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法海寺的“魏武皇帝”是何人?

城阳源头法海寺是青岛境内为数不多的一座千年古刹。关于法海寺的历史寺内有个碑文,碑文上书:。。。法海寺为魏武皇帝创建。。。。

百度百科说的比较详细“法海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境内,因纪念创建该寺的法海大师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寺院,据法海寺内元泰定三年所立《重修法海寺碑》记载:法海寺为魏武皇帝创建,宋嘉佑二年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也有碑记载重修的经过。”

说起魏武皇帝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魏武挥鞭”的魏武帝曹操了。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时间上与百度百科里说的1700多年相近。曹丕篡位之后追封曹操为“武皇帝”。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公元192年曹操平叛青州黄巾军后顺势将青州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东汉时的青州包含了青岛在内的整个胶东半岛和山东中部部分地区)。

所以从时间,人物名称,地理位置这三条信息看法海寺确实很有可能是曹操创建的。

不过佛教虽早在东汉时期就传入中国 但一直影响甚微,史书中除了洛阳白马寺之外并无其他寺庙的记载。《三国志》和《后汉书》关于佛教的记载很少更不用说关于曹操信仰佛教的记载了。既无个人信仰,当时社会又没有佛教环境,而且军阀林立战乱不休的大背景下要在偏远的青州不其城建一个寺庙的动机是什么?或者说碑文本身记载有误?

百度百科里在《历史渊源》一段还有与碑文记载前后矛盾的介绍“。。。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寺始建于北魏。。。”

这段说的很明白“寺始建于北魏”。但是北魏距今只有1500多年差的200来年这个空白怎么填?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无奈之下我决定换个思路,先从原碑文分析。文中的“魏武皇帝”有没有可能是北魏的某位谥号为“武”的皇帝呢?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是鲜卑拓拔人建立的政权,国祚150多年,但是北魏皇帝没有单字以“武”为谥号的。不过谥号中带有“武”的皇帝却有三位分别是:道武帝,太武帝,宣武帝。

道武皇帝和太武皇帝。这两位掌权时期青州地界还属于南朝刘宋的领土。就算再怎么信佛也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在敌国领土上建寺庙。所以排除。

还剩下一位宣武皇帝(483年-515年)。要说宣武帝还得从他的父亲孝文帝说起。

公元466年南朝刘宋内乱,原属于南朝的淮左四州,青州、冀州、兖州、徐州叛宋投魏。一年后孝文帝出生。

孝文帝原名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5岁登基,23岁亲政。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宏也改为汉名元宏。

这次迁都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等中心都随之东移。

北魏入主中原后,佛教逐渐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北魏的皇帝、皇后和一些王室贵族都是积极倡导佛教的虔诚信徒,著名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都是北魏时期建造的。皇室的提倡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各地相继出现了造像热潮,佛教也沿着古道向四方传播。山东地区(古青州)的佛教传播路线非常清晰,从中原来的高僧沿着古代的官道,沿着今天的济南——淄博——青岛的路线由西往东沿线募捐钱物,建立寺庙、开凿石窟、造像立碑,佛教的传播在南北朝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期。更是在宣武帝时期达到鼎盛。据《魏书》记载“(宣武帝)延昌中(512-515)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僧侣逾众。”

因此法海寺很有可能就是高僧法海在北魏宣武帝时期创立的。碑文里的“魏武皇帝” 原文应该是“魏宣武皇帝”,“宣”字可能由于风蚀日晒的原因模糊不清而后人由于种种原因记成了“魏武皇帝”。宣武帝在位时间从499至515年总共17年时间,由此推算法海寺的历史应该是1500年左右而不是1700年。

结论:

法海寺建立于北魏宣武时期499年-515年。距今约1500年。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魏书 · 武帝纪》

《后汉书· 明帝纪》

《魏书·世宗纪》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罗新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朝宫女和她的时代》

傅乐成 《中国通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法海   青州   宣武   皇帝   佛教   鲜卑   北魏   碑文   青岛   时期   魏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