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长春:一份战斗报告吓退林彪,毛泽东怒批:他胆子太小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1948年开打的辽沈战役,是什么原因促使林彪先攻锦州呢?

众所周知,林彪最初不愿意远离黑龙江老根据地,想就近先打长春。

毛主席和林彪围绕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产生了不小的争论。最后几经周折,林彪终于决定南下打锦州。

我们知道,主要原因,固然是毛主席高明的战略指导。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细小因素,或明或暗地促使林彪发生转变。

有一份不起眼的战斗伤亡报告,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份战斗报告是第一次进攻长春期间,东野参谋长刘亚楼从基层部队要上来的。林彪看后,据说突然发生了很大转变,命令部队撤出长春,转攻锦州。

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这份神奇的战斗报告的来历和背景。

一、林彪胆小吗?

1948年3月,东野攻克重镇四平,结束了冬季攻势。

3月这个时间,在南方已是标准的春天了,但东北还笼罩在严寒之中。

这时的林彪也笼罩在严寒之中,天天冷着脸,从不跟人多说一句话。

据记者采访东野老兵说,林彪当时独自住一个院子,政委罗荣桓也独自住一个院子。林罗两位首长都是性格内向之人,平时话就少,攻克四平之后,两人话更少了。

野司的同志们感到空气都凝成冰了。

这当然不是说林罗首长有矛盾、有隔阂,相反,林罗之间的交流很畅通。这个级别的高级领导,用不着天天粘在一起,他们各自需要独处的空间,进行战略思考。有大事需要商量的,要么是罗荣桓来找林彪,要么是林彪去找罗荣桓。

关于师以上干部的任命、提拔,罗荣桓合计得差不多了,来和林彪通通气,林彪基本全同意。遇到军事指挥方面的大事,那里签发命令、向中央发电报,都署林罗或林罗刘的名字,都是林彪拟好之后,给罗荣桓和刘亚楼看一眼,罗、刘一般都没有意见。

沟通是没有问题的。

空气骤然紧张下来,是因为林彪与中央的意见发生分歧。

当时国民党军在东北约有五十五万人,其中沈阳及周边城市约有三十万人,由东北“剿总”司令长官卫立煌亲自率领;锦州约有十五万人,由副司令范汉杰率领;长春约十万人,由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率领。

东野兵力占据绝对优势,主力部队有十二个纵队,一个炮兵纵队,一个铁道兵纵队和十七个独立师,多达七十五万人。另有军区及地方部队、二线兵团共约三十万。

中央对东北已有绝对自信,要求东野立即出兵南下,封住锦州,关门打狗。

但林彪不这样想。

长期以来,林彪一直以精于算计著称,打仗绝不打无把握之仗。只有从战略上占据绝对优势时才会发起战斗。

林彪认为,如果南下打锦州,固然是个奇思妙想。但锦州距离后方根据地600多里路,后勤补给极难保障,中间还隔着长春这样一个超级大城市,郑洞国手中有十万精兵。

林彪大着胆子向中央发电,分析了多种困难,以及他认为的最优解:

第一,锦州、沈阳有敌军45万人,我军无论攻锦还是攻沈,都无法做到一边围城一边打援。

第二,如果郑洞国卡住我军后路,怎么应对?

第三,如果郑洞国敢于趁虚袭击哈尔滨,破坏我军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大后方,又当如何?

