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未远:永远的张澜

若论年龄,先生是我爷爷的爷爷辈。若以同乡论,先生是我正儿八经的同乡。我的家乡与先生的家乡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仅隔了几座山头。先生大名如雷贯耳,虽然近在咫尺,向往已久,但始终未能成行。

其实,我真正佩服的是先生的气节,儒家对道德的最高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先生身上得以体现,践行的淋漓尽致。先生搭上了清朝科举制度的末班车,受父亲的影响,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考中秀才。先生的父亲张文倬是张家第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人,这对先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后世称赞张家,农家五父子,一门四秀才。清朝科举制度森严,能考中秀才已属不易。

先生在十六岁那年,由家中长辈做主,迎娶了邻乡的农家女为妻,此女女红活儿甚佳,贤良淑德,颇为张家人喜欢,伺候先生起居,为先生日后建立功业铺平道路。

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别人当官是拼命捞钱,以肥自身。先生当官,拼命把钱往外拿,舍己为人。先生常常扶危济困,心系民生,体察民情。将百姓的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在先生看来,百姓就是天,百姓就是亲人。先生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一年里,每次公干都自掏腰包,卸任后,负债累累,倒欠几百两白银,最后是家里人帮他凑钱还债。

先生一生,做过中学的校长,也做过大学的校长,当过四川省的省长。建国前夕,先生为呼吁民主建国,阻止内战,多方奔走,险些遭到反动派的暗杀。先生总说,杀头他是不怕的,他担心全体民盟成员的安危。后来,建国后,先生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但是他仍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周围,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言献策,为建设新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纵观先生的一生,都是在斗争中渡过。清末,清政府强行下令将民办铁路收归国有,从而抵押给西方列强获得贷款。张澜先生在此民族危难之际,首先要保证人民的财产安全,随之发起组织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的影响波及很大,遭到了四川末代总督赵尔丰的残酷镇压,先生后来被抓捕,险些丧命。先生最后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在不断地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赵尔丰也被斩首于成都城头。后来,在国共内战期间,先生曾多次游说蒋介石,与蒋介石直面痛斥。蒋介石懊恼不已,三番五次要取先生性命,先生始终不为妥协。

先生生性耿直、性情刚烈、有情有义,离不开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影响,时时刻刻以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他。张澜先生的学问和性格显然是受到家族长辈耳提面命的教导,最终才成就了他的刚直不阿和博闻强识。

如今,我们看到的位于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的张澜故居老宅,就是他生前住的宅子,只是近些年来进行了维修和翻新。进入张澜故里,远远就能看到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毛主席为他题的几个大字“做人方正,表里如一”。这几个字是毛主席赞扬张澜先生的,是从张澜先生的表字延伸出来的,张澜,字表方,故而毛主席、周总理又尊称他为表老。

张澜故居前面是几大片莲藕池塘,每逢七八月份,荷花盛开,粉白相交,青葱翠绿,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张澜故居的后面是一片竹林,竹子品种繁多。竹林下有沟渠,每逢雨季过后,有山泉从山岩裂缝中奔涌而下,喝一口清甜爽口。夏天可纳凉,秋天秋雾笼罩,分外神秘。竹子和莲花都是品格的象征,是君子的象征。君心似莲似竹,清风未远,长存表德之思。张澜先生居官清正,实乃古今文人之楷模。一心为公,全心为民,至死方休。

张澜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亦是伟大的政治家,他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文人的最高道德理想。他艰苦、朴素、舍己为人,扶危济困,亦为一代之完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中国民主同盟   儒家   西充县   竹林   扶危济困   舍己为人   故居   秀才   蒋介石   清风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