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平叛最难打的战役,丁盛暴怒,把手下团长撤职,还想枪毙他

1959年3月10日,在新中国建立刚刚十年之际,西藏反动分子便开始心怀不轨,不顾西藏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安危,公然单方面撕毁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条协议》。

众目睽睽之下,发动了地方的武装叛乱,这不仅是置西藏人民群众于水火之中的举动,也是公然反抗中央人民政府的行为。

面对西藏叛乱,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时间派我军第54军前往镇压反叛,解救西藏人民,维护地区安全。

这场战役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役,虽然艰难地取得了胜利,但是54军军长丁盛却暴怒,不仅把手下的一位团长给撤了职,甚至还想枪毙他。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丁盛军长如此生气,甚至还要枪毙手下的团长呢?

战后总结、丁盛暴怒

“我们来西藏,人家军区什么都先照顾我们,连看戏都让我们坐在第一排,仗打成这样,咱们怎么能坐得住?

脸还往哪儿搁?

撤职都是轻的,应该枪毙。”

这是战斗过后,在总结战役会议上丁盛军长既惭愧又生气时说的。

那么这位团长到底是因为犯了什么错误,才会使得丁军长如此生气呢?

原来,是由于这个团在执行命令中并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致使我军部队在围攻土匪时有大批“漏网之鱼”逃出了边境,按理说这个原因作为军人确实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毕竟大家都知道,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

那么,究竟是军长手下的哪个团会使他如此生气呢?

“右路的159团则在羌纳抢渡雅鲁藏布江,由于叛乱分子的破坏,全团就找到4条船过江,渡过雅鲁藏布江花了14个小时,同时由于沿线叛匪破坏道路。

导致部队前进极慢,为了抢时间,在仲生遭到百名叛匪阻击时,159团直接用炮火打开了一个缺口前进,并没有消灭这股叛匪。”

根据西藏平叛的战役史料记载,最符合描述的应该就是这支159团了,而当时,时任159团团长一职的是郭志显。

团长郭志显的一生是战功赫赫的一生,他一生进行革命征战长达七十余年,最终是被授予了军区副司令的职务,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也是一位英勇善战的人物了。

在当时担任团长的郭志显,面对丁盛军长的质问,心中也是有苦说不出了,毕竟是由于他的指挥上出现的问题,导致没有消灭全部的匪徒,甚至使部分叛匪还逃往了边境,他不敢逃避责任,也不愿逃避责任。

但毕竟刚刚进入西藏,对当地的地形、地势都不熟悉,而敌人又有意破坏,那么耽误时间也实属无奈了。

最后郭志显得团长一职,终究还是没有被丁军长撤掉——说要枪毙更是气话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张国华司令员的不断劝说。

丁盛也知道,这个责任不能全怪159团,西藏的情况他也了解,遇到困难而耽误了行军的时间,也不全是这个团的自身原因。

那么丁军长既然了解这些情况,为什么还会如此暴怒呢?

其实他更多的是愧疚,西藏军区以及人民群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优先照顾自己的部队的,而自己带领的部队却没能及时消灭匪徒,这使丁军长不得不心感惭愧……

西藏的情况有多艰苦呢?

“四面雪山四道关,四百里路无人烟,三步一停喘粗气,泥泞沼泽行动难,风沙走石常怒吼,小伙儿到此难回还”——这是西藏地区人们编创的一首民谣,形容的是西藏的地形地势和气候环境。

就在人们熟知的川藏线上,全都是砂土路,这里不仅使部队前行困难,而且还要提防着随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塌方和水毁等危险的发生,可以说在行军道路上是极其艰苦的,在当时我军虽然有汽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开车,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心理素质。

不仅如此,最令战士们难以适应的其实是西藏的高原反应,大家都知道西藏高原海拔是和内陆地区不一样的,普通人就算要适应也得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才能渐渐适应自身产生的高原反应。

可是留给我军战士适应高原反应的时间丝毫都没有,我军进驻西藏后便紧接着与反动分子展开了战斗,在严重的高原反应下,战士们硬生生抵抗着不适的身体与敌人持续作战,这种战斗的艰难我们可想而知。

