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胆怯改打长春,主席严令必打锦州,事后才知主席在下一盘大棋

在1948年8月14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林彪就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次月12日到10月1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就占领了义县、昌黎等好几个地方,把范汉杰集团军硬生生一分为三,分别为锦州、锦西和山海关。尤其是对锦州的包围和封锁,9月27日东野七纵队控制了锦州和锦西之间的高桥,阻隔敌人第五十四军于锦西。另外,锦州的飞机场也被我军封锁。至此,锦州成了一个座没有退路的“死城”。

锦州的这个局面,林彪也很兴奋,给中央军委汇报的时候,表示了攻打锦州的决心和计划。

毛泽东主席非常高兴,给林彪复电:

“先打锦州后打锦西,计划甚好······你们是否能取得战役主动权,决定了你们是否能迅速攻克三点尤其是锦州一点······”

但是,锦州陷入被围之境,让蒋介石感到极其惊慌。

同时,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理意义,老蒋并不打算轻易丢掉这块要害之地。

为此,在9月30日,老蒋专门飞到北平,要求傅作义调兵增援东北,以破东北之局,尤其是先解这锦州之围。

当时,傅作义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兵力为华北杨成武和杨罗耿两个兵团直接牵制。原本自身应付已是困难,但是老蒋已经亲自登门,实在难以推却,只好设法从华北抽调了五个师的兵力、从山东抽调了两个师,一共七个师的兵力。

以此七师兵力,同锦西的第五十四军四个师之兵力,编为“东进兵团”,以原第十七兵团的司令官侯镜如为总指挥,从北宁路向锦州开拔。

老蒋觉得一个东进兵团不足以援救锦州,为此,在10月2日,他飞到沈阳,继续为锦州搬救兵。

当时,老蒋的设想是再组建一个“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形成两股势力,东西合力救援锦州,以增加胜算。

老蒋设想的西进兵团是以沈阳地区的主力部队,共五个军、十一个师,外加三个骑兵旅。以原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为总指挥。

按说,老蒋的设想很美好,让西进兵团攻打彰武和新立屯,目的是先切断东野的后方补给线,然后继续西进,与东进兵团夹击攻打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企图击溃林彪指挥的东野部队,以解锦州之围。

如此,便是一举两得。

但是老蒋的谋划,能够得逞吗?

话说,就在老蒋飞来飞去为东北兵家必争之地锦州搬救兵的时候,林彪也没闲着。比如在9月30日,林彪也从双城率领指挥部,乘坐火车南下。在火车上,林彪还对时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的刘亚楼、以及东野政治委员罗荣桓分析敌情,他说:

“锦州敌虽多,但缺乏坚强骨干······周围地形对我亦有利。”

因为信心十足,林彪给中央军委还表了态:

“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

林彪对敌人救援锦州的情况,也作了一个估计,并且根据敌人的救援情况也作了响应的部署。比如林彪认为敌人的救援敌人主要来自锦西,而且林彪进一步进行了估计,他认为锦西的敌人一共有四个师,就算出兵救援锦州,最多能出两个师,且应是来自沈阳。因此,林彪计划以六个纵队的兵力部署来阻截敌人的沈阳援兵。

除此之外,林彪另以三个独立师和一个纵队对付锦西山海关方面的敌人。

除了东北野战军的这些部署之外,还有一处协助部署,即华北杨成武和杨罗耿以两个兵团牵制傅作义,使其难以腾出手增援锦州。实际上,在10月1日,也就是老蒋飞到北平的那天,林彪还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一个建议,让华北杨罗耿兵团进攻唐山、滦县一带的敌人,牵制此一线敌人主力。但是2日,周恩来给林彪复电,拒绝了林彪的建议。

杨罗耿无兵可援,林彪就得靠自己手中的兵力来重新部署。可是,当时林彪手中兵力有限。这就让林彪有点犯难,甚至心生怯意了——原因是,在此之前,林彪的预先部署里,根本没有想到敌人的华北兵团竟然在老蒋的严令下,抽出兵力,出兵东进。

面对敌人的“东进兵团”“西进兵团”强势来援,久经沙场一贯严肃不苟言笑的林彪幽默了一回,他说:

“准备的是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这可怎么办?”

