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告老还乡,为充富翁用马拉几箱砖头,乾隆得知后:全换成金子

贪官污吏自古以来便被人们所愤恨,历朝历代为了防止官员贪污,惩罚官员贪污,那都是想尽了各种严刑酷法。

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只要对于贪污犯都是“剥皮实草”,株连九族,这种残忍的酷刑一时之间让贪官们人人自危。

清朝的雍正,对于贪污也是“零容忍”,甚至对于贪官的子孙后代也要严防死守,“让他们世世代代做个穷人,方才符合朕的本意”。

但就是在这种对贪污的高压政策之下,以身试法者依旧如同过江之鲫。

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就有一个“三朝元老”,退休回家时带走了好几箱的“金砖”,这一看就是个大贪官啊。

谁知乾隆在得知了他的事情之后不但不生气,反而还大加赏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乾隆就这么不听爸爸的话吗?

官小也要说实话

清朝山西兴县有一户孙姓人家,家中儿子名叫孙嘉淦。

这孙父也是一个禀生,能够吃一碗公家饭,不至于饿死,但再想要多的也就没有了,若是不想让儿子和自己一样,那就必须让他上学读书,考取功名,这才能有一个好前程。

所以在孙嘉淦年幼之时,他便给儿子送进了私塾之中。

就此上学读书的孙嘉淦深知父母艰辛,那是悬梁刺股、勤学苦读。

要真说起来,孙嘉淦在读书上也算是天资聪颖、一点就通,几个先生都说他有天赋,是个好苗子。

可惜孙嘉淦就是为人太过老实,不懂得在考场上写文章时多写些盛世繁华的锦绣文章,那是满纸的大实话,这让人一看就闹心的文章,自然是不讨喜的。

孙嘉淦也就此考了好几次,一直到了康熙五十三年,三十岁的他才中了一个举人,从此可以进入公门,当了一个翰林院编修的差事。

到了后来康熙驾崩,雍正皇帝登基,朝廷之中也是多有变动,面对局势,很多大臣都想观望一二,但只有孙嘉淦站了出来,给雍正上了一份极具针对性的奏折。

在奏折中,孙嘉淦主要就说了三件事:“对兄弟好点,不要再逼民纳税了,不要出征西北了。”

雍正看完这份奏折,那是满脸铁青。

大家都知道,雍正登基这件事情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说的最多的就是雍正“欺弟上位”,把原来属于弟弟的皇位给夺了。

而雍正登基之后,对几个兄弟也的确做的有些过分,称呼他们“阿其那”(满语,旧意为狗)、“塞斯黑”(满语,旧意为猪,但不常用,通常指让人厌恶之人),还逼死了好几个兄弟。

这不能不让人多想一些,雍正是不是真的做贼心虚,这才这么着急迫害兄弟。

而且在当时青海叛乱,雍正派年羹尧出征西北,这是必须的事情,这一打仗自然需要钱,怎么能不多收税呢。

这么一看来,孙嘉淦这封处处都在“内涵”自己的奏折,简直就是根本“不懂朕”,不知道朕的良苦用心,尤其是“亲近兄弟”这条,那绝对是犯了雍正的大忌讳。

果然雍正看完奏折勃然大怒,怒骂翰林院掌院治下不严,弄得翰林院里都是什么玩意儿。

幸亏有大臣朱轼在场,他等雍正骂累了之后,方才敢委婉地劝说:“这个孙嘉淦我也知道,这件事来看,他虽然愚鲁狂妄,但却真让人佩服这种不怕死的胆量,有魏征之风。”

雍正闻言也冷静了下来,这么一琢磨自己也笑了:“这么说来,朕倒也是佩服他这种胆量了。”

于是雍正便召见孙嘉淦,一番交谈后觉得他倒也真没什么坏心,绝对不是故意和自己对着干,便将他调往了国子监任职。

的确,雍正已经明白了过来,自己逼死几个兄弟也就算了,但议论此事的人自己还真不能随便处死,不然那不就真显得自己做贼心虚,想要杀人灭口了吗?

