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贺子珍当选政协委员,想进京见主席“最后一面”,中央:同意

1984年4月19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里,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她丈夫孔令华正守在医院的病房里,他们一天一夜没有合过眼,都在等着一个奇迹的出现。

一天前,病房里的病人突然体温升高进入了抢救环节。然而这天下午,传来了噩耗。

去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们最爱的母亲,贺子珍。

生离与死别,人间之至痛,莫过于此。看着电脑上成了一条直线的心电图,李敏的脸上挂满了泪水。

图|贺子珍

中国自古讲究入土为安,即使再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也要马上处理妈妈的后事,但是因为贺子珍的身份特殊,后事处理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久,上海市委得知贺子珍去世后,马上开始组织处理贺子珍的后事,但是对于追悼会和骨灰事宜,上海市委不敢自作主张。

讨论了很久,决定上报中央办公厅,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办也十分为难,不知道如指示。

最终,这份报告被送到了邓小平的办公桌上,邓小平认真看了报告后,说了一句话,也就是这句话为贺子珍的后事定了基调。

贺子珍的后事如此复杂,邓小平给出了怎么样的方案呢?

从井冈山一枝花,到回国后的无人问津

贺子珍小名桂圆,因为出生在中秋之夜,父亲便为她起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名字。

认识毛泽东的时候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当时贺子珍已经是井冈山出了名的女将。

第一次见到贺子珍,毛泽东觉得她好年轻,好漂亮。袁文才告诉毛泽东说:“这位是贺敏学的妹妹,贺子珍。”

第一次相识,让贺子珍印象深刻,她觉得当时的毛泽东三十出头,留着中分头,眼神里尽是坚毅。

美好的相遇,美好的爱情。

1928年5月,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结为了伉俪,陈毅和朱德等人见证了这对美好的新人,但贺子珍不知道,有更大的挑战等着她。

从1929年开始,国民党对红军的追击更加的疯狂,每天都在打仗,毛泽东告诉贺子珍,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必须革命到底。

从井冈山到瑞金,从瑞金到延安,贺子珍一直是不离不弃,在艰苦的长征中,贺子珍不仅生了孩子,还为了掩护战友,自己身负重伤。

那是红军走到贵州时,在一个村子休整时,国民党的飞机又来轰炸了,本来身体虚弱的贺子珍看到战友马上要被炮弹击中了,她下意识地扑过去:“卧倒!”

没有想到,这颗炮弹就在贺子珍的身边爆炸了,她当场倒在了血泊中,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根本没有条件做手术,医生说还有17个弹片留在她的体内,无法取出。

毛泽东得知贺子珍身负重伤,马上从前线赶来,握着贺子珍的手心疼不已。

1936年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但是贺子珍还不时被身体内的弹片困扰着,遇到情绪不稳定,她的身体就会疼痛难忍。

为了贺子珍的身体,毛主席和陈毅等人商量,想要做手术就只能去大城市。

生下娇娇以后,去医院看病这个念头就越来越强烈,她本想去上海看病,但是突然发生了西安事变,毛主席说:“等情况稳定了再去看病吧。”

1937年,贺子珍告别了毛主席打算去上海看病,不料还没有去就得知了上海沦陷的消息,怎么办呢?

当时贺子珍还在西安停留,毛主席多次派人去告诉贺子珍,先回来延安,等有机会了再去看病,但是贺子珍在西安逗留了一个月后,正好遇到共产国际的代表要去延安。

这件事给了贺子珍启发,既然上海去不了,那就去苏联去。

得知贺子珍要去苏联,毛主席多次试图挽留,但是贺子珍去意已决,几个月后,她等到了去苏联的飞机,义无反顾地坐上了飞机,离开了这片土地。

然后命运无情,贺子珍在苏联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她不仅在生活上需要自给自足,就连国内的道路也辗转难回,国内全面抗战已经爆发。

毛主席担心苏联的贺子珍,想方设法把娇娇送到了她的身边,然而没有想到,贺子珍和娇娇在苏联一待就是多年,等到贺子珍回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解放战争也已经接近尾声。

那是1947年,在苏联经受了巨大折磨的贺子珍,遇到了来苏联看病的王稼祥夫妇,王稼祥看到贺子珍被当成精神病患者关在了疯人院,马上请示毛主席,希望让贺子珍回国。

毛主席立刻批示:同意!