许多战士在还未正式战斗之前,由于强烈的高原反应便已经晕倒了,甚至会出现牺牲的情况,对此这位团长也是有苦说不出,既心疼这些可爱的革命战士,又不得不加紧赶路的步伐。

“我先表个态,我坚决不打退堂鼓,和部队在一起。死就死在昌都,不完成任务绝不回四川。”

这是第54军的主力师,师长董占林在召开的干部会议上亲自表的态,这就是我军的优良作风,坚决消灭敌人,绝不退让半步。

“他握紧枪,与四面的敌人格斗。这时,他的左胸、右腿和双手被敌人砍伤多处,一只脚又陷入了泥坑。他还是坚持着,敌人一刀一刀刺向他,直到他晕倒在地。”

这是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之女,张小康在回忆中叙述的,她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目睹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前辈们,为了彻底消灭反动势力,顽强抵抗,宁死不屈。

在张小康的回忆中,记载了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斗,一个班的战士面对人数多达己方数倍的反动分子,依然毫不畏惧,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哪怕一个班只剩下一个战士,也要拿起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绝不屈服,绝不退缩。

这,就是我们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是人民的战士,是国家的卫士,是社会的保卫者。

西藏叛乱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早有预谋的反叛运动

西藏叛乱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如果大家稍微了解,就会发现早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西藏的部分反动分子的头目,就早已与国外的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密谋叛反。

虽然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十七条协议》,但是协议自古以来,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这些反动分子从来都没有重视过协议,甚至在1955年以后,不断在地方制造武装冲突,所以说西藏叛乱的发生绝不是一件偶然事件。

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分子不断与西藏的反动分子联系,鼓动他们制造冲突、斗争,西藏早已经满目疮痍,人们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最先发生叛乱的地区—昌都地区

“西藏反动上层纠合叛乱分子在罗布林卡闹事,他们要撕毁《十七条协议》,搞叛乱,这是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罪恶行为。

刚才打电话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了今天的情况。大家赶快回自己的单位,要准备对付这种新的情况。”

这是西藏军区政委谭冠三,在一次军区文工团,准备演出之前突然上台发表的讲话,这也就宣布着:西藏反叛开始了。

昌都地区是西藏最先开始发动叛乱的地方,当时反动分子不仅仅是西藏地区的,而且还包含着从川滇藏族地区流窜过来的反动分子。

他们在昌都多个地方制造武装冲突,发动叛乱行为。

对此,我们人民解放军是绝对不会坐视不理的,我军部队迅速出击,严厉打击叛乱的地区,但是无奈西藏地形复杂,我军对当地的地形并不熟悉,所以消灭反动分子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最终用时三个多月才基本肃清了昌都地区的反动势力。

全面叛乱的开始

反动分子极其猖獗,在西藏多地同时发动叛乱,对此我军将西藏地区分为四个地区分别进行消灭行动。

一号地是指西藏恩达、丁青、嘉黎、扎木之间,以边坝为中心的地区。

二号地区指的是青海、西藏交界的唐古拉山高寒牧区,在这里也盘踞着部分青海、西藏的叛匪。

三号地区是指申扎以西以及萨噶、定日之间的广大高寒牧区——这里幅员辽阔,人烟稀少,而正因如此,才给我军造成了许多困难,比如交通不便和补给困难。

而四号地区是昌都东南之宁静、三岩等地。

面对着地形复杂的西藏,我军与反动分子展开了激烈而又艰难的战斗,西藏的叛乱分子大多都是骑兵。

他们不仅熟悉当地的地形,更是异常凶悍,而且还十分狡猾——经常利用我军不熟悉地形的弊端设置陷阱。

对此我军战士也是吃了不少亏,甚至付出了很多的牺牲,但是战士们毫不畏惧,依然英勇冲锋,始终冲在战场的第一线上。

“五六个敌人光着膀子,手持大刀向田都冲来”

这是在张小康的回忆中,一次在我军战士与敌人战斗中对敌人的描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敌人是有多么地凶悍和残忍。

第54军临危受命,进军西藏

54军是我国军事实力最强的几支部队之一,在1953年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场战斗——金城战斗。

在战斗结束后,54军也没有立刻回到国家,而是在朝鲜担负着战备和战后重建的重任。

54军是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而就在军队回到祖国仅仅半年之后,便接到任务要奔赴西藏地区去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行为。

