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下令南渡长江,粟裕三次建议取消,毛主席:你若不愿可以换人

1947年,陕北杨家沟,中共中央正在紧急召开一场重要的军事会议。

在并不宽敞的会议室里,党中央的几位领导人以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议是否要在此时抽调兵力,南渡长江?

毛主席站在屋子中央,手里捏着一根烟,缓缓说道:“你们的意见我都看到了,此时南渡长江确实存在困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行的嘛,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结束内战,老百姓不能再受苦了呀!”

听到毛主席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在座的人都纷纷表示理解。

这时,一个瘦削的身影站了起来,开口说道:“主席,欲速则不达呀!我还是认为,现在南渡长江还不是时候!”

说话的人就是粟裕,要知道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建议毛主席取消南渡长江的计划了。

面对粟裕的反驳,毛主席有些生气了,他扔掉烟头,瞪着粟裕,说道:“你若不愿意带兵南下,我可以随时换人!”

气氛一下子凝住了,面对主席的严厉质问,粟裕却仍不改口,会议被迫中止。

这个粟裕是何许人也?他凭什么敢当面反驳毛主席的决议?这次南渡长江的计划究竟有没有实施呢?

诸君莫急,请听我徐徐道来。

弃笔从戎,一战成名

1925年,粟裕通过努力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最新的思想,并光荣地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面对时代的巨变和严酷的现实,年轻的粟裕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认真思索之后,他决心放弃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弃笔从戎。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粟裕加入了叶挺所率领的第24师,紧接着便随军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这一年,粟裕刚满二十岁。

从那时起,对于粟裕来说,少年时期立下的铲除军阀的志向,终于变成了现实中的革命行动,他的革命征程正式开始了。

南昌起义之后,粟裕又参加了湘南起义,接着便跟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在红军艰苦的斗争岁月中,他经受住了千锤百炼,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士。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转战皖南,加入了新四军战斗行列,皖南事变后,他临危受命,担任新四军师长,领导苏中军民继续抗日,坚持和巩固了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6年6月下旬,在解放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夕,国民党军队正在策划进攻苏中解放区,为应对蒋军的进攻,中共中央命令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

接到命令后,粟裕经认真分析,于当天向总部和陈毅回电,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苏中地区是长江下游平原,一望无际,无险可守,对于兵力明显处于劣势的华中野战军来说,此仗难度极大。

苏中战役自7月13日开始,共有七次战斗。

在粟裕的指挥下,历时一个半月,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兵力,战胜12万敌军,七战七捷,一气呵成。

七次战斗,有攻、有守,有野战、有攻坚,有长途奔袭、有以逸待劳,粟裕指挥着华中野战军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在运动中调动并消灭敌人。

苏中战役虽然规模不算很大,却是解放战争爆发后的首个大胜仗,意义非常重大,之后,毛主席曾多次致电各大战略区首长,专门介绍苏中战役经验。

此一役充分展示了粟裕的军事才能,粟裕将军就此一战成名。

坚持己见,据理力争

1947年末,面对东北、华北战区的战斗形势,毛主席萌生了组建华南野战军的想法。

经过中央军委领导们的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这一作战计划,并确定任命粟裕为华南野战军司令员,着手进行各项组建工作。

彼时的粟裕,正和陈毅一起,在山东地区指挥作战,当他收到军委下发的电报之后,果断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粟裕给毛主席发回了一封电报,建议取消南下渡江的计划,并提出了三大理由:

一是长江以南是国民党的大本营,在敌方重军把守之下组建野战军,难度过大。

二是华南地区由长江作为天险,一旦南渡,战线过长,倘不能速战速决的话,物资供给将严重不足。

三是目前华北局势尚不明朗,此时分兵南下,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华北战局。

面对粟裕的建议,毛主席也觉得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太过小心了,哪一场战斗没有困难?困难再多,想办法解决也就是了。

于是,毛主席再度发电,提出将从华北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中抽调十万兵力给粟裕,让他务必完成南渡长江的任务。

收到电报的粟裕,心里明白这次中央是下定了决心要南下的,可是鉴于近几年与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经验,粟裕更加清楚目前两党军队的真实水平,他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于是,在和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共同商议之后,粟裕再度向中央发回电报,依旧是建议取消计划。

这一次,毛主席没有再回电,而是命令四人火速赶回党中央,紧急召开军事会议。

1948年1月7日,这场围绕着是否南下渡江的会议正式召开。

谁也没有想到第一次参会的粟裕居然敢当面反驳毛主席的军事决议,会议氛围一下子紧张起来。

周总理连忙站出来打圆场,宣布暂时休会十分钟。

十分钟,毛主席重新回到会议室,望着粟裕,沉着脸问道:“你还是要坚持你的意见吗?”