就这样,贺子珍终于迎来了曙光,她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了。

一别多年,物是人非,当贺子珍带着孩子,穿着皮袄从莫斯科到达哈尔滨后,是如此的感慨,她只有一个念头,想尽快回到毛主席身边。

但事实是残酷的,当时贺子珍的妹妹贺怡专门去西柏坡找到毛主席,希望让贺子珍去北京,毛主席和贺怡商量后,大概是同意了这件事。

然而没有想到,贺怡带着贺子珍去北京时,在石家庄吃了闭门羹,她一时间没有地方去了,无奈之下只能去南方找哥哥贺敏学。

谁知道,从1949年南下到1979年去北京,她在南方一待,就是30年的时间,这期间,她和毛主席只见了一面。

珍贵的一面,成为了永久的记忆

自从贺子珍到了上海后,毛主席多次打听贺子珍的近况,毛主席去哈尔滨视察时,得知贺子珍在上海,有陈毅照看,十分欣慰。

随后,毛主席还专门和陈毅说,贺子珍的生活费可以从自己的稿费中扣除,陈毅笑着说:“主席啊,我们上海养得起一个贺子珍。”

贺子珍的病情毛主席最清楚了,那是女儿李敏也长大了,每次李敏南下,毛主席总是多次嘱咐,让贺子珍要按时吃药,好好养身体,要少抽烟。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在毛主席的关心下,贺子珍的病情一天天好转。

多年来,贺子珍几乎很少出门,那段时间她在“上海-福州-南昌”三个地方来回跑,福州是哥哥贺敏学的家,江西是她的故乡,那里还有很多很多的老战友。

1959年盛夏,她突然接到好友的邀请要她去庐山避暑,贺子珍没有多想,便去了,她永远没有想到,朋友居然把她带到了毛主席的住处。

这个朋友是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水静和贺子珍虽说是刚认识不久,但关系很好。

原来,毛主席要去庐山开会,从曾志的口中无意间得知贺子珍就在南昌,毛主席便决定和她见一面。

那天毛主席专门请曾志、汪东兴、水静等人吃了一顿饭,商量了这件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个美好的计划就这样展开了。

先是水静去邀请贺子珍,然后让贺子珍在庐山小住,然后水静带着贺子珍到了美庐,毛主席特地把李银桥等人支开。

7月9日傍晚,毛主席和贺子珍见面了,延安一别,已经过去了整整22年。

那时候贺子珍还不到30岁,现在她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年妇女,贺子珍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毛主席安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一直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贺子珍听了毛主席的话,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停止了哭泣。

毛主席问她:“这些年你还好吗?你过得怎么样?”

看着眼前这个一直关心着自己的人,贺子珍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她把自己在苏联的经历都告诉了毛主席,她这些年所受的委屈都一股脑对毛主席倾诉了出来。

毛主席感叹地说:“哎,当初我不让你走,你非要走,你怎么就不听呢?”

贺子珍无奈地说:“都怪我,当时太年轻,不懂事。”

临走时,毛主席还告诉贺子珍,女儿找了个男朋友,你看看怎样,如果没有意见,他们就能结婚了。贺子珍高兴地说:“你同意,我也同意。”

两个人这次见面聊了一个多小时,毛主席说:“今天时间不早了,我们明天再聊。”贺子珍说:“我们还能见面吗?”毛主席说:“明天还可以再聊一次。”

他们本以为还可以再见面的,谁知道第二天毛主席就有事下山了,这次短暂的相见,竟然成为了永别。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贺子珍得知这个消息,整个人木然不已,她坐在电视机前不吃不喝,无法相信这个事实。

贺子珍的家人回忆,那天贺子珍一直喃喃自语,她说:“主席的身体一直很好,怎么突然就走了呢。”言语中尽是伤感。

毛主席走了,贺子珍也进入了古稀之年,面对祖国开展的新建设,贺子珍热血难凉。

虽然已经到了晚年,但是贺子珍还一直想着为祖国做点贡献,她甚至想为毛主席写一本书。

可是贺子珍的命运总是这样充满了磨难,1977年她在上海居住期间,突然感冒了一次,因为中风,左手抬不起来了,左脚也不能动了。

半个身体不能动了,出行只能靠着一个轮椅,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

1979年,贺子珍在邓小平的关怀下,被增补为政协委员,贺子珍全家人都为之高兴,但是对于古稀之年的贺子珍,这一切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北京,再看一眼毛主席。

