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77:领导喜欢用聪明人,但不是聪明过头的人

材料(可略过,直接看白话):

是时,太后忧梁事不食,日夜泣不止,帝亦患之。会田叔等按梁事来还,至霸昌厩,取火悉烧梁之狱辞,空手来见帝。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问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上大然之,使叔等谒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在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已伏诛死,梁王无恙也。”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

白话:

这时,太后担心梁王的事情,不进饮食,日夜哭泣不止,景帝也很忧虑。

正好田叔等人查办完梁王的事,返回长安,到达霸昌厩,田叔等用火把在梁国办案取得的证词全部烧毁,空着手来见景帝。景帝问:“梁王有罪吗?”田叔回答说:“犯死罪的事是有的。”

景帝问:“他的罪证在哪里?”田叔说:“陛下不要过问梁王的罪证了。”

景帝问:“为什么?”田叔说:“有了罪证,如今不杀梁王,就废弃了汉朝的法律;如果处死梁王,太后会吃东西没有滋味,睡不好觉,这样就会给陛下带来忧愁。”

景帝非常赞成他所说的道理,让田叔等人谒见太后,并且说:“梁王不知情;主持这件事的,只有梁王的宠臣羊胜、公孙诡之流,这些人都已经按国法处死,梁王没有受到伤害。”太后听到这些话,立即起来坐着吃饭,情绪也稳定了。

文说: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古之恒理。越是上层斗争,越是稀缺资源的争夺,就越是如此。所以,权谋家在消灭外部强敌之后,就要搞定昔日队友,因为这些人没用了,还要分走一部分利益。

汉景帝就是这么做的。七国之乱后,强势反王都死了,剩下都是听话的、没实力的诸侯,还有一个尴尬的梁王。

梁王在平叛过程中很有功劳,威望很大,景帝对他赏赐又多,用以补偿,梁国恢复元气之后,又是一个强藩,且梁王对继承皇位还有幻想,这样一个人对景帝来说是个隐患。

所以战争一结束,梁王的名字就上了景帝的枪毙名单。

1.

梁王本人的战后操作也实属拉跨,不知道收敛行为。

窦太后再提议景帝立梁王为太子,景帝和众大臣商量,袁盎带头反对。梁王因此衔恨袁盎,派人把袁盎等大臣杀了,一连杀了十几个。这是什么菜鸟操作?行刺朝廷命官,这往低了说是死罪,往高了说就是谋反。

梁王的权术眼光和水平太差,发脾气乱来都可以,关键是要看对什么人什么事。一方诸侯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住,将来就算做皇帝了,怎么控制国家和天下臣民。这事就没体现出梁王这级别该有的权术思维。

反过来看景帝,就高明多了,从不对抗,搞代理人斗争。

窦太后向景帝提议的时候,景帝怎么表现的?跪坐在席上,挺直了身回答说:“好。”多么恭敬啊,这才叫表演艺术家,把顺从演绎得淋漓尽致。这要是传到梁王耳朵里,那肯定以为老哥对自己是真爱,皇位铁板钉钉了。

转头景帝又把立梁王为太子这个烫嘴问题抛给了诸位大臣,这些混到人臣位置的哪个不是人精,哪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当然是陪着皇帝唱双簧,其中以袁盎配合最为默契。

这么一搞,梁王和袁盎两人不就上钩了。皇帝根本也就没想把皇位给梁王,只不过想挑起他和袁盎的对立,借刀杀人,削弱两方。梁王是个不定时炸弹,袁盎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是有前科的,晁错就是被他和窦婴逼宫逼死的。

所以按照景帝原先的剧本,应该是想让梁王和袁盎两人斗,斗到最后,找借口一起都给收拾了,景帝自己还没有道德压力,做得滴水不漏。

只是没想到,梁王他急了,先杀了袁盎。

这兄弟俩的水平差得有点大,我非常怀疑汉朝皇帝是不是对皇子们搞了教育屏障,太子学的东西,跟其他皇子学的不一样,太子学帝王术,其他皇子就是普通的精英教育。看废太子刘荣,权术眼光就高多了,被廷尉抓起来后,给景帝写了封谢罪信,就自尽了。只有看穿了权术手段,才能这么轻易就服从了权力。

2.

袁盎成了烈士,景帝当然要怀疑梁王。于是,他派了田叔去梁国查案。

这个细节非常有意思。田叔是什么人?为什么景帝要派他去办这案子?