但虽然这次雍正没有处理孙嘉淦,却不代表孙嘉淦就能没事了,伴君如伴虎啊,更何况还是雍正这种本来就难伺候的皇帝呢。

事实证明,雍正果然还是惦记着孙嘉淦的。

你是皇帝你说了算

几年后,孙嘉淦已经升任为了国子监祭酒,隶归中央,主管教育。这也算是一个说得上话的职位了也因此被长官教育,说话要顺着皇上说。

一次由孙嘉淦负责带领几个新来的教习,让他们度过“实习期”,等实习期结束后,再由“大老板”雍正决定去留。

过了几个月,雍正拿着这几个教习的实习经历就看了起来,看了一会摇了摇头,把孙嘉淦喊来了:“别的人都还好,但这宋镐和方从仁却是不太出色,这俩人实习期不过。”

孙嘉淦一听却和雍正唱起了反调:“臣觉得这个两个人做的很好啊。”

雍正闻言道:“那你说说这两个人哪里做得好。”

孙嘉淦似乎还没明白雍正的意思,依旧道:“臣觉得这俩人做得很好啊。”

雍正急了:“朕让你说说哪里做得好。”

孙嘉淦这才一抬头,只见雍正皱着眉头,满脸铁青地看着自己,顿时吓了一个哆嗦,又想起了长官的教诲,跪在地上磕头道:“那臣觉得这两个人干的也不好,不称职,圣上说的都对。”

雍正一听这话,气地一拍桌子:“你在耍朕是吗!”

生气的雍正直接派人把孙嘉淦抓了起来,以欺君罔上的罪名交给刑部处理。

可欺君罔上这个罪,说大可大,说小可小,孙嘉淦这事一时之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于是刑部干脆直接判了个处斩的结果,让雍正定夺。

雍正看到这个结果,也吓了一跳,他的确是想惩罚孙嘉淦,但也到不了处斩的地步啊,便找来了几个大臣,问他们的意思。

几个大臣听了,也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但也是都说处斩惩罚过重了。

雍正这才点了点头:“这人虽然傻不拉几的,但他不爱钱,还算个清官。”

于是便把孙嘉淦发配户部银库当差,而这户部正是由果亲王允礼管理的。

一次允礼前往银库视察工作,发现孙嘉淦在里面支了张床,吃住就在这里。

允礼一问,孙嘉淦竟然说是怕有人晚上来偷银子,自己就在这守着。

允礼一听不由也哑然失笑,拿过账本一看,上面每一笔进出都有着明确的来路,一分一毫的银子都记录在案,不由对孙嘉淦非常欣赏,像雍正回禀了这件事情,雍正这才消了气,重新任用孙嘉淦。

屡破难案解民怨

等到雍正驾崩,乾隆登基后,孙嘉淦也被升任为刑部尚书,在乾隆三年时,更是被封了直隶总督。

上任后孙嘉淦的职业病犯了,还是先来提点刑狱,发现很多下狱的老百姓都备注了一个“酒”字。

孙嘉淦一问,这才得知事情原委。

原来自从满清入关后,担心百姓们没有口粮,所以严刑峻法,禁止民间私自酿酒,但酒这东西那也算得上是生活必需品,官府一垄断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老百姓买不起官家酒,又难以忍住不喝,于是便有人私自酿酒,这被官府抓住自然下狱了,抓的人多了,也就懒得写详细原因,直接一个“酒”字就概括了。

孙嘉淦便上书乾隆,民间酿造的普通烧酒用的都是高粱、豆皮,甚至糠麸等粮食的下脚料,只不过为了解馋罢了,根本不会影响口粮,放开酿酒非但不会有害民生,反而还会有利民生。

乾隆也答应了孙嘉淦的奏章,就此民间可以自行酿酒了,一时之间民间的手工业和人民生活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孙嘉淦见状,也就开始关心起别的案件。

他发现有一个名叫焦韬的人被判凌迟处死,如此严重的刑罚,他究竟犯了什么罪呢?罪名正是“蛊惑民心”。

在民间集会上,经常会有一些跳大神的、拜佛的,这些人往往能吸引一大群人在旁边看,但百姓们大多也就看个热闹,真抛家舍业地跟他们去信神,那也有些言过其实。

官府却觉得这不是小事,经常在人们集会时出兵抓捕,一个名叫焦韬的人便被抓了起来。

一番严刑拷打,焦韬承认自己是“邪教头子”,纠集民众、意图不轨,不仅焦韬被判凌迟处死,也有数百名无辜百姓被牵连入狱。

孙嘉淦仔细查阅卷宗,直接推翻了原来审判,为无辜人辙澄清了冤枉。

又有一个村里,一个叫纪怀让的人,他在家里煮红豆饭吃,却把豆汁洒在了自己衣服上,纪怀让不以为意,蹭了蹭便穿着这件衣服出门了,谁知没走两步就被几名捕快按在地上。

原来这村里一户人家的孩子昨天被人杀了,现场鲜血淋漓,捕快正愁抓不着人呢,恰好就看到了穿着“血衣”出现的纪怀让。

一顿严刑拷打后,纪怀让“供认不讳”,被判处斩立决。

行刑当天,知府才觉得这件事情有些不对,便将此案报告给了孙嘉淦。

孙嘉淦重申之后勃然大怒,讯问抓人的捕快:“你们见过这么大胆的杀人凶犯吗?穿着血衣招摇过市,难道你们就是这么抓人的吗!”