随着我军的部队不断进驻西藏地区,对上述四个地区同时开展了肃清匪徒的行动。

许多藏族民工宁愿自己睡在冰雪湿地上,也要找些树枝、石头把所运物资垫起防潮。

遇到雨雪天气,宁可自己受冻,也要脱下衣服遮盖运送的物资。

有的牲口累垮了,民工们就自己背上物资前进。

这是对西藏人民支持部队行动的描述,这也是我军为什么要,时刻保护人民群众及其利益的缘由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里用来形容西藏的人民群众最合适不过了,我军受到人民的支持,宁可自己受冻,也不能让物资受到一丝一毫的破坏。

他们知道我们的军队对西藏地区的地形不熟,便主动承担起向导的任务,还为作战部队运输物资、抬担架。

可以说没有这些人民的帮助,我军想要取得作战的胜利,是有很大难度的。

迅速出击,大获全胜

从1959年开始,我军对于西藏叛乱的行为迅速做出决定并快速出击,在解决拉萨地区反叛的行动上,仅仅用了三天两夜便将匪徒全部消灭,雷霆之势不可阻挡。

这也是在西藏发生全面叛乱之时取得的初步胜利,这次战斗的胜利巨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也安抚了西藏地区人民的内心,使他们看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对于清除反叛行为的决心。

“参战部队出师十日,奔袭千里,日夜搜剿,英勇作战,经过20天的进剿,毙、伤和俘虏叛乱武装2393人,缴获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3门、各式步枪536支、土枪883支。”

前文已经提到过,由于对西藏地形的不熟,地势的险恶以及难以克服的高原反应,我军在行进过程中是存在着巨大困难的。

但是为了彻底清除反动分子,作战部队十天的时间便行进了千里之数的距离,这种行军强度在任何环境下都不是件易事。

何况我们的战士,还要面对如此险恶的情况,这不由得让人对其心生敬佩。

1961年彻底肃清叛乱分子

“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解除西藏人民的疾苦,本军奉命讨伐、平息叛乱。望全藏僧俗人民积极协助本军平息叛乱,不窝匪,不资敌,不给叛匪通风报信。对于叛乱分子本着宽大政策,区别对待。”这是西藏军区在地方街道上贴上的藏文布告

历时三年之久,我军终于彻底清除了发动叛乱的反动分子。

但是我军的传统就是绝对不给敌人喘息之机,于是军区将西藏地区划分清剿区域,发动人民群众和当地县委县政府,联合进行对残余的小部分反动分子的彻底清剿。

虽然反动分子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敌人,我军还是选择了优待的政策。

就如同当初抗日战争一般,我军始终是仁慈的,对待敌人要像暴风雨般的猛烈,而对待自己的同志就会像春风一般地和煦。

我军采取重点合围搜剿,专案侦捕和边侦边打的作战手段。

为了彻底清除反动分子,我军采取多种作战手段和政治手段,终于于1962年3月,取得了西藏叛乱反动分子清剿的最终胜利。

此次西藏叛乱的平反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为此我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持续三年的战斗中,我军牺牲的战士多达千余人,而负伤的人数更是其两倍之多。

但是我们取得的战果也是令人满意了,我们俘虏、歼灭了反动分子2.3万余人。

此次西藏清剿反动分子的行动证明了:我党对于反叛行为绝不容忍和维护国家团结与民族统一的决心。

同时也起到了震慑国外敌对分子的作用,让那些蠢蠢欲动、不安好心的敌对势力心生畏惧。

这次剿匪的行动代表了西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代表着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明了我党方针的正确性,道路的明确性。作为人民群众,我们也要维护党、拥护党、爱戴党。


参考文献:

1.西藏平叛剿匪亲历者及其后代笔谈——张小康 谭戎生  魏克 王贵 苏国柱 冀文正

2.西藏平叛剿匪记——王小彬  胡冀川

3.亲历 1959 年西藏平叛——王起秀

4.西藏和平解放及西藏平叛——高志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西藏   昌都   叛匪   暴怒   叛乱   我军   团长   反动   地形   战役   手下   敌人   分子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