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西安事变中,自称活捉蒋介石的孙铭九,建国后享什么待遇?

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一件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大事,意义非常深远,在当年更是震惊了中外,为能够了解事情的经过,许多外国记者纷纷来到了中国,其中有一位英国记者贝特兰,他受好友斯诺所托到达了西安进行实地采访。

贝特兰经过打听得知负责“捉蒋”的是张学良的卫队,于是在经过批准后找到了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九。孙铭九听说他的来意后很高兴,大声说“找我你就是找对人了,我是活捉蒋介石的第一人!”

随后孙铭九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事件经过,贝特兰也一旁听得也很入神,信以为真地将这些资料都整理好交到了斯诺手上。

斯诺将这些信息都记录在了《西行漫记》中,《西行漫记》后来还有个名字——《红星照耀中国》,影响力巨大。随着此书的畅销以及斯诺的巨大影响力,很多人都以为孙铭九就是“捉蒋”的第一人。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那孙铭九这个所谓的“捉蒋”英雄为何后来成了汉奸?并且新中国成立后,经多部门联合调查发现,捉蒋第一人其实并非孙铭九!

一、捉蒋英雄

孙铭九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1927年通过同学张学铭的关系加入了东北军,次年又被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张学铭是张学良的胞弟,正是通过这一层关系,孙铭九才能到达张学良身边。

当时东北军内部新、旧势力对立严重,张学良属于新锐派代表,他特别喜欢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年轻军官,所以孙铭九很对他的胃口,相处时间长了后,孙铭九便成为东北军中“少壮派”的骨干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的老家被日寇侵占,这使得那些元老派话语权被严重削弱,少壮派迅速崛起。少壮派军官们认为东三省沦陷,主要就是元老派们把持着大权,不肯与时俱进,所以两派发生争吵的次数越来越多。

张学良为了脱离元老派的掣肘,也乐得有少壮派来进行牵制,这是孙铭九权力得以扩大的根本原因。

1936年末,东北军由于接连进攻红军失利,部队上下已失去了战心,张学良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结果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与张学良一同负责“剿共”的杨虎城也将抗日的想法上陈老蒋,可依然得到的是训斥。

后来张学良和杨虎城获悉蒋介石准备剥夺他们的兵权、将他们发配到东部之后,心里的怒气再也压制不住了,他们进行过一番密谈后决定实施“兵谏”,用武力争取抗日。

按照双方的规划,实力较强的东北军前往华清池扣押蒋介石,杨虎城的西北军则控制西安城内的一众国民党军政大员。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捉蒋”的是张学良的卫队,因为其他基层士兵在动手前根本不知道作战目标,上级谎称是老蒋扣押了张学良,只有抓了老蒋才能把少帅救回。毕竟老蒋也是名义上的领袖,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抓人的事就交给了最忠心的卫队。

“捉蒋”的具体经过,如果按照孙铭九的回忆,是这样的:12日凌晨,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率部解决蒋介石住所附近的卫兵,二营营长孙铭九则带人直奔蒋介石的卧室,当他闯进去时,蒋介石并不在屋内。

经过初步的寻找,老蒋平日里穿的衣物及假牙都还在,被窝里都还是暖的,所以孙铭九断定老蒋是从那扇还打开着的窗户溜走了,这至少证明人还没走远。于是孙铭九下令搜山,严格命令下属若发现蒋介石,不得进行伤害。

不久后,孙铭九麾下的八连班长陈恩孝找到了老蒋的贴身侍卫蒋孝镇。蒋孝镇不仅是老蒋的侍卫还是老蒋的侄子,所以即便孙铭九用枪顶在他头上,他也没有说出老蒋所在的位置。

不过在盘问中,蒋孝镇下意识地朝着山上的一个方向望去,这让孙铭九察觉到了不寻常,随后沿着那条路走果然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蒋介石。

此时的老蒋非常狼狈,被冻得瑟瑟发抖,脚上还有一只鞋没来得及穿,毫无领袖风范。能抓住他,无疑是大功一件,之后孙铭九便常常以捉蒋英雄自居。

二、引发内讧

在得到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承诺后,张学良将他送回了南京,可没想到一下飞机,二人的身份瞬间转变,被扣押的人成了张学良。

得知这个消息后,东北军内部迅速分裂,元老派认为己方实力不足,还是和平解决为好,少壮派与张学良的私交非常好,所以主张武力讨蒋,逼迫其释放张学良。

双方谁也无法说服谁,就一直僵持着。少壮派毕竟是年轻人易冲动,孙铭九、应德田认为这样拖下去什么事都做不成,元老派那些老家伙是出卖东北军的软弱分子,因此需要铲除。

他们说干就干,完全没有想过事情的后果,2月2日凌晨,元老派代表人物王以哲在居所内被杀,随后孙铭九他们命令部下在西安搜寻主和的元老派成员,徐方、蒋斌和宋学礼等人都被处决。一时间西安城内枪声不断,人人自危。