粟裕望着毛主席,坚持说道:“是的,主席!现在南下不是时候……”

毛主席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问道:“那照你的打法,咱们什么时候才能南下?等到国民党的主力全部撤回长江以南吗?到那时岂不是更难了?”

一听到主席这样问,粟裕顿时有了精神,他朗声道:“主席,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全部消灭在华北领域呢?”

此话一出,别说毛主席了,在座的人无不感到惊讶,但细想之下,却又觉得此法甚为可行。

毛主席终于绷不住了,哈哈大笑道:“好你个粟裕!这一次我就听你的了!我给你一年的时间,不把华北彻底打下来,你就乖乖地给我去南下!”

粟裕也笑了,他挺直身子,对着毛主席行了个军礼,认真地答道:“保证完成任务!”

其实,对于粟裕这种坚持己见、据理力争的将领,毛主席是颇为欣赏的,正所谓理不辨不明,面对争议之时,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才是最为珍贵的。

淮海一役,不负所托

1948年9月下旬,华东野战军成功攻克济南,在仔细分析了目前的战斗形势后,粟裕便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希望着手进行淮海战役,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回电表示同意粟裕的建议:此刻进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10月27日,中原野战军成功占领郑州,中共中央决定让其向东进入徐蚌战场,与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

针对此种形势,粟裕向毛主席提出建议,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毛主席予以采纳。

11月6日夜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各部队按计划向徐州开进,淮海战役正式开始。

与中共积极备战不同,从一开始国民党内部就在作战方案上存在分歧,军事总指挥一职迟迟没有合适人选。

在白崇禧一再拒绝之后,蒋介石不得已委派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

面对我军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仓促应战,刘峙指挥不当,致使第7兵团撤退延误,被我军合围于碾庄地区。

蒋介石深感刘峙无能,遂将杜聿明紧急调回徐州负责指挥作战。

11月13日,国民党派出两路援军协同作战,对徐州发起进攻,企图救援第7兵团。

对此,粟裕一方面派出人马对两路援军予以阻击;另一方面则命令主力部队加快对第7兵团的围歼作战,终于在22日将其全部歼灭,统帅黄百韬被当场击毙。

国民党军第7兵团被消灭后,于我军而言,徐州东线已再无阻碍;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成功切断了由徐州往蚌埠的退路,并且将国民党派来救援第7兵团的12兵团重重包围。

面对此种被动挨打的情势,蒋介石无心恋战,于11月28日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命令杜聿明放弃徐州,率兵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

发现敌人正在仓惶撤退,粟裕知道这是全歼国民党军队主力的大好时机,当即命令华东野战军向敌人发起追击、拦截,全力围攻杜聿明集团。

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对第12兵团采取了近迫攻坚战法,对其合围圈不断缩小。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汇合在一起,对第12兵团全线发起攻击,并于12月12日发起总攻,至15日共消灭了国民党军队12万人,至此杜聿明集团已是插翅难逃,淮海战役已然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他以一场空前的胜利,实现了当初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战役过后,毛主席赞许地说道:“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等功!”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蒋介石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开始南渡长江,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百万雄师就跨过了长江天堑,23日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城,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至此,毛主席与粟裕将军之间这场有关南渡长江的争论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一个好的统帅不仅能知人善任,更为可贵的是能做到从善如流。

一个好的战将不仅能冲锋陷阵,更为难得的是能做到直言进谏。

所幸,我们不仅拥有这样伟大的统帅,也同样拥有这样优秀的战将!

多年以后,当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元帅时,提到了淮海战役,毛主席仍不无赞美地说道:“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就是粟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长江   淮海战役   苏中   华中   华北   野战军   徐州   作战   兵团   国民党   中央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