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 孔融坑死自己的兄长 有可能是一场阴谋

孔融十六岁时,被通缉的名士张俭逃到了孔府,投奔孔融的哥哥孔褒,当时孔褒不在,张俭也没有说自己的事,准备转身就走。没想到孔融站了出来,大包大揽收留了张俭。后来事情泄露了,张俭跑了。但是孔褒,孔融却被抓了起来。两兄弟争着认罪,最后连带他们母亲跟着争着认罪,等于是一门求死吧,最终朝廷赐死了孔褒。

四岁的时候孔融让了个梨,十二年后就让哥哥还了条命。按道理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一门争死,是一件被后人称颂的大贤之事,为什么我要在前面弄这么个标题呢?我们来看看整件事情的结果,发现这件事有且只有一个得利方,这个人就是孔融。首先,这件事的结果是孔氏三人天下闻名,其中孔褒人都死了,算不得得利。孔母死了一个儿子,再说这名声对于一个女流之辈来说,在那个时代应该没什么大用。唯一得利的是孔融,他是一门争死事件中唯一一个既活下来,还有可能未来当官的。

可以说在此之前,孔融并不见得有多大名气,李膺的评价毕竟是在小时候,而上面有一个和名士交好的哥哥,名士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都能主动投靠他,可见这位孔褒的名声有多好。(等同于这个时代的小旋风柴进,及时雨宋江了。)他完全生活在了哥哥的影子下面,这既是庇护,却也是阻碍他出头的石头。正好因为这件事,孔融成为和陶丘洪,边让并列的名士了。

或许有人说,孔融也不愿意啊,他也求死了呀,是朝廷要杀他哥哥,他也没办法。那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情。当责任很难分清的时候,朝廷一般因为一件事需要惩罚一个家族,顺序往往是先族长,之后按长幼算的嫡系,然后是按年龄算的旁系,最后才是女眷。这一顺序孔母或许不一定清楚,但是饱读诗书的孔氏兄弟一定是清楚的。如果按照顺序,死的必然是长子孔褒。

那么孔融有没有什么方法替孔褒去死呢?答案是有的,只需要在狱中自尽。很明显当时的地方政府是想维护孔氏的,因为兄弟争死才无奈上报到了朝廷。如果孔融自尽就等于揽罪责于一身,地方能交代了,事情也就过去了。当然,必然有人说或许孔融以为有可能一家都不用死,或许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自尽太难为他了。还有或许有人会说当时就算孔褒在家,也会收留张俭,最后孔褒也会死。孔融只不过替兄长做了他要做的事情,又凭什么要死呢?但是孔褒就一定会那么容易让事情泄露吗?窝藏张俭就一定要在府中吗?这里就多了个未必,我觉得一个能和名士做朋友的孔褒,自身应该也是聪慧的人,至少不会像十六岁的孔融那样做事不计后果,更毫无防备。当然是不是真的不计后果,这件事到底是谁泄露的,我又想打个问号了。

算了,说这些假设没多大用,我们来盘点一下孔融在这件事情中到底得到了多少好处:名扬天下是第一个,就像上面说的,因为这件事,孔融能够和边让,陶丘洪齐名了。

我来说说第二个,孔融成为了家中的嫡长子,为什么强调这个呢,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继承家业是有顺序的,平分可不行,嫡长子对于家中的家业有无可争议的处置权。与此同理的还有爵位,这个他们的父亲孔宙不过是泰山都尉,无爵可继,所以不在考虑之内。接下来便是查举征辟授官,这里说到汉朝的授官制度是查举征辟制,那么一般情况下查举征辟的对象往往应该从长子开始,比如河内司马家先入仕的是司马伯达司马朗,而下邳陈家先入仕的则是陈登陈元龙,然后才能轮到司马懿和陈应。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江夏马氏就因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句话导致了马良首先被刘备任命了,当然这也主要是因为时间已经是接近三国鼎立前的诸侯混战时代了。灵帝时代还算是大一统的朝廷一定是比较注重礼法的,连杀头都按照嫡长子依次往下的顺序,征辟查举更是如此。况且孔融的哥哥孔褒能有张俭这样的名士朋友,自身的声望也绝不会很差。有这么一个大山般横在自己前头的兄长,灵帝这人又喜欢卖官鬻爵,导致很多官位被人买去,两项加起来,孔融的仕途似乎很是艰辛。现在好事来了,兄长死了,自己又出名了,似乎这仕途一下子就变成了坦途。

这不,没过几年,司徒杨赐一下征辟。我们的孔融可没有朝廷杀了自己亲兄长,自己绝不再食汉粟的概念,屁颠屁颠就去了。从此和弘农杨家绑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合格的门下走狗。

顺便说一下,那位逃到孔家的张俭没死,坑死孔褒这位朋友后,活的大模大样的,后来又入仕了,到了八十四岁才死。这就是号称八俊之一的名士,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兄长   家业   名士   仕途   长子   朝廷   阴谋   顺序   哥哥   事情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