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光绪得知下一任皇帝是溥仪,留下了2句让人泪目的话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刚过完“万寿节”的慈禧太后忽然得了急性痢疾,病重的她下了三道决定了中国命运的懿旨。

第一道,是将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接进宫来抚养;

第二道,是封载沣为摄政王;

第三道,是让载沣在朝会或者大典时,排在诸王之前。

虽然是三道懿旨,其实是在说一件事:溥仪将来继承大统,其父载沣作为摄政王辅政。

载沣按照慈禧的旨意,先带着溥仪去勤政殿叩见慈禧太后,又跑到瀛台去见过光绪皇帝。

光绪帝载湉已经病重,时而清醒,时而糊涂。

载沣父子到瀛台时,载湉还有些意识,得知了下一任皇帝是溥仪。

溥仪磕完头后,载湉笑得合不拢嘴,连说了几个“好”字。

但当载沣父子离开后,载湉又自言自语地留下了2句让人泪目的话。

触景生情

公元1874年同治帝驾崩,因为他没有留下子嗣,西太后慈禧就用尽手段,选了自己的外甥——年仅4岁的载湉登基,是为光绪皇帝。

慈禧作为载湉的姨妈,在他小时候对其呵护有加,还常常允许载湉在自己的床上玩耍。

可随着载湉的长大,以及国内外局势的日渐复杂,他开始有意从慈禧手中夺权。

慈禧是个爱权如命的政治老手,名义上把最高统治权还给了载湉,实际上朝中大臣都是她的人马,载湉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载湉为了救国,也为了夺权,重用康有为等人发动百日维新,还策划了戊戌变法。

载湉错就错在误用了袁世凯这个老狐狸,他为了利益,向慈禧出卖了康有为等人意图发动政变,诛杀慈禧的计划,直接导致光绪帝被慈禧在瀛台软禁了10年。

慈禧恨透了载湉这个“喂不熟的狼”,准备直接废了载湉,让载漪之子溥儁接班。

不料,奕劻背后的外国公示团,利用媒体向慈禧施压,质询慈禧是否要行废立之事。

慈禧迫于压力,只好以溥儁支持义和团,而夺了他“大阿哥”的身份,并撵出皇宫。

载湉的位置是稳了,可他的皇位形同虚设。

虽然得空就钻研外国法律,试着变法强国,但慈禧不给他一点权力,还时常禁他的足。

载湉常常无奈地说:“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光绪三四十年冬天,载湉的身体愈发孱弱,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

反观慈禧,也已经七十四岁高龄,自知时日无多,所以,她要为大清帝国选择一位接班人。

按理说,选储君的事应该由皇上定夺,但载湉早已被架空,朝堂内外全都是慈禧一人说了算。

慈禧选择溥仪当国君是经过深思熟虑,也是经过漫长经营的。

溥仪的母亲瓜尔佳氏·幼兰,是慈禧的“老铁”荣禄的女儿,也是慈禧的养女。

慈禧有意拉拢忠厚老实的载沣为左膀右臂,这才不顾载沣已经订婚的事实,强行将幼兰塞给了载沣。

对慈禧来说,溥仪的父母都是她的“自己人”。

溥仪只是个淘气爱哭的小孩,还不懂什么是权力,什么是欲望。

这样的人,来当国君再合适不过。

这一幕,像极了当年慈禧选载湉继位。

所以,慈禧在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时,才会在临死前连下三道懿旨,为溥仪的上位奠定基础。

载沣带着3岁的溥仪去觐见载湉时,载湉已经在冰冷刺骨的皇宫里待的麻木。

活泼灵动的溥仪,为死气沉沉的后宫,增添了一抹亮色。

载湉看到他,仿佛看到了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之希望。

所以才会有“光绪爷张开口直乐(老太监信明修的口述)”。

可当溥仪父子离开后,载湉满眼落寞,留下了2句让人泪目的话。

他仿佛是和身边的太监说,又仿佛是自己对自己说:“选一个大点的不是更好?”