就这样孙嘉淦亲审此案,这才让纪怀让死里逃生。

“贪了好几箱金砖”

到了乾隆十二年,孙嘉淦也已经65岁了,这个年纪的老头,也应该退休了。

孙嘉淦上疏乾隆,请求回乡修养,乾隆答应了孙嘉淦的请求,就这样孙嘉淦准备回老家了。

临行前,孙嘉淦的家人却对他道:“您这次回家,是衣锦还乡吗?”

孙嘉淦一听便知家人是什么意思了。

人家的老大人告老还乡,谁不是一车金、一车银,到了老家买房子置地,那才叫安享晚年。

可自己当了这么多年官,银不过几百两,米不过数十石,这点钱和自己身份不太匹配啊。

孙嘉淦想了想,让下人准备了好几大箱砖头,一阵加工后放在了他的马车上,第二天,孙嘉淦就拉着几马车的“金砖”回了家乡。

这一出京城的门,立刻有人给乾隆报信了,孙嘉淦回家那排场可大了,光金砖就拉了好几马车。

乾隆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自己爸爸不是亲口说过,孙嘉淦不爱钱吗?金砖是哪来的呢?

乾隆下令,在路上拦住孙嘉淦,详查此事,果然就有几人快马加鞭,赶上了孙嘉淦。

孙嘉淦得知使臣来意后一笑:“我还以为什么事呢。”

说着逃出一块闪闪发光的“金砖”递了过去:“您想要,这就给你了。”

来人一看,这金砖自己不吃不喝干上一辈子也攒不着啊。

当即接了过来:“您说真的?”

孙嘉淦笑着点了点头:“当然了,你就把这一箱给拿走也没事。”

来人哆哆嗦嗦的拿着金砖,却觉得似乎有些不对,往地上“啪唧”一摔,金砖直接断了。

好家伙,就普通砖头外面涂了一层金漆。

来人顿时大失所望,扭头回了京城,将此事报告给了:“这老头就是怕人笑话,所以故意弄了几箱砖头充充门面。”

乾隆一听也被孙嘉淦这可爱的行为逗得大笑,便令人给孙嘉淦送去了一箱真的金银珠宝,让他颐养天年。

假奏折你写才有人信

两年后,孙嘉淦回了京城,向乾隆汇报自己这两年的退休生活,和乾隆叙叙旧。

乾隆一挽留孙嘉淦,竟然真把他给留下了。

乾隆十五年八月,孙嘉淦被封工部尚书,这一封却出了事。

原来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密折”在南方地区流传开来,给这个密折取得标题,那就可以是“震惊!乾隆登基后竟然做了这么多错事!速看否删!”,内容全是批判乾隆所谓所谓的,总结为了“五不可解十大过”。

这封密折也很快便传开了,内地十八省无人不知,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甚至门口要饭的乞丐手里都拿着一份,不认字的听认字的念,听完了都纷纷叫好。

等到乾隆知道此事,这封密折早就已经不知道传了多少个“十万+”。

那这和孙嘉淦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这封密折最后的署名,正是工部尚书孙嘉淦!

乾隆看后气得眼前发黑,把孙嘉淦找来一问,孙嘉淦竟然对此毫不知情。

那么这封密折很显然是伪造的啊。

而且孙嘉淦是八月当的工部尚书,这封密折的时间是七月就写出来了,离奇的是最后竟然还都对上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人能够未卜先知,提前一个月就知道孙嘉淦要当工部尚书了呢?

这事后来牵连了三万多人,还是没找到罪魁祸首,乾隆见事情闹得越来越大,担心不好收场,便将已经查到的两个官员给杀了,这件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但孙嘉淦也是再难担任工部尚书了,乾隆给了他个协办大学士的名誉头衔,让他在京养老吧。

又过了一年,孙嘉淦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

孙嘉淦历经三朝,以直言进谏著称,被雍正称赞为唯一一个敢在他面前说真话的人。

也正是因为这种直言进谏的精神,孙嘉淦也是被君王又爱又恨,以至于人们造一封假奏折,署名的“一作”还是孙嘉淦,就是因为这种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才最容易被人相信。

而且孙嘉淦有一个读书人的操守,奉公守法、两袖清风,最大的爱好就是著书编纂,也因此被人们赞誉为清朝第一大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乾隆   翰林院   国子监   雍正   告老还乡   奏折   捕快   京城   工部   清官   尚书   砖头   金子   马拉   富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