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历自毁长城的权力洗牌后,为什么还能顶住德国的进攻?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二战前,斯大林清理了近七成的军队高层干部,无数官员、科学家、和军官受到波及,这种波及更是从上到下的,苏联的基层也受到了冲击。但是纳粹德国的全力进攻中,苏联还是取得了最后胜利,为什么苏联这么抗揍?

其实说起苏德战争,德国的失败几乎可以说是必然。德国在没有彻底解决英国,甚至连北非战场都尚且处在胶着状态中,便贸然进攻苏联,这在战略上无异于是自杀的行为。

从战略角度上讲,德国在战前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苏联的权力洗牌,是重创了苏军,苏芬战争中苏军的拙劣表现,更让德国人产生了一种——苏联已经不堪一击一触即溃的错觉。希特勒甚至说过:“苏联已经腐朽不堪,我只要朝它门上踢上一脚,整个大厦就会垮塌。”战争开始后,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也承认:“我们低估了俄国巨人,无论何时当他们有一个军团被消灭,他们会迅速补充另一军团上来。”

事实上苏军当时的战斗力也确实不值得高看。但问题是,苏联人口是德国的近四倍,国土面积超过德国50倍!各种战略资源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其广阔的国土面积更是给了他们足够大的缓冲空间。苏联在欧洲部分的战线自西向东如同漏斗状,越往东越宽。德军兵力有限战线越长越不利,其擅长的闪电战对上苏联这么庞大的国土面积也效果有限。而且二战前的苏联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重工业和军工生产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德国虽然工业发达,军队作战理念先进,但受限于人口和资源,以自己三分之二的国力配合上中欧那几个可有可无的轴心国盟友进攻苏联,胜利的机会极其渺茫。

从纯军事的角度讲,德国人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不仅漏洞百出,而且跟一战的施里芬计划一样,一厢情愿。我们看看巴巴罗萨的内容,计划要求德国要集中三个集团军群,配合着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国的轴心国军队,在6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以下战略目标:

其一,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为主力,撕开苏联在白俄罗斯的防线后一路向俄罗斯腹地推进,以最快的速度攻占莫斯科,以控制这座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其二,北方集团军群要击溃苏联波罗的海方面军,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并最终与芬兰两线夹击攻占列宁格勒。其三,夺取乌克兰,白俄罗斯的能源和粮食产地,并歼灭苏军的西南方面军。

如果我们了解一下当时苏联战场的态势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几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北方,中部,南部战线加起来有上千公里。德军兵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三个目标。那么一旦情况有变,有没有个优先级,先打哪个?后打哪个?

答案是没有什么先后问题!

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描述,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至于谁最重要,没提。

德国国防部根本就是在一个极端理想化的前提下制定了这么一个计划,可谓是典型的一厢情愿。

因此,苏德战争爆发不久,德军的混乱现象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战争开始,德军推进神速,开战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全境以及乌克兰的大部分,兵临基辅城下。紧接着便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大败苏军攻入了俄罗斯腹地。此时按照计划,德军面临两个选择,

其一,听从古德里安建议,让德军装甲部队继续向莫斯科方向推进,中央集团军群随后跟进,开始进攻莫斯科。

其二,让中央集团军群南下与南方集团军群夹击乌克兰境内的苏军西南方面军主力并攻占基辅。希特勒选择了后者。最终结局就是基辅战役德军大获全胜歼灭了近七十万苏军,但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却因此错过了。

与此同时,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也不顺利,苏军抵抗异常激烈,德军几次试图切断列宁格勒和苏联本土的联系均告失败。谁也没想到,这场战役最终打成了一场持续了两年零四个月的拉锯战。

基辅战役过后,德军的进攻势头也已经衰减下来,不得不暂作休整再开启进攻莫斯科的战事。从七月底德军攻克斯摩棱斯克,到十月份德军发动莫斯科战役,苏军获得了近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再加上寒冬到来,德军的攻势被遏制,占领莫斯科的计划也彻底化为泡影。

自此,德国人速战速决的计划正式破产,再加上此时美国加入战争,轴心国与同盟国的力量以及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包括军用物资,医药,补给,大卡车,这在苏联反击的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不仅前线部队能吃到美国罐头,而且重武器源源不断地从后方直接送往前线。

德国内部也是自毁长城。如果海德里希没死,帝国不会在情报上面变得“又聋又瞎”,被盟军渗透得这么厉害,德军自此可以说就已经走向了失败的道路。

当然,苏联这边即便经历中上层的重新洗牌,但工业基础还在,而且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大。在坚持不投降的前提下,即使纳粹德国把所有军力全部投入到苏俄战场,也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土面积小的欧洲诸国所实施的闪击战模式,遇到辽阔的苏俄战场和几乎死不光的年轻人,再遇到恶劣的天气难免水土不服。而且当时的德国还要兼顾其他战区,防止后院着火。

苏联还有无数的精锐特工,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左格尔,这家伙从日本得知日本不会进攻苏联的消息之后,苏联立刻把西伯利亚10万的部队投入斯大林格勒,让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讲:苏联是否真正赢得了这场战争,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为了胜利,苏联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超过三千万军民死于这场战争,本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战后,苏联出现了明显的劳动力短缺的情况,经济也始终不温不火。直到今天,欧洲的前苏联各大加盟国的女性人口都多于男性。可以说,二战造成的损失影响一直到今天都还没有消除。

苏联的胜利,更像是用自己的体量,以多换少硬生生耗死了德国人。苏联赢了战争,输了未来,人力损耗过大造成的恶果甚至为将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按理说,苏联本不需要付出这么大代价来赢得胜利,权力的重新洗牌严重削弱了苏军战斗力。

再加上战前斯大林误判了形势,与德国瓜分波兰使得苏联丧失了战略缓冲带,又对德国的入侵准备不足,最后才有了战争前期的巨大损失。而很多历史学家所吹嘘的苏联强大战事动员能力,其本质上不过是杀鸡取卵透支未来的做法。

最后给大家推荐《大国的崩溃》,对于苏联,我发现其实我还是无知的,苏联在我既往的认知中只是几个标签:二战的巨头,冷战失败方。即便这几年慢慢看了一些世界史方面的书,有了一些认识了,其实仍然是很立体化的一个国家,相信喜欢苏联历史的朋友,能够体会其中的乐趣所在↓↓↓

大国崩溃:苏联解体的前后 ¥49.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苏联   列宁格勒   德国   波罗的海   基辅   白俄罗斯   斯大林   乌克兰   莫斯科   长城   德军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