此时常跟方兴庆产生口角。

面对妻子的不理解,方兴庆几次三番地向妻子解释: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妻子始终认定方兴庆就是想偷懒。眼看反驳无效,方兴庆便不再多做解释。

只是对于看书这一爱好,不仅没有因妻子的唠叨而有所收敛,反而愈发的痴迷其中!

1963年,因缘际会下方兴庆买了一面残破的青铜古镜。为了能让它恢复全貌,方兴庆走街串巷去了不少店铺,得到的结果都是没有十足的把握下修好它。

但这并没有让方兴庆气馁,反而让方兴庆斗志昂扬。一番思虑过后,他决定自己修!那么如何修好这面残破的青铜古镜呢?

方兴庆第一时间的想到的就是看书。为此,方兴庆查阅了不少书籍,寻找到了不少具体方法。

另一方面,为了能熟练操作,方兴庆特意请教铁匠铺的师傅,从中学到修复青铜器相关方面的技术。

但修复青铜器在当时实属稀缺门类,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片未知的领域。

而且具体的修复步骤枯燥且繁琐,其中清洗、拆除、去锈、矫形、拼接、配缺、翻模、刻纹、铸造、打磨、补色等环节更是让不少人望而生畏。

可枯燥繁琐的步骤并没有让方兴庆心生怯意,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

此后方兴庆没日没夜地练习,而妻子也从最开始的不解到后来的理解,方兴庆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妻子对自己的偏见。

每当方兴庆焦头烂额的时候,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慰藉了方兴庆浮躁的心灵,让他得以从失败的阴影里振作起来。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方兴庆的多番努力下,青铜古镜终于修复好了。

但是面对这一个成品,方兴庆有点不自信。为此方兴庆专门去县城找了一个文物鉴定工作者帮忙鉴定一下。

而文物鉴定工作者看到青铜古镜后,也是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专业人士的认可,让方兴庆积压多年的“委屈”直接释放,笑容顿时就挂在方兴庆的脸上。

后来,这个修复好的青铜古镜竟卖出了100元的高价。在六七十年代,100元不是个小数目抵得上当时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

而卖出如此的高价,也让方兴庆信心剧增,飞来横财也让方兴庆嗅到了文物的商机,他想:如果从古文物入手,或许能够发家致富。

那么如何利用古文物挣钱呢?方兴庆没日没夜地想了几天,始终找不到对策,因为在他脑海里始终有一个难题绕不过去。

那就是私自贩卖文物是违法的。正当方兴庆束手无策的时候,妻子的一番话让他茅塞顿开——文物不能卖,那仿制的总可以吧!

想到这里,方兴庆便联系了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计划着一起仿制古青铜器。

几位好友一拍即合,随即便筹划起具体步骤。在方兴庆的带领下,他们第一步先从古青铜器书籍中寻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工艺品进行仿制。

一开始因为制作步骤众人产生了分歧,更有一些人因为频繁的失败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是方兴庆却始终没有退却,他知道失败的次数多了就意味着离成功近了!

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在资金即将耗尽的情况下,方兴庆终于成功仿制除了古铜币和古青铜镜。

古铜币和古青铜镜的成功制作,让方兴庆总结出了相当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方兴庆和他的团队又陆陆续续制作出仿制出更为复杂的青铜器。

“几可乱真”地仿制青铜器一件件在方兴庆的手中成型,让方兴庆的家里门庭若市,很多人都想从他手中淘一件青铜器。

眼看这么多人要买,方兴庆虽然高兴,但却一再强调这是仿制青铜器,不是真品。可对于青铜器的真伪,很多人并不介意,毕竟真的他们也买不起。

后来随着购买的人越来越多,方兴庆的钱包也逐渐鼓起来,而他本人也彻底告别了农民的身份,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这让左邻右舍的邻居很是羡慕。

因为方兴庆的成功案例,村民们也暗自摩拳擦掌,觉得方兴庆能做成,自己也可以。于是他们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入”方兴庆家,请求方兴庆能教他们制作青铜器的手艺。

