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张治中携妻儿到南海密会蒋经国,半夜接叶剑英通知:快撤

1950年初的一个凌晨,南海的某栋房屋内,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电话刚被接起,听筒里就传来叶剑英元帅的声音。

“张治中,赶紧带着你家人撤离住所,人命关天!”

大半夜撤离住所?明天就是国共和谈的关键日子,能发生什么事?还人命关天?张治中虽然认为这通电话来得莫名其妙,但还是收拾了几件行李,带着妻儿匆匆离开房屋。

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还是他的老上司蒋介石。

那个凌晨到底发生了什么?蒋介石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赞美张治中,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欣赏,为什么会在国共谈判的关键时刻,对张治中做出“人命关天”的事?

君劳臣忧,君辱臣死

“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这是周总理对张治中的评价,同时,也是蒋介石对这位曾经的爱将的评价。

1924年春,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偶然听一位保定同学提起张治中的名字。他随口问了一句:“张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善于用兵,勇于作战,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简简单单的一句评价,却说到了蒋介石的心坎里。

当时,蒋介石正是用人之际,听到这个评价后,他当即派人去接触张治中,并邀请他担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的代理队长。

在进入黄埔军校之前,张治中的经历可谓是坎坷不平。他家境贫困,为了维持生活,曾当过阔少爷的伴读、门房、“备补兵”、“备补警察”。参加过辛亥革命,也曾过着四处奔走、居无定所的军旅生活。

如今蒋介石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他自然非常感激。因此,在参与军校的军事训练会议时,他绞尽脑汁,数次为会议提供有效的建议。在张治中看来,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他理应对蒋介石竭智尽忠。

张治中只埋头做事,对权势不争不抢的种种表现,让蒋介石非常满意。北伐军第一次东征时,蒋介石便命他担任北伐军东征军上校参谋。

蒋介石的本意是想给张治中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张治中对自己更加死心塌地。奈何张治中才华横溢,仅凭参谋一职,就在北伐期间数次立下大功。这个意外收获,让蒋介石对这个忠厚且能干的小伙子更加欣赏。

参谋长、航空局局长、军事处处长……几乎所有需要掌控军事实权的官职,能够展现张治中才华的舞台,蒋介石都丢给了他,他最忙的时候,一人身兼八职。

1938年11月10日,日军攻占岳阳,逼近长沙。根据蒋介石下达的命令,一旦长沙失守,张治中就要将长沙全城焚毁。

张治中得到命令后,第一时间让长沙市政府疏散人员,挨家挨户劝导老弱妇孺离开市区。同时,在长沙各个交通要道都堆放了易燃物品。按照日军前进的速度来计算,在日军到达之前疏散长沙的民众,完全没问题。

但意外总是来得出其不意,这场大火烧起时,还有6000余人尚未来得及撤离,“文夕大火”最终导致了数百人死亡。

消息传开后,引来了民愤,为了平息此事,蒋介石查办枪决3人,而作为负责落实整件事的张治中,却只被“判”了一个革职留任,且最后这个“革职”还不了了之。由此可见,蒋介石对张治中有多“照顾”。

事情发展到这,就更让人奇怪了。蒋介石对张治中颇为信任和照顾,张治中也是掏心掏肺地为蒋介石出谋划策,没有半点逾越之心。这样和谐的“君臣”,为什么后来会演变成,蒋介石要取张治中全家性命?

“婢”而不“卑”

事实上,这事离不开张治中与蒋介石的相处模式。

当时,国民党不少人都嘲笑,张治中是蒋介石的灶下婢,为蒋介石鞍前马后,时常吃力不讨好。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张治中虽然忠于蒋介石,却并非毫无原则。可以说他“婢”,但不能说他“卑”。

面对蒋介石不合理的处罚现象,张治中也会“阳奉阴违”。有一次,张治中陪蒋介石出外游玩,途中碰到两个人在争辩。蒋介石在一旁听着,越听越来气,最后大手一挥,要判其中一人监禁15年。

肇事者固然有错,但却没必要受如此大的惩罚。张治中应下后,将肇事者关了几个月,就暗地里把人放了。

还有一次,二人外出。蒋介石看到一个没穿军装的男人,坐在一辆军用三轮车上。他直接跳过了审问过程,让副官将那个男人枪决。

副官认为这个决定有些不妥,倘若事情传出去,恐怕会让蒋介石失去不少民心。可又不敢向蒋介石提建议,只能向张治中请示。张治中几番思索后,悄悄压下此时。

与此类似的事,还有许多。但由于张治中从不当面驳蒋介石的面子,加上每每将事情上报时,他总会用一些得体话,让蒋介石感到舒心,蒋介石自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蒋介石的这种做法,让张治中误以为他是在默许自己这么做。他曾对身边的亲信说过这么一句话:“蒋委员长的身边没多少人敢与他说实话,只能由我来讲,我多说一些事实,他才能离真相近一些。”

张治中万万没想到,这种认知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蒋介石之所以没有制止他的“阳奉阴违”,是因为他做的事,并没有损害蒋介石的利益。可是同样的做法放到“国共内战”的事情上时,蒋介石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

“我在和共产党代表谈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个消息传到张治中耳中时,他既喜又愁。喜的是,从此中国人民再也不用受法西斯的压迫;愁的是,没有了日本这个“外敌”,蒋介石就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内战一事上。