或许这一刻,载湉想起了他自己。

当年的载湉4岁登基,在深不见底的紫禁城里,苦苦挣扎。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却成了四万万臣民的君父,他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需要别人照顾,又怎么能照顾好国家。

载湉眼睁睁地看着帝国日渐颓废,也曾付出过努力,可结果是遭人出卖,并肩作战的大臣,也惨遭杀害。

身处政治旋涡,载湉空有一个天子的名号,手中却没有权力。

载湉贵为皇帝,却谁也保护不了。

曾几何时,珍妃是他的白月光,他们一起钻研照相机,一起学英语,是珍妃让载湉觉得生命有了意义。

可因为载湉的独宠,珍妃遭到隆裕皇后的嫉妒。

慈禧两次让太监脱光珍妃的衣服,施以鞭刑,有一次还是当着载湉的面。

载湉除了跪地请罪,其他什么也做不了,任由心爱的女人被太监们打得皮开肉绽,又被圈禁在明朝奶妈所住的小屋里。

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竟然又硬生生地把珍妃推进了水井活活淹死。

别说是大臣、皇妃,载湉连自己也保护不了。

他的生死,自由,全凭慈禧一句话,就连慈禧身边的太监都能对其指手画脚。

载湉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将在小溥仪身上重演。

想到这,他叹了一口气,又说到:“太后的旨意,谁敢违抗呢?”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深意。曾几何时,他想过违抗太后的旨意,可结果就是自己遭到圈禁,与自己交好的人遭受牵连。

载湉病重时,他的隆裕皇后,未曾有一次踏足过瀛台,只因没有得到慈禧的懿旨。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载湉驾崩。

载湉之死,很有可能是慈禧太后所为。

当年江宁织造曾崇,让弟弟向宫人打听光绪的身体情况。

得到的答复是,光绪并没有病,而且太监给的药也不愿意吃。

御医还说,光绪春天时感了风寒,但并无大碍,且早已痊愈。

不过,慈禧让御医们编了假的脉案,称光绪得了不治之症。

因此可以推断,光绪不是病死,而是慈禧暗中搞鬼。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科学的验证。

在2008年,钟里满对光绪的尸体进行了中毒实验。

检测发现,光绪体内的砷含量远远超标,是常人的200多倍。

砷,其实就是砒霜,是农药、除草剂和杀虫剂的重要组成。

光绪的死,很有可能是慈禧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派人在光绪所吃的食物和服用的药物里掺入砒霜,久而久之毒发身亡。

当然,还有观点称,光绪是被李莲英与袁世凯合谋害死。

但不论哪种说法,光绪是被害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悲剧的再延续

光绪驾崩后,溥仪按照慈禧的旨意,过继给了同治、光绪两位先帝,一人祧两房,自此开启了他的悲剧人生。

其实,溥仪继承大统,并不是载沣一家愿意看见的结果。

在慈禧连发三封诏书时,载沣一家老小抱头痛哭,可正如载沣所说:“太后的旨意,谁敢违抗呢?”

载沣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慈禧的狠辣手段不用多言。

而且大清帝国摇摇欲坠,内忧外患,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卷进这个泥潭。

哭得最凄惨的,是溥仪的祖母刘佳氏。

溥仪刚满月,刘佳氏就把他抱进了自己的房间抚养,刘佳氏怕溥仪睡不好,一晚上起来好几次给他盖被子。

刘佳氏亲手缝了个垫子,放在传家宝康熙粉彩大果盘里,小溥仪就坐在里面一边玩耍,一边吃各种新奇的水果。

溥仪被带进宫的那天,刘佳氏哭得背过气去,溥仪也哭,哭祖母,哭奶妈。

就连溥仪的登基,都是在哭泣中度过。

第一次见到瘦削的慈禧,溥仪以为自己见了鬼,吓得把糖葫芦都扔了,哭着要“找嬷嬷”。

登基仪式上,溥仪死活不愿意行礼,一直在哭闹。

载沣就摸着他的头,劝慰道:“快完了,快完了。”

一旁的人听见,嘀咕道:“要完了?多不吉利呀!”