这年9月,贺子珍向组织提出了这个愿望,中央派专机把贺子珍接到了北京,这是新中国成立30年以来,她第一次去北京。

李敏知道妈妈想去毛主席纪念堂,在去纪念堂前,李敏和妈妈约法三章,告诉她毛主席纪念堂是很庄严肃穆的,去了一定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贺子珍当然明白,她答应了这个要求,她保证不会在纪念堂哭泣。

随后,李敏推着贺子珍从纪念堂的正门进入,他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花圈敬献在毛主席的坐像前,上面写着贺子珍的留言:

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或许,也只有这句话可以表达贺子珍此时此刻的心情了吧。

敬献了花圈,贺子珍便朝着遗体陈列室走去,那里长眠着伟大领袖毛主席。

可是看到水晶棺的那一刻,贺子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她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情绪,呜呜地哭出了声。

工作人员看到贺子珍这样样子,担心她的身体,连忙把她推了出来,本来10分钟的瞻仰时间,贺子珍还不到10分钟就控制不住了。

这次最后的“会面”成为了贺子珍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比起庐山相逢,似乎这一次更加重要。

贺子珍逝世,邓小平批示

去北京后不久,贺子珍因为病重回到了上海浩东医院,1984年,贺子珍病情突然恶化,医生和专家都在想办法抢救。

与此同时,李敏和丈夫孔令华,还有贺敏学等都从外地赶回来了,医生告诉他们,之前贺子珍病情已经控制住了,但是这次发高烧已经持续很久。

李敏赶到的时候,贺子珍昏迷不醒,经过抢救,贺子珍居然奇迹般地醒来了,贺子珍笑着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

李敏以为妈妈这是病情好转了,便问贺子珍:“妈妈,您感觉怎么样?哪里不舒服?”贺子珍说:“我肚子疼。”

但谁也没有想到,还没有几个小时,贺子珍再一次昏迷,甚至体温急剧升高,医生马上对贺子珍进行抢救。

一天后,即1984年4月19日下午5时,贺子珍在同疾病进行了长期顽强的斗争后,因患中风偏瘫、肝炎、肝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终年75岁。

贺子珍去世后,医院把贺子珍的遗物交给了李敏,那是一个皮箱,除了贺子珍平常的生活用品,里面还有一条红毛毯。

李敏无法想到,这居然是贺子珍和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用过的,她一直珍藏到现在。

贺子珍去世了,后事怎么处理呢?上海市委得知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后,马上派人到医院和大家商量。

贺子珍的家人认为,贺子珍生前一直秉承着毛主席的家风,勤劳节俭,追悼会就不用举办了,骨灰放在上海的龙华烈士陵园就可以了。

但是上海市委认为,贺子珍现在不光是政协委员,而且身份特殊,应该请示中央。

最后,中央办公厅接到了这个消息,觉得有道理,为了保险起见,最后请示了邓小平,邓小平考虑了一番之后,做出两点批示。

第一,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

第二,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

所谓的一室,值得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领导同志的地方,显然邓小平的这一句话给贺子珍的葬礼定了基调。

几天后,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从全国各地来到战友都来看望贺子珍,贺子珍的遗体安放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

邓小平、陈云、邓颖超、聂荣臻、杨尚昆、杨得志、宋任穷、蔡畅、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

随后,在火化仪式上,李敏痛哭不已,原来在贺子珍的骨灰中,发现了几块金属硬片,医生说那就是合作停留在体内的弹片。

这是贺子珍一生革命的见证。

在贺子珍的骨灰安放仪式上,李敏把骨灰盒放在桌子上,大家围着骨灰进行告别,这个曾经陪伴了毛主席10年的女战士,终于离开了大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拾贺子珍遗物的时候,李敏还发现了贺子珍留下来的一张残废证,上面明确写着“三等甲级”待遇,也就是说,从1951年这张证书发在贺子珍手上,到她离开人间,她本来可以领取一万多元的补助,但是她一分钱没有去领过。

贺子珍去世后,这些遗物才被世人熟知,如今,睹物思人,梦绕魂牵,伴随她一生坎坷岁月的,便是这深情的萦怀、不尽的思念。

或许对于她来说,这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她说过:我现在生活上过得去,没有什么困难了,发给那些需要的军人吧。

4月26日,官媒向全国宣布了贺子珍去世的消息,在讣告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井冈山   庐山   延安   苏联   花圈   纪念堂   后事   骨灰   政协委员   上海   北京   主席   中央   贺子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