张治中的担忧是对的,蒋介石虽然迫于外力,与共产党联手抗日,但他从未放弃过消灭共产党的意图。因此,在得知日本已经投降后,他前后往延安发了3封电报,以“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为由,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

蒋介石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毛主席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要毛主席不来,他就可以对外宣称,是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所以才会导致内战。让他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居然来了。

蒋介石感到意外,又觉得是在意料之中,当即决定要好好“款待”这位贵客。

按照双方定好的行程,毛主席乘坐的大飞机会在8月28日抵达重庆,随后蒋介石在自己的官邸为他举行欢迎宴会,到了晚上,毛主席会歇在张治中宅邸的“林园”。

张治中为了保护毛主席,几乎出动了自己手中的所有警力。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发现自己宅邸附近聚集了大批国民党特务。无奈之下,他只能让出自己所住的、安全性较高的“桂园”,自己带着家人搬进了一个小草屋内。

张治中的保护,让特务们无处下手。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蒋介石已经皱起了眉头。

另一边,谈判仍在继续。谈判接连失败,让国民党内部变得越来越毛躁。不少人提出:既然共产党不愿妥协,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干脆解决出问题的人。

这种想法传开后,让隐藏在暗处的特务越发蠢蠢欲动。周恩来察觉到这一点后,找到张治中,提出希望能让毛主席先行回延安,至于重庆这边的事,则由自己来解决。

周恩来的想法,正符合张治中的意愿。他能保护毛主席不假,但谁也没办法保证,这种保护能够做到滴水不漏。一旦毛主席出事,国共就会开战,让毛主席回延安,是眼下最好的办法。

张治中知道,蒋介石不会轻易放毛主席离开,但他依旧愿意一试。他敲开蒋介石的办公室大门,转达了周恩来的话。

正如他所料,话没说完,蒋介石就气得指着他鼻子大骂,“你到底是哪边的?协议还没签,你就急着放人走?”

这种质问,蒋介石不仅一次脱口而出。有一次,张治中痛陈利害地帮蒋介石分析联共的好处,以及内战的坏处,试图打消蒋介石内战的想法。

张治中的做法,是基于他的一颗爱国心,但在蒋介石看来,却并非如此。自己辛苦栽培,信任多年的爱将,居然帮着“外人”说话,这让蒋介石非常不开心。

就在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时,负责调解国共军事冲突的美国驻华大使马歇尔出现了。马歇尔问两人:“发生了什么事?”

蒋介石却盯着张治中冷笑,说:“我在跟共产党派来的代表谈判。”

在他心里,张治中已经不再是那个,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坚定站在他这边的亲信了,张治中这是要帮着“外人”打他。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蒋介石会派人取张治中的性命,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保护和“决裂”

1946年6月26日,原本在重庆谈判中签下的《双十协定》,被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内战的炮火正式打响。

张治中看着这一幕,痛心不已。站在国家的角度,他不忍心看着国共内战,让百姓平白无故卷入战争。可站在私人的角度,蒋介石于他有知遇之恩,他可以帮着共产党劝蒋介石,却无法反对蒋介石。

如此煎熬的日子整整过了三年,形势才有所好转。当时,国民军队面对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节节败退。蒋介石只能找来张治中,让他代表国民党前往北平,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自己则先撤往台湾。

张治中见蒋介石愿意和谈,高兴不已,略作收拾后,就出发前往北平。经过多次磋商,最终双方于4月15日形成了《国内和平协定》。就在张治中满怀信心地向蒋介石汇报这份协定时,台湾方面却传来消息,蒋介石拒绝签订协定。

张治中瞬间明白,自己被蒋介石利用了。心灰意冷的他准备返回南京,可行至一半,就被周恩来拦了下来。

周恩来说:“你这一回,恐怕以后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西安事变,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张姓将领,这一次,不能再对不起你。”

看着眼前笑容和蔼的周总理,张治中恍惚间想起自己送毛主席返回延安时的情景。当时毛主席刚下飞机,外面就围了一大堆民众,由此可见,毛主席到底有多得民心。反观蒋介石?张治中头一次思考,蒋介石到底适不适合当国家领导人。

6月26日,张治中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奉劝国民党中央和地方悬崖勒马,弃暗投明,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远在台北的蒋介石知道此事后,气得直拍桌子,大骂他是叛徒。

而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逐渐解放,战争遗留问题也逐渐萦绕在人民心头,为了解决这样一问题,我党决定排除代表与国民党方面进行协商,至此长期作为两党联系人的张治中也成为了这次行动中最适合的人选。

在张治中的邀请下,当时国民政府的负责人蒋经国同意了这场谈判。可到了谈判时间,蒋经国却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张治中刚离开住所,台湾方向就飞来两架战机,战机在上空盘旋了一会儿后,居然对准住所,接连扔下两颗炮弹,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小屋瞬间被火海吞噬。

如果没有叶剑英的及时来电,又或者如果张治中当时没有选择相信叶剑英,恐怕张家上下,全都要跟着葬身此地。

张治中的机要秘书余湛邦曾说过:“张先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他一方面和中共有长期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与蒋介石血肉难分。”这种矛盾,让张治中的一生过得无比煎熬。

他深刻地明白,私人感情再重,也不能超越家国情怀。可惜这个道理并没有得到自己“伯乐”的认同,最终导致了蒋介石下令轰炸张治中住所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黄埔军校   周恩来   南海   国共   妻儿   长沙   重庆   内战   蒋介石   住所   国民党   共产党   半夜   蒋经国   通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