第四,先打长春,可困住郑洞国手脚,并有可能吸引沈阳卫立煌北上增援,如此,同样可以破坏蒋介石撤走东北主力的打算。

林彪这通大胆的电报传到中央,迅速传开了,引起不小的言论。

大多数人都觉得,现今五个方面军(东北、华东、中原、西北、华北),唯有东野兵强马壮,林彪坐拥百万大军,却不敢和东北国军硬碰硬地干,胆子实在是太小了。

毛主席没有理会这些肤浅的议论。

林彪的作战风格他向来了解,精细地算计,准确地筹划,这是军事指挥的应有之义,这些考虑并不是没有意义。

毛主席面对林彪的软顶撞,最终还是忍了下来,他老人家一贯主张,在军事指挥上要尊重一线指挥员的意见。

于是转而支持林彪的想法,同意先打长春。

但毛主席也不是无原则地惯着林彪,给林罗刘的电报说,可以先打长春,但你们不要刻意强调打沈阳及锦州的困难,以免在部队中制造思想混乱。

名义上是发给林罗刘的,实际上是单独敲打林彪。

林彪解除了思想包袱,难得地松了一口气,跑到罗荣桓的小院里,开心地笑了出来。

然而这笑容没持续多久。

二、郑洞国经营长春

就在中共方面讨论先打谁后打谁时,国军也在紧张地调兵遣将。

按卫立煌司令的安排,郑洞国被迫来到长春坐镇。

郑洞国一开始是极不情愿的,甚至害怕的。

害怕是有一个过程的。刚到东北时,郑洞国也曾所向无敌,战无不胜,把林彪远远地赶过松花江。但就是这个林彪,一点点扭转局势,从弱到强,居然发展出百万大军,一点点打回来,把当年国军占领的城市几乎全部夺走。

郑洞国是军事上的大行家,他明白,军事上他没有做错什么,每一场战斗都发挥到极致。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他不懂,也不想懂。

郑洞国曾向卫立煌请假,想到北平治病,并乘此机会,脱离东北这个苦恼的环境。

但人还没走,就被卫立煌一道命摁在长春了。

郑洞国最早主张放弃长春,长春距离主力太远,被共军吃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与其将来被歼灭,不如主动提早放弃。将主力集中于沈阳锦州之间,这样尚能战、能守、能退。还可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

但蒋介石、卫立煌却认为放弃长春对国际影响太大。固守长春,可以吸引一部分敌人兵力,减轻敌人对沈阳、锦州的压力。况且从长远看,今天放弃容易,将来要占领就困难了。

郑洞国认为,打了胜仗,不但长春可以收复,整个东北都可以占有;打了败仗,一切都完了,还谈得上什么国际影响。

这话翻译翻译,不就是教员提出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吗?郑洞国这番认识,是在被俘虏之后,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说的,大概是学习了教员的革命理论后,反过去推当年形势得出的结论。

郑洞国去长春之初情绪上有抵触。来长春之前,有人建议继续由原吉林省长梁华盛负责,或与锦州的范汉杰对调。郑洞国也曾把这些意见和卫立煌谈过。

卫认为,梁华盛和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不睦,不便指挥作战,范汉杰情况不熟,只有郑洞国比较合适。

郑洞国毕竟是军人,也不好意思临阵脱逃,后来又想:长春固然危险,沈阳、锦州同样危险。实际上整个国民党政权都在危险之中。作为军人,还能怕危险吗?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困难的时候,我不负责叫谁负责?一种“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支配着他。

另一方面,他也有所打算,手握两个军(新编第七军、第六十军)为主力,加上地方部队,认真做好防御工事,利用时间整训部队,长春是可以守一个时期的。

再就解放军方面看,用很大力量攻长春是不合算的,不如集中力量先打下沈阳、锦州,长春就成瓮中之鳖了。

所以郑洞国判断,沈阳、锦州可能先长春而解放。到了那时,长春成了东北唯一孤点,或者还有可能乘飞机离开,把善后问题交部下去处理。这样,郑洞国不仅对蒋介石可以交代,就是对国内外的观感也比较好些,这是最好的前途。

郑洞国一到长春,还真干出点名堂。

长春有两个正规军,一个新七军,一个六十军,加上兵团部直辖的部队,共有正规军六万人。

这六万人的战斗力相当强悍,郑洞国自信和共军单对单一点也不怯,加上有守城之利,可以顶住三倍甚至四倍以上共军的围攻。

上文不是说郑洞国有十万人吗?另外四万呢?

