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挂多久?邓小平这样回答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专程来到北京采访邓小平。

一个是睿智机敏、虚怀若谷的政治家,一个是以刁钻刻薄著名“不好惹”的意大利女记者,他们两人的激烈交锋,令当时整个世界都为之一震。

从21日到23日进行的两次共4个小时的采访中,邓小平重点谈到了对毛主席的评价,并对当前国际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

谈话一开始,法拉奇就单刀直入,当即便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尖锐呢?

因为当时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现实背景,那就是——拆除毛主席像和语录牌。

1980年7月,中央就明确发出指示,称:

“毛主席像、语录和诗词在公共场所挂得太多,这是政治上不庄重的表现,有碍国际观瞻,今后要逐步减少到必要的限度。”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该指示发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指示发出当天,人民大会堂就开来了两辆吊车,工人们奉命将挂在那里的毛主席巨幅画像取下。

毫无疑问,这一行为很快便引来了很多群众的围观,并对此议论纷纷。

在这之后,全国各地也都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拆除了许许多多的毛主席塑像和语录牌。

当然,这一系列举动不仅引起了国内百姓的议论和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

要知道,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举动都会令人“想入非非”,而法拉奇一开口便抛出这样的问题,可谓“来者不善”。

很明显,法拉奇就是想借这个问题,来试探一下我们将如何评价毛主席。

而事实上,“如何评价毛主席”,在当时也成为了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明显看得更远、考虑得更全。

法拉奇想利用采访邓小平的机会,试探一下他的态度;

而已准确判断国内外形势的邓小平,则也想利用法拉奇采访他的这次机会,清晰而准确地阐述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从而向全世界发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会全盘否定毛主席”。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的回答是:“永远要保留下去。”

此外,邓小平还特别指出,毛主席的功过要“三七开”,即三分错误,七分功劳,还说“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除了这个问题外,法拉奇也对天安门广场节日还挂着斯大林的像表示不理解。

因为在她看来,斯大林“一无是处”,而赫鲁晓夫却很好。因此在谈话中,法拉奇又与邓小平争论了起来。

斯大林的一生极具争议性,有人说他是暴君,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动的“大整肃”运动,害死上千万人。

但也有人说他是“英主”,他拥有在二战期间击退纳粹德军的辉煌战绩,并在主政期间推行三个五年计划,把苏联建立成为了一个工业强国。

此外,他还在苏联各地建立了集体农庄,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

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还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彼得·斯托雷平之后,位居第三。

所以由此可见,法拉奇对斯大林“一无是处”的评价,似乎并不中肯。

至于赫鲁晓夫,似乎也并不像她所说的那样“好”。

众所周知,赫鲁晓夫上台后,便大力排除异己,肃清政敌,还在苏共二十大上做出了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这一报告不仅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而且还引发了东欧的骚乱。

除此之外,他还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还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正因如此,在听完法拉奇的话后,邓小平不禁反问道:“赫鲁晓夫做过什么好事?”

法拉奇回答说:“他谴责了斯大林”。

邓小平说:“所以你就认为这是他做的好事?”

接着,邓小平又指出,斯大林“功大于过”,在新中国成立后,斯大林还援助过中国,虽然不是无偿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

接着,法拉奇又问道:“那么您觉得斯大林比赫鲁晓夫好?”

事实上,法拉奇的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单纯地在指这两人了,但邓小平一听便知其中深意,他再次一针见血地回答道:

“我要告诉你,我们绝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

在此次谈话中,邓小平表现出来的睿智,深深感染着法拉奇。

后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头版连载了邓小平与法拉奇的谈话。谈话内容很快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之后,各国的报纸纷纷转载这份谈话内容,并且还专门起了一个题目——《世界第一次对这个矮个子领导人和他的事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同时,他们还评论说:“这是邓小平历史性的、出色的回答记者提问。”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法拉奇本人,她在采访记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我问的所有问题,包括最尖刻、最无礼的问题,邓都微笑着坦率地予以回答。”

此外,她在接受美国电视台的采访时,还说:

“我所采访的世界领导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邓这样坦率、深入地谈论历史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法拉奇还将对邓小平的采访,视为是她事业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

1980年9月,法拉奇写信给邓小平,感谢他接受此次采访,在信的末尾,她这样写道:

“这次采访是我的夙愿。我曾担心语言障碍会妨碍我实现这一梦想,后来我发现担心是多余的。”

小平同志不愧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其一言一行,无不透露着其伟大的智慧和格局。

所以称邓小平与法拉奇的这段谈话,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谈,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赫鲁晓夫   法拉   斯大林   天安   苏联   意大利   美国   门上   语录   指示   多久   采访   外国   评价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