但困难再多,仗也是要打的,只是这仗要怎么打,林彪又开始临阵犯嘀咕了。在此之前的信心,也没有了。10月2日22时,他在郑家屯车站拟想了两个新的战略方案,并且立即急电发给了毛泽东。

林彪的新方案,第一个是攻锦州——若能速战速胜,则攻锦州,但是攻城需费时间,然锦西增援之敌多达五六个师,人多势众,我阻援部队兵少,又无地理优势作为依托,难以阻敌;第二个回师打长春——原因是长春守军仅八万,且士气低落,因此攻打长春胜率较高把握较大。

(有关该份电文,有一些历史争议,即林彪在发电文的时候,并未征求罗荣桓和刘亚楼的意见,却以三人名义发出,也就是罗、刘不知情。电文发出后,罗、刘知悉,认为林如此行事不妥,林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欲追回电文,但是电文已经发出,来不及了。无奈之下,三人商量,又发了一份电文。对攻打锦州的态度,不如一开始那么直接,而是有所婉转,此是题外话,暂且按下不表)

从林彪的分析倾向上,可以看出,林彪对攻打锦州是不赞成了,他希望回军攻打长春。其实,林彪的这个转变,也凸显了林彪的一个软肋,那就是林彪擅长野战和运动战,但是在城市攻坚战上,却稍逊一筹,比如三战四平。林彪怕攻城,所以在面对锦州和长春两座城的时候,他表露出了犹豫不决反反复复的情势,潜意识里想的是哪个好打就先打哪个。恰好当时锦州的攻坚难度较大,除了运输线较长之外,更担心傅作义的援军北上。

因此,当锦州变成坚城的时候,他首先就想到了回打长春,而不是整体战略。

毛泽东主席接到林彪电文后,非常震怒,于是在3日17时和19时,分别给林彪发出了两份电文,措辞之严厉,在整个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都极其少见。

第一封发自17时的电文,其中写道:

“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击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第二封发自19时的电文,其中写道:

“本日17时电发出后······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外攻取锦州······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

毛主席

林彪接到毛泽东主席的电报后,进行了深刻反思,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立即调整战略思路,认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思路——攻打锦州。

方向已定,林彪也不再犹豫退缩。在军事作战上,林彪绝非等闲之辈。

10月5日,林彪和罗荣桓、刘亚楼率领指挥所就来到了锦州西北方向的牤牛屯,此处距离锦州只有20公里。

10月9日,锦州的外围战斗打响了!

林彪的作战部署是这样的:以第二纵队、第三纵队攻击城北外围据点配水池和化工厂。

因为这两个据点火力很猛,所以为了增加三纵的战斗力,又把被誉为“攻坚老虎”的六纵第十七师作为预备队,划归三纵指挥。

七纵和九纵则由城南逐步向北,配合在城北攻城的二纵、三纵,以夹击敌人。

炮兵和坦克营集中于城北,进行支援突击进攻。

八纵则由东向西进行突击。

第二兵团程子华司令员指挥四纵和十一纵,以及热河两个独立师驻守打渔山、塔山等一带,全力阻击由锦西等方向的增援敌军——东进兵团。

由五纵和十纵、六纵等共计十一个师部署在新民以西以北,主要阻截由沈阳而来的援敌——西进兵团。

以第一纵队(没有第三师)驻守高桥,作为总预备队。

战斗打响后,立即就进入了异常惨烈的状态。

原因是双方都很清楚锦州外围的重要性:守敌守住外围,则可守住锦州,而攻方只要攻破外围,则定能攻下锦州城。

说到底,锦州外围之得失,直接关系到了锦州的存亡。

战斗至第二日,也就是10日,八纵攻破锦州东面的屏障紫荆山守敌,七纵和九纵则攻克了锦州南面屏障罕王殿山。11日,二纵占领合成染料厂等地。12日,三纵通过激烈的战斗,夺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阵地,即配水池。该阵地位于锦州北城附近,被国民党军队称之为“第二个凡尔登”,该战略要点的守军是一个加强营,战斗力很强,双方激战一个下午,至夜方拿下。

13日,三纵队继续前进,攻占马山等地。

至此,锦州外围的诸多据点,均被我野战军悉数攻破占领。

外围之敌,除了被歼、俘之外,悉数退回城中。

攻城部队在全力攻城的时候,敌人的援军也没消停,所以我阻截部队的压力也很大。尤其是两锦之间的塔山,因为地形于我不利。

塔山并非是有险可依之地,虽名叫塔山,但是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小土丘。如此地形,对于守方极其不利,但是对于攻方却极有利。如果双方想争夺此地,只能进行正面攻击。

