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毛泽东把握火候的能力无人能及?

为什么说毛泽东把握火候的能力无人能及?

毛泽东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正如毛泽东所预判的那样,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日军攻占了广州和武汉,表面上看日本侵略者似乎胜利了,实质上却已经暴露出日本侵略者强弩之末的特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军在攻占广州和武汉的过程中几乎倾尽全力,他们的目的是想要速战速决,因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战争拖得越久,他们失败的风险就越大,日本在经济上已经不能支撑,只能“以战养战”;人力上不能支撑,只能诱降国民党。

在抗日这个问题上,蒋介石和毛泽东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蒋介石的抗日目标是只要恢复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就满足了;而毛泽东的抗日目标是要收复一切失地,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开始把大部分兵力往西北和西南方向收缩,为的是保存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但好在蒋介石没有堕落到像汪精卫那样投降日本人。但也就是在此时,稳住阵脚的蒋介石猛然发现一个问题——共产党靠深入敌后竟然实现了军事力量的急剧膨胀!

蒋介石的心病又严重了,他见不得共产党的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可是在全民抗日的大环境之下,他又不好意思公开反共,于是就采取了大量的小动作,比如杀人、逮捕、攻击边区,甚至不惜制造各种武装冲突,这种小动作就是国民党军故意制造的“摩擦”。

蒋介石一面收缩对日作战的战线,以保存实力;一面却腾出大量的精力和军力用来对付共产党,甚至秘密颁布《防制异党活动办法》的训令,无耻地把矛头完全指向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

形势就是这样一步步变得复杂和严峻起来的,针对这种形势,毛泽东果断下达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令。这一指令背后的智慧是变被动为主动,让全国人民看清楚蒋介石“抗日不力,打共产党却很卖力”的丑恶嘴脸。

蒋介石当时就纠集了40余万兵力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包围和封锁,为应对这一严峻局势,毛泽东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对付蒋介石的包围和封锁,事无巨细,毛泽东都要亲自过问。因为在抗日战争期间对国民党既斗争又妥协的火候,只有毛泽东能把握。这是毛泽东把握火候的能力无人能及的第一个证明。

新四军时期的陈毅、粟裕

最恶性的事件就是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为讨好蒋介石,在八路军和日寇作战时竟然卖力地从背后捅刀子,杀害了八路军官兵400多人。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灭了张荫梧。刘伯承在掌握了张荫梧勾结日寇的铁证后,一举歼灭张荫梧4500人,张荫梧只身逃跑,蒋介石迫于压力不得不将张荫梧撤职查办。

就在这一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纳粹德国与英法打成一团,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美国和苏联则已经走到了战争的边缘。随即,世界分成了德日意联盟与英美联盟两大集团,两大集团都想拉蒋介石入伙,蒋介石顿时飘飘然,更加铁了心要借机灭了共产党。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此前是国共两党与日寇处于僵持状态;如今蒋介石被日寇诱降的风险极大增加,共产党不仅要对付日寇,还要对付来自蒋介石随时发动的威胁,这种威胁难以捉摸,才显得更加危险和可怕。

尽管全体中国人都无法接受蒋介石的做法——放着日本侵略者不打,却玩命地追着共产党打,尽管反对内战的呼声很高,但还是有阎锡山这样的人先跳出来想消灭共产党的部队,只是阎锡山没想到的是,他的军队反倒很快被共产党的部队给打垮了。

毛泽东迅速派人做通阎锡山的工作,让阎锡山选择了同共产党保持合作的态度,因为阎锡山在对待日本侵略者的态度上没有太含糊,同时,他更不愿意自己的地盘被蒋介石找机会给侵吞了,所以,他宁愿选择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

这就是毛泽东的斗争智慧,事实证明,在对付阎锡山的问题上,对国民党既斗争又妥协的火候,毛泽东把握得非常好。这是毛泽东把握火候的能力无人能及的第二个证明。在共同抗日的问题上,在八路军的力量在山西地盘的发展上,阎锡山是有功劳的。

到了1940年底,毛泽东为全党制定了一条总原则: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绝不会变更的。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放手去干,只要是愿意抗日的中国人,就是共产党的朋友,就可以合作,绝不含糊,目的就是全力对付日本侵略者。

油画《皖南事变》

越是在复杂的形势下,毛泽东越是高度警惕,对未来的危险的预测越是未雨绸缪。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对于走到哪里一步,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会有什么反应,他都有精准预测与判断,这是毛泽东把握火候的能力无人能及的第三个证明。

也就是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预感到蒋介石要对共产党采取大动作,这就是被毛泽东称为“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时期。因为毛泽东知道,蒋介石频繁制造与共产党的军事摩擦的背后,目的就是为了和共产党争夺华中,蒋介石制造的军事冲突集中体现在黄桥之战和皖南事变。

由于陈毅和粟裕及时、准确地执行了毛泽东的相关指示,赢得了主动权,当国民党军队韩德勤部企图把陈毅、粟裕往北赶的时候,陈毅和粟裕在黄桥干了一仗,直接干掉了韩德勤一万多人,被痛扁一顿的蒋介石大感吃亏,决心实施更大的报复,这个报复就是“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重兵8万多人突袭和包围,经过几天激战,新四军只有2000余人突围,7000多人被杀,军长叶挺被国民党军扣押,项英等领导人遇害。

怒不可遏又焦虑万分的毛泽东曾经考虑过以牙还牙和蒋介石大打一番,但很快冷静下来的他接受了刘少奇的建议,采取了“在政治上猛攻,在军事上暂时采取守势”,因为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已经在全国人民面前彻底输掉了舆论。

蒋介石不但没有承认自己错了,反而咄咄逼人,公然发布取消新四军的命令,把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毛泽东迅速奋起反击,他立即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辖90000余人,这就意味着,新四军此后和蒋介石再也没有任何瓜葛了。

紧接着,毛泽东又提出了解决皖南事变的12条办法。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在后方大肆屠杀自己同胞的恶劣行径让他进一步丧失人心,不但国民党左派和许多中间人士反对,就连英美苏等国也不支持蒋介石的做法,他把自己逼成了孤家寡人,在政治上完全陷入孤立境地。这是毛泽东把握火候的能力无人能及的第四个证明。

迫于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蒋介石虽然内心极不情愿,但还是在参政会上不得不宣称“以后亦绝无剿共的军事,这是本人可负责任而保证的”。

在处理“皖南事变”的半年中,毛泽东起草了300多件电文,展现了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高超智慧和巨大魄力,他以无人能及的把握火候的能力,为全党赢得了主动,此后,毛泽东的威信极大地提高了,再也没有人能够撼动和挑战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了。

参考文献:

《毛泽东传》: 金冲及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是毛泽东》: 任志刚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皖南事变   火候   抗日战争   能力   日寇   侵略者   日本   蒋介石   国民党   共产党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