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掉曾经放自己一马的丁公,真的是杀对主公不忠之人?

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刘邦。

短兵相接,刘邦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

丁公于是领兵撤还。

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刘邦。

刘邦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

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跟丁公两个人都是让刘邦吃过很大苦头的人,所以当刘邦坐了天下,他要抓捕跟他曾经作对的人,这其实是一般人都常常会做的,就是报仇雪恨。

但刘邦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转得很快,听人劝吃饱饭,他能很快地从一般人的格局上升为高明的政治家的格局,这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因为他是政治家,所以赦免了季布,并给季布官作。

刘邦并没有说要追杀丁公啊!

丁公也是曾经让刘邦很难堪的人啊!为什么?

司马迁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只有很简单的记载,就是说,当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大败之后,项羽的大将丁公在彭城西边追上了刘邦,那个时候,刘邦的处境非常地危险。可以这么讲,如果没有上天护佑,刘邦的小命儿就得交待在丁公的手中了!

当时,刘邦非常地狼狈,《史记》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刘邦遂解去。”

意思就是:丁公曾经在彭城西面替项羽追逐刘邦,使刘邦陷于窘迫的处境。在短兵相接的时候,刘邦感到危机,回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于是丁公领兵返回,刘邦便脱身解围。

刘邦的狼狈样儿

难道刘邦一句话就能解了围?话语上送个礼就能让自己死里逃生?

丁公又不是小孩子,杀了刘邦可是立大功啊!

你看看当项羽死的时候,汉军将士那个抢项羽尸体争功的场景,就知道丁公当时所面对的是多大的诱惑!这可是马上可以入口的肥肉啊!

活捉或者杀掉刘邦都可以立大功,或者就可以成为一方诸侯!

这么好的事儿就要到手了,难道一句“两贤岂相厄哉”就可以成为放刘邦一马的充分理由吗?这些话一定不够。

司马迁在《史记》中一定省略了什么,或者有可能,后世的人把司马迁的原文给删改了,因为要避皇帝的讳,给皇帝遮丑。

我的猜想是,刘邦当时狼狈不堪,有没有给丁公下跪求饶都很难说!

“两贤岂相厄哉”,这话太有英雄气,我想这话不见得是《史记》原文的记载,当时的情形,很可能是刘邦跟丁公谈条件。

老江湖刘邦最擅长的就是跟人打交道,他能看得出来,丁公当时立功心切。

如果不给丁公好处,丁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那么刘邦许给丁公的是什么呢?我猜,一定有马上可以到手的好处,以及现在还得不到、但是刘邦已经承诺的天大的好处。

到手的好处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其实也不难猜,无非是财宝和美女。

将来的好处呢?刘邦很可能忽悠丁公,如果自己将来打下天下来,你一定是头一号的功臣,因为你救我一命,到时一定给你封王。

你跟随项羽这么久,都得着什么了?他可是吝啬得很!你现在放我一马,到时候我一定不会亏待你!说不定刘邦当时把信物都给丁公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刘邦说到做到!

鸿门宴剧照

其实,刘邦在鸿门宴前一晚上,在项伯面前也大致是这样表演的。

但是一做了天子,前面许诺的都像放屁一样。

刘邦在秦末众英雄当中,算是影帝级别的人物,骗人的技术已经出神入化。

丁公这个傻帽,还真就被他骗了!

于是刘邦靠着出色的表演天才捡了一条老命。

丁公的主公项羽还真的败了,丁公在刘邦落难时放了刘邦一马,而昔日的刘邦现在是皇帝,君无戏言,丁公想去皇帝那里讨个说法。

他心里想,连我外甥季布都被皇帝赦免了,我对皇帝可算是恩人呢!

要不是我当年在彭城西边放他一马,他能有今天?

但丁公还是太不了解皇帝的内心了……

当年你放刘邦一马,跟夏侯婴替刘邦顶罪是完全不同的。

夏侯婴替刘邦顶罪是出于对大哥的敬爱,而你放刘邦一马只是出于功利之心!

更何况,夏侯婴是救大哥刘邦于危难,你丁公则是给刘邦制造难处,然后跟刘邦讲条件,你的要求如果他不给你满足你,你还会放他走吗?

现在那个从前落魄的刘邦做了皇帝,你去让他兑现当初的诺言,这不是揭他的伤疤吗?

换句话说,你这不是成心往枪口上撞吗?有谁愿意让别人揭自己的短呢?有谁愿意把从前的失败再拿出来跟别人分享呢?有哪一个领导在经历千万个难处终于取得成功以后,再去玩味从前落魄的那种光景呢?

丁公拜见刘邦

丁公不了解已做皇帝的刘邦的心,他还天真地想让刘邦兑现从前的诺言。

当年刘邦在鸿门宴前一晚就跟项伯结成了亲家,但是当他做了皇帝以后,还提那事儿吗?项伯还敢再提这事吗?

当时刘邦提出与项伯结成亲家只是政治手段而已!是处于弱势的刘邦的无奈之举,你项伯当时当真、以后就不要当真了!

丁公的情况也相仿,刘邦在极其无奈的情况下,给你开出天价的空头支票,那只是解一时之急,你还真当回事了?

当丁公拜见刘邦时,一定是让刘邦兑现诺言,刘邦恼羞成怒,就要杀丁公,罪名是对主公不忠心。

丁公是对主公不忠心吗?是的。

但是项伯忠心吗?很难讲!

英布忠心吗?他是项羽的爱将,却离弃项羽投奔了刘邦。

陈平忠心吗?他先后换了三个主子。

刘邦要杀丁公,其实是要泄私愤,因为他不能容忍曾经看见自己狼狈不堪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更不能容忍这个人告诉别人自己曾经的狼狈样儿,这才是刘邦杀丁公的根本原因。

刘邦剧照

但是刘邦杀丁公,并不是高明的做法,这是一种公开的忘恩负义和三流权术。

政治上,刘邦失策的地方不多,但是我认为,这是其中一个。

因为,他在这一件事情的处理上,没有成熟政治家应当有的风范,也没有达到他所说的“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的实际效果。

丁公确实对项羽不忠,不然就不会放了刘邦一马。

所以,丁公也确实对刘邦有不杀之恩。

丁公来到刘邦面前邀功求赏,刘邦也该给他赏,不但因为他不杀自己,也是因为他曾经很卖命地给主公项羽出力。

刘邦可以给他立一个规矩,不让他再提说跟自己当年在彭城西边相遇时的那些事儿就行,否则格杀勿论。

但是,刘邦没有这样做,难道当时天下人不知道你跟丁公之间的故事吗?他们就不知道你是为了泄私愤杀人吗?你所说的很高大,什么“我杀的是对主公不忠的人”,这样的话骗不了天下人,更骗不了你身边的大臣。

没过多久,刘邦信任的陈豨、卢绾也都成了另一个丁公,而刘邦也巴不得陈豨、卢绾手下的人都学习丁公。

刘邦杀丁公其实效果并不好,完全没有起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几十年以后,刘邦的曾孙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经典来教化百姓;另一方面,也用法家的严刑酷法来震慑社会不安定分子,总体来讲,效果还算不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主公   刘邦   项羽   史记   鸿门宴   臣子   忠心   政治家   皇帝   好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