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东周列国志》,读懂中国人的性格底色

很早之前,我就买了《东周列国志》,希望孩子能够阅读,因为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性格底色形成的时期。读懂了《东周列国志》,就读懂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一切。


奈何孩子总是把书弃置一旁,不屑一顾的样子,让我一筹莫展。

我想起我小时候也读过这本书,大抵是粗略读来,有个朦胧印象而已。等到年岁渐长,再读此书,便觉这是极该早读、多读的书。小时候读不下去的原因,大概是学力不够,字词句有很多不识不懂的,也没耐性去查字典,于是就渐次读不下去了。

等到孩子上了初中,我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开始每周给她讲《古文观止》。《古文观止》卷一卷二总共34篇,都选自《左传》,很多篇文章都可以从《东周列国志》中找到相对应的章节。《左传》讲得很简略,《东周列国志》则叙述得详尽,正可以互为佐证,加深印象。于是,我便在每篇《左传》文中都加入《东周列国志》的相应文字,因为详加注释,孩子读起来也不觉得困难,自然兴趣大增,不知不觉间《左传》文已经读了20来篇了。

读了《东周列国志》,到底对孩子会有什么帮助呢?我想首先是对她形成文字上的良好感觉有帮助;其次,对她了解人性的复杂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以前读小说,在《二号首长》和《锦衣夜行》中,都发现有提及《东周列国志》的地方。在《二号首长》中,省长陈运达就专门研究《东周列国志》以揣摩权术,用之于官场斗争,竟也屡屡得胜。兹录于此----

只要和人打交道的事,尤其复杂。再将人和权力结合在一起,就更加复杂。中国官场文化几千年,研究的其实就是两件事,控制和反控制。老祖宗想了很多办法来控制权力,同时,又有很多反权力控制的实战案例,后世几千年就不用说了。单是一个春秋战国,已经将权力游戏演绎得淋漓尽致,奥妙无穷。陈运达省长就因为研究这段文化,受益匪浅。他所研究的,还不是真正的春秋战国文化,而是后人根据《左传》、《史记》等几本书写的一本小说《东周列国志》。光一本《东周列国志》便已经足够驰骋官场了。

在《锦衣夜行》中,说到太子和二皇子夺嫡最激烈的时候,太子党两位大臣讨论形势,恰遇太监进来,两位大臣不好说话,于是打起了暗语。兹录于此----

这时,一个小太监提着个铁筒进了殿,杨荣咳嗽一声,止住了杨溥的声音。那小太监走到杨荣身边,蹲身下去,用铁镊子从里边夹了冰出来,一块块往杨荣脚前的一个盆里夹。杨荣对杨溥笑道:“弘济啊,你这人忒也小气,向你借一篇收藏的孤本来看,这才三天工夫,你就迫不及待地来讨了,还你、还你!”

杨溥见杨荣伸出手来,知他必有所示,连忙伸手接过,杨荣道:“好啦,皇上北巡,首辅伴驾,这朝里的公函积压太多,我得一一处理,就不留你了。”

杨溥见杨荣下了逐客令,只得茫然告辞,出得殿来,低头一看,手中拿的却是一本《春秋》,书是翻开的,他看的这一页,第一行写的就是: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杨溥看了半天,又想了半天,眼神不禁亮起来,他忽然觉得,自己纯洁得简直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

当初,余邵鱼撰《列国志传》;而后冯梦龙加以改编,改名为《新列国志》;其后,南京城里的私塾先生蔡元放,觉得用这本书来教小朋友挺好,既学文,又明史,兼知人性,于是又对《新列国志》做了一番修改,改名为《东周列国志》。最重要的是,他除了点评以外,还写了一篇极有价值的《东周列国全志读法》,用作学生读此书的指导。今天,我就把“读法”全文附录在后面,希望小朋友们都来读这本书,一来提高语文成绩,二来通晓人性,何乐不为?

