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央军委决定公开邓稼先身份,亲友们惊叹:原来他还活着

5、4、3、2、1,起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的马兰基地以绚烂的蘑菇云升空,与此同时,在美国和苏联等国家的心中,看笑话的贪婪之火也被尽数扑灭。

图片源自网络

中国做到了,谁说中国做不到?

爆炸的是原子弹,但升腾的却是中国的民族自尊和社会地位。

但已然做出一番成绩,原子弹爆炸背后的功臣邓稼先却依旧没有揭开神秘的面纱,直至1986年,才如出水芙蓉一般曝光在了众人的面前。

可却有些“为时太晚”。

戈壁滩上的马兰花

从拿到博士学位,到决定放弃国外的一切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邓稼先用了八天的时间。

邓稼先

有人当这八天是邓稼先的不舍,但实际上在国外的每一天,邓稼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只想尽快学有所成,为自己国家的发展效力。

毕竟,他从小就不是一个“平凡人”。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他的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父亲邓以蛰先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和美国的哥伦比亚,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

邓以蛰

国家发展之际,多缺的正是高知人才,因此回国之后的邓以蛰,就先后任教于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

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邓稼先虽是出生在安徽,但是在仅有八个月大的时候,就来到了北京,住在丰盛的一条胡同里。

5岁的时候,邓稼先进入了学堂,按部就班地学习四书五经,和常人无异,但是等到初中的时候,邓稼先就表现出了不一样。

邓稼先

他喜欢理科,也非常擅长理科。

父亲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于是高薪给邓稼先聘请了先生补课。

在最应调皮捣蛋,父母上赶着学习的年岁,邓家却是需要反复提醒,才能将沉迷书中的儿子叫上餐桌吃饭。

为了不让邓稼先挑灯夜读看坏眼睛,父母也经常晚上来到他的房间,看看他到底有没有睡觉。

可是邓稼先的耳朵却非常机灵,每次都赶在父母进门前熄灯假装睡觉,等他们离开之后,继续做题。

除了在家自学,学校也是一个邓稼先非常喜欢的地方。

因为那里有杨振宁

杨振宁

和邓稼先一样,杨振宁也非常喜欢理科,也在数学和物理这两门科目上,给予了邓稼先不小的帮助。

他如饥似渴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但是平静的生活还是被日军进犯的野心踩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等到7月底的时候,北平已然沦陷。

国土沦落,更需有志之士的挺身而出,虽然心中有百般怒火,但只有13岁的邓稼先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唯有苦心阅读,才能振兴国本。

内心对日军的仇恨让邓稼先学习更为刻苦,但是少年的情绪总要有一个发泄的地方。

邓稼先

于是邓稼先气愤地将一面日本纸旗撕碎,然后扔在地上狠狠踩了一脚。

面对僭越者的胡作非为,邓稼先不能做到视若无睹,可旧中国受屈辱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实力的巨大悬殊。

旁人已是枪支炮弹,可我国作战人员别在腰间的还多是一把镰刀,必须研究科技,才能救中国于水火。

在这般复杂的条件之下,邓稼先在1941年的9月考入了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值得一提的是,昔日的同窗好友杨振宁亦是在此求学。

邓稼先

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所为却皆是为了国振兴,这便是邓稼先彼时的状态,因为他既然做不了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士,那他就要力争成为国家的脊梁,扛起振兴的大旗。

但在1948年的8月,邓稼先却是做出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他出国了。

得知邓稼先即将赴美,一向与其交往甚密的袁永厚担心他一去不返,特意与他见了一面。

“稼先兄,新中国的诞生不会是很遥远的事情了,留下来吧,我们一起等待黎明的到来”。

邓稼先摇了摇头,他当然相信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人的带领下,新中国一定会从混沌中走出,但是建国不是最终目的,人民可以在盛世之下安居乐业,而不用为随时可达的炮火岌岌可危才是我党奋斗的最终目标。

毛主席和周总理

于是他对着袁永厚说出一句“永厚同志,我前往美国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国所用,只要我学成,就一定会立即回来”。

事实证明,邓稼先是说到做到,而回国之后的他,也如愿成为了中国西部戈壁滩上的一株马兰花。

邓稼先

特殊的全家福

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拿到了博士学位。

那一刻,邓稼先觉得所有的拮据都是值得的,因为他做到了,他可以回家了。

邓稼先

初到美国的艰难岁月,十一个月修满所有学分的坚持,都没有让邓稼先退缩,但是因为朝鲜战争爆发,邓稼先却顿生胆怯。

因为他担心夜长梦多,他不允许任何事情耽误他回国的步伐,于是他用八天的时间草草处理了自己在美国的相关工作,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回国的“威尔逊总统号”。

钱学森本也在这艘轮船之上,但是因为美国的“有意挽留”,刚上船的钱学森就被扣押了行李,直到1955年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钱学森

那五年被监视的岁月,钱学森消瘦到了极致,但是同为有效国志向的学者,邓稼先唯一能做的就是躬身。

1950年10月,邓稼先进入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来与许鹿希喜结连理,先后生下了两个孩子。

邓稼先和许鹿希

事业有成,家庭稳定,邓稼先再次成为了人中龙凤。

可在1958年的一天,纠结挣扎的神色却盘踞在了邓稼先的眉头。

“你怎么了,一直愁眉苦脸的,有什么事说出来,难不成这天还能塌了不成?翻来覆去的让人也跟着睡不好觉”。

“老婆,我的工作要调换了。”

“换就换呗,咱们本就是国家的一块砖,自然是国家需要我们去哪,我们就去哪。

许鹿希表现得很是随意,可她却不知道,自己这轻飘飘的一句话,将要付出的竟是“丈夫消失”的代价。

“收拾收拾,咱们去拍张照片吧”。

夜谈过去没几天,邓稼先没头没尾地对许鹿希说出了这句话,她的心中当然有疑问,但她却一句话没说,抱着两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女儿来到了照相馆。

全家福

拿到全家福的照片之后,许鹿希拉住了邓稼先“我能给你写信吗?”

