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之千年古镇渔洋

对渔洋倾心已久。再闻渔洋,是在一个文化论坛读到关于渔洋的文章,颇为感叹。渔洋亦如一颗璀璨明珠,穿越数千年历史时空,熠熠生辉,愈发厚重。时光不羁,岁月匆匆。历史如此悠久,文化积淀如此深厚,跨度6000年不断层的古镇,不去探访岂不遗憾?

10月16日上午,随《乡土记忆走遍安阳》系列采风活动组走进千年古镇渔洋。其位于安阳西南22公里处的殷都区安丰乡最北部豫冀交界,与河北省磁县岳城镇隔漳河相望。漳水于太行山一路奔流,在渔洋上游进入漳河峡谷,水流湍急,河岸壁立千仞山高谷深,近乎半圆形迂回又向东去,到渔洋村北附近,水势渐缓,厚厚的黄土下藏着一层坚硬的礓石,河水流经此处形成一道河湾,是为天赐优良渡口。再向下游进入平原,则洪水经常泛滥,河道游走不定,自然条件不适合用做渡口。《水经注》有载,漳水三户津,即指渔洋古渡口。渔洋漳河晚渡,是著名的安阳八大景之一。“渔洋村”原叫“渔羊村”,盖因临近漳河有鱼、有草,适合捕鱼养羊,明代以后,村民嫌“渔羊”不好听,才加上三点水改名为“渔洋”

渔洋,因涛涛漳水古渡而兴盛千年,为南北水陆交通要冲,是历代中原地区与河北、山西、山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有谚语云“金水冶、银铜冶,不如楚旺一斜街”,其商业繁荣兴盛的源头皆在渔洋的交通。昔日的渔洋,是古老的水旱码头,繁忙的水陆交通,为渔洋带来了商业的繁荣,店铺林立、货栈栉比、人来人往,形成一条重要的商道。丰富的物质特产都要经过渔洋渡口运至安阳、水冶及南方各地,渔洋长期富甲一方。

说起渔洋文化历史,就必然提到龙振山。龙振山是土生土长的渔洋人,曾担任村支部副书记及村会计,被众多专家学者亲切的称为“土博士、土专家”,曾荣获国家、省市县等多项荣誉,倾其大半生为渔洋文化辛勤忙碌奔走。

我们到渔洋文化博物馆时,龙振山老先生与渔洋村党员干部正在村委参加党的二十大视频学习会议。老先生的老伴龙大娘为我们打开博物馆的门,陪同参观。院内墙上有龙老先生题写的《古村咏》:“渔洋村落六千年,上古今朝能相见。东大城池仰韶光,西小帝谷龙山盘。寺儿顶上先商存,土桥坡下豹渠全。项王沉舟漳河湾,魏武练兵水上边。”。邂逅千年时光,触摸温润历史,那一件件展品,极为震撼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让人难以置信,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博物馆里,以实物展示的形式,完美呈现了中华民族6000年的文明史。

经过权威鉴定的实际物品一一对应其所处的年代,具体分为以下几大部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下七垣)文化,商代文化,石器文化(卜骨、卜甲、白陶、原始陶、古兽骨),周、春秋、战国、秦时期文化,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隋唐五代时期文化,宋、元时期文化,明、清、民国时期文化。一个小村庄能发现这么多不同时代的文物,真是绝无仅有,非常不可思议。渔洋文化博物馆在当地政府的帮扶指导下日渐完善规范,成为安阳,乃至全国独特而靓丽文化记忆标志。

龙振山对渔洋文化的发现、保护、传承、弘扬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了解到,老先生对博物馆每一件藏品都深情满满,如数家珍,藏品背后时间、地点、人物、及过程等众多故事都能随口娓娓道来,记忆犹新。生于此,长于此,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使他对发现的、见到的任何一个老物件都无比热爱。收集、整理、鉴定、展出,这穿越时空的邂逅,让这位老人全心守望。他在守望什么?守望的是延续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承,守望的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记忆,守望的是泱泱大国植根六千年的文化自信。

渔洋村有四千多人口,古镇原有东、南、西、北四个券门楼,原来上面都建有庙宇,东券门是魁星阁,南券门是观音阁,西券门是泥马渡康王庙,北券门是玉皇庙。据记载建于明成化年间,经过修缮保护,西券门、南券门安然屹立。我们在西券门看那块清朝乾隆年间石碑时,不时有村民或骑车、或步行走过斑驳沧桑的拱形券门洞口,门洞的老砖在岁月风雨中已严重风化,亦如时光年轮深深的刻痕,无声铭记着古镇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兴盛落寞,历史与现实交替辉映和谐共生。古镇白云悠悠,秋风轻抚,静谧安详。东券门已毁坏消失,北券门因岁月变迁被泥沙深埋地下,城门顶部依稀可见。这故乡热土,这挥之不去的记忆,又是多少游子温暖而亲切的所在。从券门城墙规模来看昔日古镇繁华非凡。据介绍,渔洋原有龙、韩、高等大户家族,而龙家为这一方首富,有良田无数,房屋千余间,商号用工多达数百人。漫步街头,犹见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龙家大院,传统九门相照布局,规模宏大。门楣精美木刻、屋脊灵动瑞兽、照壁精致图案,处处显示着主人的高贵富有。门楣上刻着“致中和”、“耕且读”、“持忠恕”等字样,无不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我们也看了其它几处古建院落,多破败冷落,亟待修缮保护。每处院落都有故事,每寸热土都有记忆,让乡土记忆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留住我们丰盈而亲切的本土文化,这记忆、这文化,聚合成中华历史的绚丽多彩、深厚博大。

渔洋因漳水而兴,后因时代发展历史变迁,铁路及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失去其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向平淡没落。顺应时代大潮,增强文化自信,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求发展,渔洋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古镇   安阳   漳河   千年   记忆   渡口   水陆   乡土   老先生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