且看蔡元放是如何说的----教人子弟读书常苦,大都是难事。其生来便肯钻研攻苦,津津不倦者,是他天分本高,与学问有缘。这种人,于百中只好一二,其余便都是不肯读书的了。但若是教他读论道论学之书,便若扞格不入(音汉,“彼此的意见完全不相合”)。至于稗官小说,便没有不喜去看的了。但稗官小说虽好,毕竟也有不妥当处。盖其可惊可喜之事,文人只图笔下快意,于子弟便有大段坏他性灵处。我今所评《列国志》,若说是正经书,却毕竟是小说样子,子弟也喜去看,不至扞格不入。但要说它是小说,它却件件都从经传上来,子弟读了,便如将一部《春秋》、《左传》、《国语》、《国策》都读熟了。岂非快事。

另附:蔡元放《东周列国全志读法》全文----

  《列国志》和别本小说不同。别本多是假话,如《封神》、《水浒》、《西游》等书,全是劈空撰出。即如《三国志》,最为近实,亦复有许多做造(“做作”)在于内。《列国志》却不然,有一件说一件,有一句说一句,连记实事也记不了,那里还有工夫去添造。故读《列国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

  小说是假的,好做。如《封神》、《水浒》、《西游》诸书,因是劈空捏造,故可以随意补截联络成文。《列国志》全是实事,便只得一段一段各自分说,没处可用补截联络之巧了。所以文字反不如假的好看,然之就其一段一段之事,看来却也是绝妙小说。

  《列国志》原是特为记东周列国之事。东迁始于平王,多事始于幽王。而本书却从宣王开讲者,盖平王东迁,由于犬戎之乱,犬戎之乱,由于幽王宠褒姒,立伯服,褒姒却从宣王时生根。且童谣亡国,亦先兆于宣王之世。故必须从他叙起,来历方得分明。此记事人倒树寻根之法,亦不得不然之理也。

  《列国志》是一部记事之书,却不是叙事之书,却又不是叙事之文。故我之批,亦只是批其事耳,不论文也。非不是我不论其文,盖其书本无文章,我不欲以附会成牵强也。

  《列国志》一书,大率是靠《左传》作底本,而以《国语》、《战国策》、《吴越春秋》等书足之,又将司马迁《史记》杂采补入。故其文字、笔气,不甚一样,读着勿以文字求之。

  《列国志》因是杂采众书所成,故其事之详略,都是不得不然,当日作者不曾加意增减。若再加修饰一遍,便自然更是好看。

  列国之事,是古今第一个奇局,亦是天地间第一个变局。世界之乱,已乱到极处,却越乱越有精神。周室之弱,已弱到极处,却弱而不亡,淹淹缠缠,也还做了两百年天子。真是奇绝。

  周室卜世卜年,皆过其数。子孙虽已微弱之甚,而仍称其主,不至遽然亡灭。前人议论,有说周家忠厚开基,盛德之报;有说封建屏藩,互相维制之力。据我看来,两说都有些正,不可偏在一处讲。若说周家忠厚开基,盛德之报,便该多出两个贤王。赫然中兴几次,何以仅拥虚名,丝毫不能振作;若说封建屏藩,互相维制之力,则夏商两代,建国相同,何以没用许多展转变态?如此论来,则东周列国,还是造物好奇,故作此特奇至变之局,以标新立异耳。不必纷纷强为说也。

  由周而秦,是古今变动大枢纽,其变动却自东迁以后起,逐渐变来。其中世运之升降,风俗之厚薄,人情之淳漓(“淳厚浮薄”),制度之改革,都全不相侔(音谋,“相等”)。子弟能细心考察,便是稽(“考察”)古大学问。

  即如用兵一事,春秋是春秋之兵,战国是战国之兵,不消说是大相悬绝。即春秋中,齐桓与晋文,便有大段不同处。齐桓时用兵,还不过声罪取服(“宣布罪行并制服”),其究竟不过请成(“请和”)设盟(“设立盟约”)而已。到晋文时,便动辄以吞并为事。这便是世变大端中之一小变了。齐桓时用兵,不过论百论千。到晋文时,兵便大盛,一战之际,常以万人。齐桓用兵,还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到晋文时,便多行诡计了。子弟于此等处能细心理会,便是善读稗官(音拜,“野史小说也”)者。

  晋文用兵诡谲,却也是到了那个时候,其势不得不然。正是天运改移处,正自怪他不得。若不然,便如宋襄一般,自取祸败了。

  用兵之法,变化多端,用少用众,用正用奇,最是不可方物(“识别”)。唯有《列国志》中,却是无体不备。前人于《左传》中,集其用兵计谋,便谓兵谋兵鉴,已得要领,况又益之以战国若干战法乎?子弟理会得此等处,便不枉读了此本稗官也。

  用兵是第一件大事,兵法是第一件难事。其中变化无端,即专家也未必能晓彻。今既读了《列国志》,便使子弟胸中平添无数兵法。《列国志》有益子弟不少。

  出使专对,圣人也说是一件难事。惟《列国志》中,应对之法最多,其中好话歹话,用软用硬,种种机巧,无所不备。子弟读了,便使胸中平添无数应对之法,真是有益子弟不少。

  稽古、用兵、专对,都是极大极难学问。今却于稗官得之,岂不奇绝!