这四万,是地方游杂部队及后勤人员,名为四万,实际上战兵约有二万五左右。

郑洞国并没有病急乱投医,而是把这些人一再挑选,把军事素质较好的人约四五千人挑出来,组建了两个骑兵旅,拉进城中。其余游杂武装不好管,索性让他们驻扎在城外,充当炮灰消耗共军兵力。

对长春城防守工事的修筑,也体现了郑洞国高超的军事水平。

日军占领长春时期,曾在城内街道及近郊区修筑了许多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如碉堡、壕沟、坑道、瞭望台等,样样俱全。

郑洞国进行了加强,城中心的关东军司令部、在乡军人会、空军司令部和大兴公司等四个高大建筑物,矗立在十字路口的四角上,前三座建筑物的地下室,均有钢筋水泥筑成的坑道通过宽阔的马路,彼此相连。

更有笨重的铁闸门,可以彼此隔绝。四座建筑物的地上部分,都是厚墙铁窗加上钢筋水泥屋顶,连中型飞机的炸弹都不能损伤他们。

还有郑洞国的司令员,设在当年伪满洲国的‘中央银行’,这是一座异常坚固的建筑物,全部外墙均用花岗石砌成,厚度在一米以上。室内可储存大批粮食、弹药、淡水,还可自行发电。

市内各主要街道都宽约六十米左右,街与街之间和各大建筑物之间都留有许多草坪、花园空地,距离足够发扬火力。重要的街口还修筑有水泥地堡。

郑洞国还嫌不够,又环市构筑了很多钢筋水泥地堡,并用战壕将其联系起来。城四周还设有宽三米、深二米的外壕,壕内有纵射火力点,壕外则架设铁丝网等障碍物,使整个长春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防御体系的城市。

郑洞国感到满意,这种防守强度,比四平城可要厉害得多,共军不拿出三十万人马,是奈何不了长春的。

三、林彪决定撤走

林彪别看拥有七十五万正规军,但散布在各地,仓促之间并不能立即调来。

想要一口吃掉长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林彪给中央打的报告说,用九个纵队打长春,其中七个纵队围城,二个纵队打援。

说是这样说,实际上还没等到林彪调足兵力,长春前哨战就被迫开打了。

为什么呢?林彪向来不是谋定而后动吗?怎么也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时候。

原来是郑洞国抢先动手了,破坏了林彪的棋局。

郑洞国预计到,长春之战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粮食、柴火、油料等都是大问题,因此提前开动,去长春周边县市抢粮抢柴抢煤,又派了一个主力师新38师驻守长春的大房身机场,确保空中通道畅通。

尤其是抢粮部队,郑洞国的心思挖得很深,他派城外的游杂部队到各县抢粮,这些部队有的是土匪收编来的,有的是原来的伪军,军纪极坏,作风极差,让他们去抢粮,既可不要脸地多抢多夺,又可以避免老百姓指责国军为祸民间。

果然,这些本性里带着强盗基因的游杂部队们效率很高,宛如恶狼入了羊群,给周边人民群众带来极大灾难,四周的粮食几乎搜刮一空。本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又这么来了一下子,弄得老百姓没饭吃,我军到达之后,也无法就地取粮。

林彪坐不下去了,马上命令一纵和六纵两个纵队,向长春发起进攻。

两个纵队一来,国军的抢粮部队就缩回去了。

接着又去打大房身机场,由于事出突然,而且东野行动太快,国军守机场的部队还没来及反应,就被歼灭了一个师部和一个团,大房身机场落入我军控制。

但出乎林彪意料的是,守机场的敌军还有两个团,居然不退不散,还在据险顽抗。国军处于下风却不跑路,真是罕见。

郑洞国早有预料,丢了机场并不慌乱,派两个师的精锐部队出城反击,企图夺回机场。

这两个师分别是新38师和暂编61师。尤其这个新38师,当年在孙立人调教下,战斗力异常凶悍,抗战后期在缅甸已比同等数量的日军战斗力强得多。

新一军38师在四平之战中曾给林彪造成过重大损失,因此士气上也不输东野。

这两个师反攻大房身机场,以弱势兵力敢于主动进攻东野两个纵队,令负责主攻的东野六纵颇感意外。

新38师的战术组织得很有章法。先是一顿炮火覆盖,接着派出小股兵力轮番进攻六纵的防守点。新38师士兵老兵非常多,打枪很准,我军很多简易构筑的机枪火力点都被新38师敲掉。