一开始方兴庆有着自己的顾虑。但是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方兴庆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全村公开制作青铜器的手艺。

就这样,原本僻静的烟涧村突然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开始制作青铜器。随着村民制作青铜器愈发地熟练,他们还完善了方兴庆之前的不足。

整个村庄逐渐形成了制作青铜器的产业矩阵。在几年后,烟涧村成了全国小有名气的古铜器村。

村民们依靠仿制古铜器收入大增,他们的制作手艺也愈发的精良,制作出来的工艺品也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

然而正当方兴庆和村民们感慨自己的手艺不断提高之时,一个“麻烦”已经悄悄靠近了方兴庆!

1981年,原本在家看书的方兴庆突然被警察带走。对此村民议论纷纷,但方兴庆却是心知肚明!

所以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原来,在上海海关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一批走私数量惊人的古董文物。

海关部门随即把这批文物转交到文物鉴定专家手中,经过专家鉴定,这些文物为赝品。这一结果也让当时的海关人员很是诧异,毕竟这些文物太过逼真,如果流入市场,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他们一路追寻赝品的根源,根据多方考证,他们便锁定了赝品的源头——烟云涧。还在走私人员的供述下,他们得知了这批赝品为方兴庆制作。

得知“真相”后,警方便马不停蹄地来到烟云涧,抓捕了方兴庆。经过警方的询问,方兴庆大方地承认这批赝品的确出自他手.

但是走私赝品这一事,他本人并不知情。经过警察的进一步了解,得知方兴庆虽然售卖赝品,但他各方面都是符合法律的。

而且方兴庆也表示,在交易中,他一开始就明确告知对方是仿制品,因此也不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弄清真相后的警察立即将方兴庆释放。面对警察深深的歉意,方兴庆本人却并不在意。在他眼里,这一天早晚会到来。而这件事件,也给方兴庆敲响了警钟。

后来在制作仿制青铜器的时候,方兴庆也特意加上了自己的专用落款,这样以来就断绝了不法分子“滥竽充数”的想法。

方兴庆的这一做法,很快在整个村里落实起来。这一做法不仅能从根源上杜绝“滥竽充数”的做法,还能保住烟云涧的名声。

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烟云涧赫然成为了全国第一仿制古铜器村。烟云涧生产的仿制古青铜器远销海外,很多外国人因此感叹中华文化的魅力,烟云涧和方兴庆的名声彻底闻名世界。

根据有关部门确切的统计,2020年人口总数不到4000人的烟云涧,村产值达到惊人的1.6亿,如果平均到个人的话, 每个人有5万元的产值。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虽然人口大差不差,但是总产值却不到100万,可以说差距不是一点半点的。

烟云涧之所以能产出如此高的产值,第一时间想到的人便是方兴庆。如果没有当初方兴庆的坚持,或许就没有今天繁荣的烟云涧。

而他本人的事迹也一直在村里面流传下来,方兴庆俨然成了村里的明星。

在2011年,方兴庆凝聚一生心血的青铜制造工艺被河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意味着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青铜制作工艺。

青铜制作工艺也永远存活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而这一切的功劳少不了方兴庆和他的家乡烟云涧。

现在随着名声的响亮,越来越多人不远万里前来参观烟云涧,在此机遇下,烟云涧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此基础上,河南省文化旅游局和烟云涧共同筹建了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而这里也成了烟云涧的打卡圣地。

很多人从这里了解到烟云涧青铜工艺的发展历程和方兴庆本人的事迹。

如今,方兴庆已经退出青铜制造产业的第一线,家里的青铜器制作全权交给小儿子和儿媳妇两人。而从他俩的身上,方兴庆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对此方兴庆很是欣慰。

青铜制作工艺不仅是方兴庆谋生的手艺,其中蕴含的更是凝聚五千年的中国青铜文化。方兴庆最大的希望便是希望青铜制作工艺能永远长存,永远后继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文物   警察   铜器   赝品   青铜器   河南   年产值   老汉   烟云   青铜   手艺   妻子   农民   方兴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