邓稼先摇了摇头。

“我的生命就献给这份工作了,只要他能有成效,就算是我死也是值得,这张照片就算是给你们留作纪念了”。

身为一名女子,许鹿希多想指责邓稼先不负责任,但他是党员,在小家和大国面前,孰重孰轻,高下立见。

许鹿希

一张全家福代替了邓稼先在家的位置,而自此之后,邓稼先也像在公众的视野中被除名,无论是报道还是学术刊物,都是“查无此人”的状态。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遗忘,但比遗忘更可怕的,是本是存在,却只能消失。

照拂双方父母,抚养两个孩子的责任尽数落在许鹿希一人的肩上,可平时还好,在濒临死别的时候,却着实让人心痛。

1964年的10月,邓稼先的母亲病重了,性命垂危,但老人却将许鹿希叫到身边,气若游离地在她耳边问了一句“我的儿子,真的不在了吗?

邓稼先和家人

一直没有关于邓稼先的消息,很多人都在揣度,说他已经死了,许鹿希没有予以反驳,但为人之母,邓稼先的母亲不相信。

而这一次,许鹿希也再也绷不住。

她摇了摇头,然后给邓稼先的领导打了一通电话,但收到的回复却是让她如坠冰窟。

“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邓稼先都是回不去的”。

这句话是如此的冰冷无情,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却是火烧眉毛。

曝光的英雄

因为邓稼先去的不是别的地方,而是九局,也就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邓稼先

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中国在1955年开启了自己的核工业建设。

面对中国的“向上之心”,苏方表示愿意向我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但前提条件是中国需要派出科技人员负责此事。

钱三强是左思右想,但除了邓稼先之外,总觉得有些不妥的地方。

钱三强

于是邓稼先揽下了“帮助国家放一个大炮仗”的重任,所有人都觉得,苏联在这方面已是颇有经验,在他们的添翼之下,中国的研发一定是顺风顺水。

但苏联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他们从不会讲具体内容,而在1959年的6月,更是直接暂停了对中国的所有援助,抛下一句“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耀武扬威的离开了。

面对苏联的主动撕面,邓稼先等人让他们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速度

邓稼先

邓母病危的时候,原子弹的研发已然进入赛点,眼瞅着试爆近在眼前,邓稼先当然不会因为自己一人的事情,让团队几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说的是冷冰冰的走不开,但是背后却满是无奈和辛酸。

医生拼尽全力医治,也终于让试爆成功后的邓稼先见到了母亲的最后一面。

此番过后,邓稼先又马不停蹄地回到了那片戈壁,带领着团队研制氢弹。

只要是国家需要,邓稼先就绝对不会说不,只要是有助于发展,邓稼先宁肯献出自己的性命与安危。

邓稼先

1979年的时候,在一次核试验的过程中,因为意外,核弹直接摔到了地上,但却未有发生爆炸。

众所周知的是,核武器的危害主要就是白色污染,但是邓稼先却不顾所有人的劝阻,拦下了所有人,一己出发,寻找取回了碎弹的主要部分。

可是放射物的剧烈破坏性影响了邓稼先的身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身体的各项指标都不正常,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邓稼先(左)

等到1985年的时候,邓稼先直接确诊了癌症晚期。

没有人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晚期的癌症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当所有人都在为邓稼先生努力的时候,身为当事人的邓稼先却已然在为自己的死做准备。

他可以离去,但不可以白白离去,他要把他一生致力的,以及脑子里的东西都写出来,给后人铺长一点踏板。

于是在医院里就有了这样的一幕:

化疗之后的邓稼先,伏在纸上在写着什么,而旁边的妻子手中紧紧握着毛巾,隔几分钟就为他擦一擦头上的虚汗。

邓稼先和妻子

此情此景无不让人动容,而中央军委也做了一个决定:解密邓稼先的身份,曝光其主持设计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的事实。

因为曝光,普通民众心中的英雄人物又添一员,但是闻此消息的亲友,却是无一不惊诧,说出一句“原来他还活着”

真正的英雄从来在乎的都不是名利,而是自己的所为是否真的有用于国家,有用于人民。

邓稼先

邓稼先等人用自己的躬身让中国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而深受他其功的同胞也予以了他最大的缅怀,那便是记住。

清华大学自创了以邓稼先为原型的话剧《马兰花开》,自首场开始,便被评为必刷剧,有无数人为此落泪,也因此在心中对邓稼先讴歌。

从此之后,他再也不用隐姓埋名,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做了什么,他的所为又意味着什么。

他是邓稼先,也是中国西部戈壁一株永远的马兰花。

邓稼先和妻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中央军委   苏联   原子弹   美国   全家福   亲友   中国   所有人   事情   父母   身份   国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