  金圣叹批《水浒传》、《西厢记》,便说于子弟有益。渠(“他”)说有益处,不过是作文字方法耳。今日子弟读了《列国志》,便有无数实学在内。此与《水浒传》、《西厢记》,岂可同日而语!

  一切演义小说之书,任(“纵使,即使”)是大部,其中有名人物纵是极多,不过十数百数,事迹不过数十百件。从无如《列国志》中,人物事迹之至多极广者,盖其上下五百余年,侯国数十百处,其势不得不多。非比他书,出于撮(cuō,“聚”)凑。子弟读此一部,便抵读他本稗官数十部也。

  《列国志》中,人物情事虽千态万状,无所不有,却无神佛僧道、邪说妖言在内,便觉眼界中清净许多,比他本稗官真是好看。

  《列国志》中,也有几处说鬼,却是从《左氏传》来,其说鬼处也还在理上,不与他处邪说同也。左氏说鬼,虽与他处不同,然毕竟是他恍惚附会处,未可为信史。

  《列国志》中,有许多坏人,也有许多好人。但好人也有若干好法,坏人也有若干坏法。读者须细加体察,遂各自分出他的等第来,方于学问之道有益,不可只以“好坏”二字,囫囵过了。

  《列国志》中,虽也有好人,也有坏人,然毕竟是坏的多似好的,且好人又轻易不能全美。又多是各成其好,不甚相同。至于坏人做坏事,往往如出一辙。亦且穷凶极恶,已精而益求其精的坏法,都坏将出来。当时人君,却偏偏欢喜坏人。若善恶同时,又往往好不胜坏。又不知是天意作兴恶人,又不知用人者都是瞎子。真令人解说不出。

  坏人明明作恶,还自好辩。偏是大奸大恶之人,他却偏会依附名义,竟似与好人一般,在暗里行其险毒之计。这种人最是难认,观人者不可不知。

  恶人依托名义,虽是可以惑人,毕竟也有露马脚处。只要观者不审,便被他所骗耳;若明眼人,自瞒不过。

  大约看好人、坏人之法,只从“义利”二字上着眼,便可十得七八。贤、奸之变,虽有万态,究其本,总不能外此两字而已。

  “义”、“利”二字不并立。天理看得重,爵禄身家看得轻,便是君子;若事事只图自私自利,便自然要行到刻薄险毒上去了,从何处还有天理来。

  “义”、“利”二字,其机甚微,到后来便有天渊之隔。即如臣弑君,子弑父,是天地间非常大变。然原其心,却不过从“利”上起耳。若肯将名位富贵看得轻,便自然没有此事了。

  《列国志》中,篡弑(“弑君篡位”)杀之祸甚多。其臣为乱臣,子为贼子,罪不容诛,自不消说。然论世者,也要将那君父察勘(“实地调查”)一番,推求其所以到此之故。虽不以此而宽臣子之罪,却当以此垂戒为人君父者,使其有所畏惮。故圣人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又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大率都是互举。后世一切重责子臣,便似凡为君父便可恣肆为恶者,此是宋儒之偏,失圣人之意矣。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夫和妇顺。自是万古不易之理,亦人情至允之论。然圣人教人,只是自尽。为人父者,只是自尽其慈,不必因慈而遂责子之孝。为子者亦只是自尽其孝,不可因孝而望父之慈。推之君臣、兄弟、夫妇,都是一般。便自然不至有人伦之变了。《列国志》中许多人伦之变,总由望于人者深耳。

  父以慈而责孝,子以孝而望慈,已是不可;况又有父不慈而专责子之孝,子不孝而专望父之慈。君臣、兄弟、夫妇间,总不自尽,一味责人,岂不可笑。居心如此,安得不做出把戏来。然世又偏多此一辈人,可叹也。