孙铭九他们如此作为,实际上是将中立的一大部分人推到了对面,尤其是枪杀王以哲之事做得极为不妥。王以哲时任67军军长,在整个东北军中都很有威望,彼时67军驻扎在外防止中央军突袭,听说军长被杀的消息后纷纷义愤填膺要回西安报仇。

其他很多东北军将领对这种事也是厌恶至极,宣布脱离西安方面,开始效忠南京,甚至有些人开始反过来逮捕杀害少壮派成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铭九他们想掌握东北军向老蒋发难的愿望就落空了,为了避过风头,他们去往了陕北苏区。

但是孙铭九等人的一意孤行导致我党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当时西安城内有种说法就是少壮派是受到我党支持才展开内讧行动,致使我党在西北受到了很多不必要的仇视,所以主席对孙铭九等人冲动的做法非常不认同。

等到两党合作抗日,此时再收留孙铭九等人已不再合适。孙铭九他们就先后躲入了天津和上海的租界内避难,后来干脆直接投靠了汪伪政府成了汉奸。

据另一位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所写的材料,孙铭九是在1943年春投靠汪伪政府,担任了参赞武官,此后历任伪政权的豫北抚安特派员、山东伪保安副司令等伪职。一个力主抗日的东北军少壮派,最后自己却投靠了日本人,这实在是一种讽刺。

抗战结束后,孙铭九又转投了国民党,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的先遣大队中的一员,后来在哈尔滨被解放军俘虏。

对于孙铭九,我党始终认为他在西安事变中有功,因此一直网开了一面,当时对他的定性是“抗战爆发后,迫于生计走过一段弯路”。孙铭九后来的人生非常幸运,担任过政府参事、政协委员,还没有被历次风波影响。

后来孙铭九更是常常把“捉蒋第一人”挂在嘴边,多次在媒体面前讲述当年的经过,导致大家都以为这是真的。但是1979年10月,一封从东北寄到北京的信送到了叶剑英元帅的案头,让当年的捉蒋一事有了另一个版本。

三、事件反转

这封信共有6000余字,是由原张学良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所写,他详细地讲述了当年捉蒋的经过,直言一营300多人才是冲击华清池的主力,而不是孙铭九所说的几十人,并且抓获蒋介石的是自己,获得张学良奖励的人也是自己,而不是只参与了部分行动的孙铭九。

叶帅对此高度重视,连忙命辽宁省委书记黄欧东对此展开调查,抚顺市委统战部马上又派人走访了吕正操、万毅、刘澜波、何柱国、刘多荃等原东北军老人,得到的结果是王玉瓒的确参与了捉蒋行动,并且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得到这层消息后,工作人员将原先孙铭九接受采访、自己撰写的一些资料整理后发现,孙铭九对很多细节并没有王玉瓒表述得真实。孙铭九将冲入华清池大门,只说了跟蒋氏卫队打了起来,具体如何部署、如何分配进攻任务都没有谈及。

王玉瓒则描述得很清楚,当夜做好准备后,他带着数百人摸黑到达了华清池,当时士兵们正准备拉枪栓上子弹,他连忙阻止了大家的动作,怕声音太大引起注意。随后他一个人翻过庭院,躲过哨兵搜查,然后向天连开三枪,外面的人才发动了进攻。

其他的如何阻止蒋介石逃窜、如何解除蒋介石卫队武装、如何搜索房间都说得非常清楚,最后王玉瓒是在一个巨石旁逮到了只穿着睡衣的蒋介石,接着将其转交给副官长谭海。

凭借着这个功劳,王玉瓒获得了张学良五千元的奖赏,并被提拔为东北军十五旅四十三团上校团长。

如此有一个完整的脉络,可信度明显更高,王玉瓒在写信给叶帅的同时,还写了封信给孙铭九“幸于近日解放日报看到你的文章《看“西安事变”忆西安事变》,知你健在人间,并在上海任职......”信的末尾王玉瓒希望孙铭九能将当年的事说清楚。

1981年12月13日,在相关部门的牵头下,北京举办了关于“华清池捉蒋和‘二二事件’座谈会”,王玉瓒和孙铭九终于坐到了一起,在众多证据面前,孙铭九终于承认自己撒了谎,真正的“捉蒋第一人”其实是王玉瓒。

由于先前的宣传,如今还有很多人认为孙铭九是“捉蒋第一人”。也不知是不是他心里有些愧疚,2000年去世时表示丧事一切从简,不需要为他举办追悼会,他的遗体也捐献给医学事业。

人生本来也就是有很多巧合跟遗憾,不是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西安事变   蒋介石   西行   少壮派   东北军   我党   营长   卫队   西安   待遇   当年   孙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