溥仪刚即位,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就得到了一个不知是好还是坏的消息:慈禧驾崩了。

这个消息好,是因为溥仪不必再受慈禧的制挟;这个消息坏,是因为大清帝国从此失去了掌舵人,溥仪在宫里也没了依靠。

当然,这次溥仪也哭了,倒不是悼念慈禧,而是被这震天的哭声给吓哭了。

那些宫女和太监们,大都是些欺软怕硬的主,溥仪年纪小,又爱哭闹,他们就想出了不少法子整他。

有一回,溥仪连着吃了6个春饼,太监们“怕”他噎着,就想出了个歹毒的消食办法。

两个太监提起溥仪的双臂,狠狠地把他砸在地砖上,溥仪形容:“像砸夯一样”。

因为想家,溥仪经常发脾气,总管太监张谦就说:“万岁爷心里有火,唱一唱就好了。”

所谓的唱,不是太监唱,而是溥仪哭。

几个太监架着溥仪就去了小黑屋,把他关在那里,任由溥仪哭天抹泪地嚎啕痛哭。

平平淡淡才是真

溥仪的皇帝,只当了三年就宣布退位,此时的他又成了“保皇派”复辟的最佳代言人。

经历了张勋复辟的刺激后,溥仪愈发渴望重登九五。

尤其是在他日趋成熟的封建皇权思想的支配下,溥仪开启了他漫长的叛国之路。

溥仪在天津的那些日子,每天都有无数的满清遗老登门造访。

以这些人的力量,溥仪完全不可能实现光复祖宗基业的梦想,他决定另辟蹊径。

溥仪说:“我一天比一天更相信,日本人是我将来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溥仪辗转去了长春,踏上了满洲发家的龙兴之地。

溥仪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给日本人大肆侵略中国,提供了台面上的借口。

本以为是到了天堂,没成想是来了地狱。

日本表面上对溥仪奉若上宾,其实根本不把他当人看。

日本人不给溥仪丝毫的权力,只是打着溥仪的名义发号施令,残暴的镇压反抗侵略的中国人民。

1945年苏联对日本宣战,红军很快打进了中国东北。

正当溥仪准备转机前往日本时,苏联大军神兵天降,逮捕了溥仪以及与他一起的关东军官兵。

自此,溥仪从傀儡皇帝变成了二战战犯,从30号特别监狱又被关到45号特别监狱。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溥仪作为证人出席了这次庭审。

他矢口否认自己曾参与过日军侵略中国的行动,并称当初去东北完全是被日本人胁迫的。

登基以后,也没有人身自由,没有权力尊严,完全由日本人摆布。

溥仪这些话半真半假,但他在“伪满洲国”当皇帝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他不仅政治上得不到尊重,婚姻上也一塌糊涂。

因为小时候在宫里的一些遭遇,让溥仪患上了不治之症。

他的皇后婉容因为寂寞难耐学会了抽大烟,还与好几名侍卫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甚至还生下了一名女婴。

纵观溥仪一生,三次登基称帝,做过末代皇帝,做过复辟皇帝,又助纣为虐的成了傀儡皇帝,这其中既有他的身不由己,也有他的自作自受。

不过相比于光绪皇帝载湉的含恨而死,溥仪还是非常幸运的。

1950年,溥仪被移回到抚顺战犯管理所。

9年后,中央公布第一批特赦名单。

令溥仪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竟然赫然在列。

出狱后,国家不仅给溥仪安排了工作,还给他介绍了妻子李淑贤。

病危时,周总理还亲自指派医生,为他问诊。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30,溥仪咽下最后一口气,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光绪   懿旨   皇帝   目的   帝国   旨意   日本人   日本   太监   中国   慈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