战后发现,很多牺牲的机枪手都是胸部以上中弹,可见新38师士兵枪法之高明。

六纵一个纵队的兵力与新38师对殴,敌人竟然始终攻势不减。

正当两军激战时,一纵主力突然杀来,将敌暂编61师的防线击破,一部分主力杀到新38师指挥部附近。

这就是东野部队的底色。硬攻无法奏效时,总会寻找一些机会。

一纵打到新38师神经中枢,立即引发新38师大乱。

该师师部的大小将佐纷纷劝说新38师师长史说,赶紧撤吧,共军实在太狠了。

史说大骂:“我们先撤了,这几个团无人指挥,肯定全完蛋。”

他下令后卫团马上过来救驾,又让炮兵赶紧轰击。但部下们仍然动摇犹豫要走,史说气得把铺盖就地打开,往上一躺吼道:“我就睡在这里了,看你们谁要退!”这才把部下镇住。

这时枪炮交加,新38师师部眼看就要被一纵的炮火吞没,所幸其后卫团杀到,把师部救了出来。此时史说也已经把前面进攻的团收拢回来,再要坚持下去,必无幸理,史说只好率队返回长春城中。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看出门道了。这个新38师区区一师之兵不到一万人马,居然能顶住东野王牌军一纵的攻击,并且能够在敌前撤退,其战斗力实在非同一般。

一纵、六纵两个纵队打了半天,只吃掉国军两个团又两个营,新38师基本全须全尾。

林彪战后得报,眉头又拧得更紧了。

后续兵力赶到后,又对长春外围进行清扫式攻击,虽然把城外国军全都赶进城中,但我军损失也比较大,不好打。

刘亚楼亲自找一、六纵队要来战斗详报和我军伤亡报告,看后感觉不寻常,立即交给林彪。

详报中显示,国民党军战斗素养确实很高,其老兵战术水平尤其高。一个火力点中一个排防守,常常打到只剩七八个人还不缴枪。

新七军(由新六军扩编而来)的老兵,一个能顶住三到四个我军士兵的围攻,枪法极准,能在乱兵之中打死我火力点上的机枪手。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长春之敌很不易投降,非拼到你死我活不停止战斗……

这一点,从新38师的战况中,相信大家也都能感觉到。

而我军对敌军的伤亡比,罕见地出现我军伤亡比敌军还多的情况。

这在以往战斗中,只有丢四平那次出现过。

在精于算计的林彪看来,仗打成这样,已经是输了。

林彪又找来一纵、六纵团以上干部听取战斗汇报,大家七嘴八舌地谈了战斗经过,与战斗详报说的情况大差不差。

林彪浓眉紧锁。看来长春的国民党军队并非想象的不堪一击,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如果硬攻长春,目前没有绝对把握。他与东北局领导人多次商量研究,于5月29日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个报告。

大意说:

“根据敌之战力、兵力、工事总合来看,则我军攻长春,即会付牺牲最重大的伤亡,最后仍可能无法解决战斗。此种战斗绝非一个猛攻所能拿下,而须逐屋逐堡夺取。非特须长在敌炮火飞机轰击下,每日人力消耗甚大,甚至有可能打到我最大部分部队每连只剩下一二十人或二三十人,无力继续维持进攻;而敌仍能保持半个月城市,使我无法啃下。那时在城内扼火力拼消耗,必致形成自然的停止攻击与退出,使部队实力与士气遭受重大的损伤。此种结果,对我甚为不利。”

“因此我们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分兵力久困长围。准备乘其撤退时在途中追歼该敌,而使我主力转至热南承德、古北口一带作战的方针。”

稍后,经过中央同意,林彪只留下少量兵力继续监视长春城中守敌,转兵南下,最终还是按毛主席最初的设想,去打锦州了……

毛主席一度同意继续打长春,还要求林彪学习徐向前攻下临汾的做法,认真研究如何拿下长春。谁知林彪骤然间又改换想法,不禁有些生气。后来多次与林彪往来电报,批评他胆子太小,计算过于小心。

林彪不敢再说什么,坐拥百万大军,却不敢打大仗,还能说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长春   锦州   纵队   国军   我军   兵力   胆子   主力   部队   机场   两个   报告   毛泽东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