《史记》上对田叔有详细记载,他原本是赵王张敖的臣子,非常忠诚,张敖被贬为宣平侯时,田叔做了汉中郡守。景帝初期,田叔因罪免职。后来,梁王事发,景帝突然召回田叔办理这个案子。

田叔是高祖时代的人物,虽然一直在做官,但从没进入过汉王朝的权力中心。高祖撸掉张敖后,把田叔等一众张敖的侍臣,全部打散,零落各地,田叔一直在长安之外的汉中地方任职,影响力只限于此。到景帝这个时候,高祖时代有影响力的人,基本也都走得差不多了。

这也就是说,田叔的政治关系比较简单,与中央和梁国都没有捋不清的人际关系。

景帝派他办案,就有了第一个好处:办起案来,不会被各种复杂的关系所掣肘。无所顾忌,只服务于皇帝,更能实事求是。

第二,田叔是因罪免官,景帝找他来办这么大案,有将功赎罪,预先施恩的意思。这也能看出,景帝就是把矛头对准了梁王,想要办成铁案。

还有第三,景帝可能找不到其他人来办这事,因为已经有了郅都的前车之鉴。当时郅都在长安做官,得罪了不少权贵,一直相安无事,最终因为替皇帝逼死刘荣,得罪了窦太后,被弄死了。现在的案子明着是梁王的事,实际上也是窦太后的事,办不好就是个死。所以,长安方面的官员都不愿趟这趟浑水。景帝找到田叔这个政治边缘人物,既是折中,也可能是没办法,借他收拾完梁王,再把他甩给窦太后处理。

所以说,梁王这案子其实是个陷阱任务,查清楚了,就得罪窦太后,是个死。查不清楚,就得罪了景帝,对权力不尊重不维护,政治生命到头。很棘手。

但田叔处理得非常精彩。

3.

案件查实之后,他一把火把证据全给烧了。

田叔的这把操作,之前的陈平干过,后来的刘秀和曹操也干过,非常聪明,很权谋。

事情后续发展也很好,梁王脱罪,窦太后开心了,景帝也不用再顾忌兄弟恩情。田叔是哪边都没有得罪,所以,他虽然嘴巴上说是为景帝着想,实际上是为了自保。

事后,景帝对田叔进行了封赏,调任鲁国相国。

其实这件事,景帝和田叔都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首先是景帝,对田叔的事后处理就少了一步。田叔这样的人太聪明了,他实际上是越权办了这事。景帝对他应该是该罚的就要罚,然后再另行赏赐,坏事好事分开说

而景帝只是把他调任鲁国相国就完了,并没有对田叔越权进行惩罚,这无疑会助长风气,将来说不定就会有更多人打着为皇帝好的名义,做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多长个心眼,警惕那些张口闭口为你好的人,因为这太反人性了。

再说田叔,虽然他的功劳很大,也当了官,但是景帝没有选择把他留在中央,而是仍旧把他外放,做了鲁相。为什么?因为他太聪明了,聪明过头了,还有胆有识,本来是打算让他学郅都弄死梁王的,结果他不上套,对窦太后和梁王还都卖了恩情,这样的人,皇帝留在身边不放心啊,被他逐渐蒙蔽怎么办?但又不能杀他,杀了他就直接暴露了想弄死梁王的心思,所以外放。

而田叔的这个鲁相,其实还不及原来的汉中郡守。郡守大小也是一方诸侯,地方首长,他说了算。这个鲁相上面还有一个鲁王,这就是一个相互制衡的局面了。

这些都足以看出,景帝对田叔充满猜忌。

对田叔而言,他最好的做法,其实是提前打好预防针,在接受任务的时候,就跟皇帝商量好,如果查出来跟梁王没关系,怎么操作?如果查出梁王确是主谋,又怎么办?然后站在景帝角度考虑,把关于窦太后的顾虑说出来。

“汉朝以孝治国,对梁王的处理不得不慎重,为了不让太后担心,只要让梁王知道,您已经知道了事情真相,起到震慑作用就可以了。将来一切与梁王相关的事务,也都可以公事公办了。”田叔如果这么说,就可以引导景帝说出田叔心里的方案,并让皇帝觉得这是他自己的想法。这样田叔后续再办这案子,也就有了授权。

事后,皇帝也只会觉得田叔是个很不错的执行者。说不定就把他留在身边了。

最后总结三句话:

第一,权术原理之一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外敌一旦消灭,就进入内部清理阶段。因为真正稀缺的资源必须有独占性,曾经的队友不仅无用,还要伸手要资源,所以要学权谋。凡事多想一步,不是非得去整别人,而是要防止被人整。

第二,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前提,是已经看到过全豹。看穿权术手段的前提,是已经了解了权术的运作。只有看过整个的权术运作,才能从某一节点,推测出前因后果,才能具备预测事情走向和发展的能力。

第三,领导喜欢用聪明人,但不会放心用聪明过头的人。所以职场中对上的时候,该示愚就示愚,该韬晦就要韬晦。表现得你比领导聪明,不是好事。功归上,罪归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汉中   聪明   郡守   权术   权谋   长安   资治通鉴   太后   聪明人   案子   太子   皇帝   领导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