  立子以嫡,无嫡立长,自是正理。废嫡立庶,废长立幼,于天理、人情自是不妥。然立庶立幼者,爱之也;爱之,必思所以安全之。今悖于情理而立之,后来便必致有杀夺之祸。不特富贵享受不成,反连性命都有送断了,又贻(音移)家国以覆乱之祸。其是非利害本自显然,却以私心所溺,遂去安从危,去利就害,自寻祸乱。《列国志》中,此等不可枚举。前车既覆,后车复然,甚有身与其祸,而到后来仍自蹈之者。此等愚人,真是愚得又可笑,又可恨,又可怜。

  忠而见疑,信而得谤,自是常事。只看自己所处之地,与所遇之人何如耳。《列国志》中,此类甚多。其中有学有术,处之有方者,庶几(“差不多”)自全。若只是一味自信,莽戆(gàng,“傻、愣”)行去,个个身受其祸。如申生、叔武之类是也,读之令人时生学术不多之惧。子弟于此等处,须加意理会,万勿草草看过。

  《列国志》中,有许多出于微贱,一时投契君心,遂得致位卿相,荣宠终身。如管仲、宁戚、百里奚、范雎等类,其胸中抱负经济,都是最上一流。只看他初见时,各有一番高识定论,足以深入人主之心。至其后来设施,也都是条条件件,次次第第,上利君国,下益民生,可见不是一时取口舌之便者。然若不是机缘凑巧,便也只好困穷草泽,沉埋一生了。天下万世,怀才抱艺而不得其时者,何时胜数,思之令人浩叹。

  战国是游士之世。其游说之术,大都不甚相远。只是其中人品,却自有优劣、邪正、高下之不同,读者须自出眼力分别之,莫作一例看了。

  物莫不聚于所好。国君好贤,如齐桓便有管、宁等诸人,晋文则有狐、赵等诸人,魏文则有田、段等诸人。齐庄好勇,则有殖绰、郭最等诸人。夫力举千斤,射穿七札,亦难得之力,而一时便有多人。可见一切人材,只患求之不力耳,何患无材哉!有国家者,操用人之权而辄曰人材不足,吾不信也。

  人主自中材以上,未有不极知国事之需贤其理者。然高爵厚禄,偏难以与君子,而易以与小人。及到有事之秋,却要贤能君子出力,却是急切没处去讨,遂有乏才之叹,岂不可笑。

  贪人不顾天理,昧却良心,做上许多坏事,其意不过图终身受用耳。却不知坏却良心,依旧不得受用,枉落千古骂名,有何便宜处?乃前人跌倒,后人偏不晓得把滑,如《列国志》中,乱臣贼子接踵而起,饕餮嗜金,蚺(rán,“蟒蛇”)蛇甘鸩(音振,“毒酒”),可胜浩叹!

  圣人云:“性相近,习相远。”古谚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材之主得贤臣,则可以为贤君;与奸佞(jiānnìng“奸邪谄媚”)谗谄(chán chǎn,“说他人坏话以巴结奉承别人”)之人处,则陷于恶而不觉矣。《列国志》中诸君,大都是因臣下以为转移,而其名誉美恶,遂成千古话柄。天下固有中材之人,其尚(“注重”)择所与(“结交”)哉!

  人家弟子天性高明,不为俗情所染着,千万中只好一二。其傲恨下流,不可化诲(“感化教诲”)者亦少。大约俱是中材。幼时父师教训,是不消说。到成童以后,若朝夕起作,都是有学问有品行之人,便自然日进于上达。即商贾买卖中,常与老成敦厚者相习,便也可成一个敦朴诚实之器。若于轻薄佻诈(“轻佻伪诈”)浮荡(“轻浮放荡”)者处,便自然要往下流一路去了。但为善难而为恶易,故常亲善人,未必便善;而不与善者处,便容容易易走入邪径。相与起作之人,十个中只有一、二个坏的,那弟子便有些不可保了。若善恶相参,那一半好人,便全不足恃,况并无贤人君子在内,又何望其向上乎!为人祖、父之心,谁不愿子孙作贤人君子,而不为之择交,是犹南辕而北辙也。及到他已是习于下流,却才悔恨去责备他,要他改过,尚可及邪!