为了拿下塔山,蒋介石给东进兵团也下了死命令,要求部队哪怕是牺牲,也要冲破塔山,实现援救锦州的计划。

老蒋有死命令,我军也有“死守不退”的军令。

因此,这场恶战就可想而知了。

双方战火一触即发,战斗之激烈,令人难以想象。尤其是在13日那天,敌人的攻势极其强横,实施波浪式战法,一波接一波攻上去。

守备塔山的四纵第三十四团为了守住阵地,不惜一切代价,拼命而战,血肉横飞。最终硬生生挡住了敌人的攻势,后来被授予一个荣誉称号,叫“塔山英雄团”。

总之,守军死守塔山,前后坚持了六个昼夜,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但是为攻打锦州赢取了重要的宝贵的时间。

在蒋介石东进兵团受阻的时候,他的西进兵团也收效不大——廖耀湘率领的西进兵团,行事比较谨慎,行军稍显缓慢。虽然廖耀湘想兵分三路攻打彰武,以占领此地,切断东北野战军的攻锦补给线,从而取得所谓的“围魏救赵”之效果。

这一招,从战略上来说,确实很恨,一旦成功,收效极大,但是东北野战军不是吃素的,早有准备,改变了补给运输线——从通辽绕道沙漠地区,用骆驼等驮载方式,把物资运到了锦州前线。

因此,彰武对于东北野战军的补给作用而言,已经成了无用之地。

所以,廖耀湘的计划落空了。

但是,廖耀湘的救援部队,依然是要阻击的,但怎么阻击呢?

我野战军为了避免兵力优势的弊端,采取了运动阻击战的方式,干扰廖耀湘的进军。

廖耀湘这个人老奸巨猾,总怕被我军围歼,所以进军步伐带着满满的试探性,一旦感觉有强大火力阻截,立即就缩头,甚至为了保全实力,随时做好了撤回沈阳的准备。

在廖耀湘的犹豫之间,其实也为我野战军赢得了宝贵的攻城时间。

时至14日10时,锦州之战达到高潮:我野战军攻城部队对锦州发起了总攻。先是以猛烈炮火全力炮轰敌人的工事,以及城墙,11时,出现缺口。

接着,在炮火和坦克部队的掩护下,南、北两个突击部队攻入城内。

城内据点的敌人,殊死顽抗,双方展开惨烈的战斗。

时至15日拂晓,我各路攻城部队方才逐步攻入城内,于中央银行、白云公园等地会师。此时,敌人残部仅剩一万余人,退守锦州老城。

15日下午,我第七纵和第二纵队一部合力向老城发起进攻。敌人继续顽抗,酣战至下午6点,方才歼灭残敌,取得最终胜利。

锦州之战结束,俘虏九万余人,俘获物资无数。

锦州攻克

锦州失守的消息传来,老蒋气恼不已,知道东北大势已去。因为锦州丢失,东北的陆上大门就等于掌控于共军之手,剩余的东北国民党军就等着“关门打狗”的命运了。

而毛泽东主席听闻锦州攻克,极其高兴,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报,对锦州之战也进行了高度评价,夸赞林、罗、刘打得好。

实际上,毛主席高兴,并非是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因为锦州的攻克,早已在毛泽东主席的战略规划之中。诚如陈云在1983年8月9日,回忆起该战的时候,说的那样:

“如果按照林彪的打法,主力围困长春不得南下,以后占领了义县又不打锦州,而要回师长春,那就不会有辽沈战役,东北的胜利就不可能来得这么大,这么快。”

陈云

从此言,我们就知道林彪见援敌强悍而胆怯要改打长春时、为何毛主席异常恼火、严令要必打锦州了,事后才知主席在下一盘大棋,那就是辽沈战役。锦州之战的胜利与否,直接决定了辽沈战役的发生与成败。

后来在辽沈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罗荣桓在11月8日报给中央和毛主席起草的《九十两月份作战情况综合汇报》中就林彪在攻打锦州时产生动摇的情况进行了一个十分婉转的叙述,原文摘录在此,以供读者参阅:

“······由蒋介石飞沈亲自指挥,从华北抽调独九十五师、六十二师全部,九十二军之二十一师陆续经葫芦岛登陆,加上锦葫缘由之四个师共计九个师,企图由锦西向北驰援锦州,这曾使我们攻击锦州之决心一度发生顾虑······”

罗荣桓

(文/说历史的女人·绿火)

参考资料:

1:《毛泽东军事文集》

2:陈云回忆录

3:罗荣桓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锦州   长春   华北   电文   野战军   纵队   兵力   兵团   胆怯   事后   部队   敌人   主席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