  尝论正人最是难交,只是图他有益耳。与不肖处,煞是快意,只是相与到后来,再没有好收场。正人平日事事要讲理讲法,起居饮食,都要色色周到,已是令人生厌。若你做些不合道理之事,便要拦阻责备,使人絮烦。但是与他起作,却也没甚祸害出来,即或有意外之虞,他便肯用心出力,排难解纷,必期无事而后已。不肖之人,平日或图饕餮口腹,或图沾润钱财,随风倒舵,顺水推船,任我颐指气使,其实软媚可喜,只是他到浸润不着你的时节,稍拂其意,翻过脸来,便可无恶不作,从前之快心,都是今日之口实。或遇你有别事,他便架空生波,于中取利,事若败坏,他便掉臂不顾,还要添上许多恶态恶言,不怕你羞死气死。却怪世人择交,偏要蹈软媚(“阿谀奉承”)洗腆(“置办洁净丰盛的酒食”),及到事后追悔,已是无及。试看《列国志》中,君相用人,士大夫交友,往往堕此套中而不语,可悲可叹。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虽是两句熟话,却是亘古不易之言。试看《列国志》中,许多君相、卿士、大夫,起初任情(“顺著性情恣意而为”)径遂(“直捷”),不听好言;及到贻(“留下”)到头之悔。及到祸乱已成,身名已败,却才思想善言,自羞自恨,已无及了。吾愿普天下贤士大夫、读书学者与良朋密戚,逆耳言来,莫便愤然加怒,且将那言语细细详味一番,即使其言不是,于己亦无所损;倘事有可疑,理有足采,便可及时补救,免到后来懊悔也。

  本书中的批语议论,劝人着眼处,往往近迂,殊未必惬读者心目。然若肯信得一二分,于事未必无当,便可算我批书人于看书人有毫发之益,不止如村瞽(音古,“盲人”)说弹词,仅可供一时之悦耳也。

  教人子弟读书常苦,大都是难事。其生来便肯钻研攻苦,津津不倦者,是他天分本高,与学问有缘。这种人,于百中只好一二,其余便都是不肯读书的了。但若是教他读论道论学之书,便若扞格不入(音汉,“彼此的意见完全不相合”)。至于稗官小说,便没有不喜去看的了。但稗官小说虽好,毕竟也有不妥当处。盖其可惊可喜之事,文人只图笔下快意,于子弟便有大段坏他性灵处。我今所评《列国志》,若说是正经书,却毕竟是小说样子,子弟也喜去看,不至扞格不入。但要说它是小说,它却件件都从经传上来,子弟读了,便如将一部《春秋》、《左传》、《国语》、《国策》都读熟了。岂非快事。

  有人来说,《列国志》也不是全美之书,不可辄与子弟读。试问其故。则曰:其中夹有许多骄奢淫逸、丧心蔑理之事,恐怕子弟看了,引他邪心。此真三家村中冬烘(dōnghōng,“糊涂、迂腐”)先生之见,否则假道学及小儿强作解事者也。夫圣人之书,善恶并存,但取善足以为劝,恶足以为戒而已。他本小说,于善恶之际,往往不甚分明。其下者,则更铺张淫媟(音谢,“轻慢、污秽”),夸美(“夸奖称美”)奸豪(“地方上有势力而横行不法之人”),此则金生所谓其人可诛,其书可烧,断断不可使子弟得读者也。若《列国志》之善恶施报,皆一本于古经书,真所谓善足以为劝,恶足以为戒者,又何嫌于骄奢淫逸、丧心蔑理也哉!《列国志》是一部劝惩之书,只看他忠奸厚薄无有不报,即不报之于身,子孙也终究逃不过。真是有益世道人心不小。

  他书亦讲报应,亦欲劝惩,但他书劝惩多是寓言。惟《列国志》中,件件皆是实事,则其劝惩为更切也。

  《列国志》中繇(音谣,“歌谣”)词,其语甚古,亦甚验,不知当日所用是何古书?如何古法?自秦火后失传,殊令人恨恨。

  《列国志》前后评语,悉是随手写去,更不曾重加点窜(“修整字句,润饰改动字句”),其中字句多有不妥适处。盖我只是评其事理之是非,原无意于文字之工拙也。

  《列国志》中,谬误甚多,如《左传》、《史记》,俱言宋襄夫人王姬,欲私通公子鲍而不可。旧本乃谓其竟已通了,又说国人好而不知其恶。此事关系甚大,故不得不为正之。他如彗星出于北斗,主宋、齐、晋三国之君死难,本是周内史叔服之占,却作是齐公子商臣使人占之。此类甚多,不能遍及也。

  词曰: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音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乾隆十有七年春 七都梦夫 蔡元放氏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东周   列国   左传   底色   善恶   圣人   子弟   坏人   学问   春秋   性格   中国人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