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两次出任林彪参谋长,晚年揭秘林彪缺点:过分自尊、不大容人

“有军事指挥才能,但性格孤僻,不聊天,极少开玩笑,给人以高深莫测和凛然难犯的样子。过分自尊,不大容人。”

这便是开国上将萧克对林彪的整体印象。

萧克和林彪曾经有两次工事的经历,第一次长达3年之久。

可以说,萧克将军对待林彪的评价还是极为中肯的。

那么,为什么说林彪是这样的人呢?又是从两人并肩作战的哪些经历中体现的呢?

一、井冈山的回忆

萧克与林彪的结识,是在红军长征时期。

萧克

那个时候两个人都是20刚刚出头的年龄,但已早早地加入了党组织。

当时萧克跟随着叶挺的独立团,而林彪这是朱德手下的一位见习排长。

两个人在井冈山红军会师后,才在慢慢地接触中熟络起来。

萧克在井冈山时

在井冈山上,萧克和林彪的第一次见面是由于叶挺和朱德撮合的。

当时叶挺问朱德的身边有没有得力猛将,朱德笑着说道:

“猛将倒是没有,毛头小子有一个,第二十五师七连有个叫林彪的小子,以前在黄埔军校读的书,挺有军事才干的,就是性格沉闷了点。”

叶挺一听,接过话说道:

“黄埔军校可是个培养军事人才的好学校,我们团也有一个人在哪读过书,叫萧克,打仗也挺有一套的。”

萧克年轻时

正当朱德和叶挺正聊到两个人的时候,说曹操曹操到,林彪和萧克分别找朱德和叶挺有事,正好撞了个正着。

朱德笑着说道:“这不,说曹操曹操到。”

叶挺也笑着说:“可不是吗?两个人也算是有缘分。”

左一为萧克

林彪虽然一头雾水,但仍然没有说话,朱德拍了拍林彪的肩膀说:“这位萧克同志,和你是校友嘞。”

林彪看了萧克一眼,点了点头,依然没有太大的感情变化。

而萧克一听是校友,冲到林彪面前握着他的手说:“你是哪一期的,咱们两个有缘分吖!”

这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这林彪还真有着远超于同龄人的成熟和深沉。

萧克与贺龙

此后,林彪和萧克的交集越来越多。

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萧克来找林彪的,由于林彪沉默寡言,身体又不好,因此很少在井冈山上走动。

当时井冈山上缺吃少穿,非常的艰苦,全军上下几乎都要走上几十里路下山用扁担挑粮,唯有林彪可以不用干重活。

井冈山时期的林彪

萧克每次从山下回来都会给林彪带一些吃的。

不为别的,就为曾经是校友的情谊。

但是林彪每次倒也不会多说什么,只是向萧克说了声谢谢。

别看林彪整日沉默寡言,但是却深得上级赏识。

在井冈山仅仅两年的时间,林彪就从一个见习排长升任为红四军纵队的司令员。

而萧克当时是一中队的参谋长,林彪便成了萧克的上级。

尽管如此,林彪对萧克还是极为欣赏的。

在萧克任参谋长时,林彪知道萧克出生于书香门第,文化程度高,因此让他兼任教导队队长。

这样一来,萧克就要两头忙了。

有仗打的时候回纵队司令部,没有仗打就抓教导队的工作,在将士们中间宣传军事教育。

萧克后来回忆说,自己的军事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起步的。

萧克

林彪虽然对萧克不冷不热,但是每次萧克提出什么意见,他都会积极听取。

有时候还会和萧克一起到达作战地点分析地形,如何部署兵力,如何组织宿营和警戒等等细节上的问题。

而萧克也没有因为林彪和自己同龄却升得比自己快而感到心里不平衡。

两个人都曾经接受过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因此在许多的作战谋略上都有着许多共同点,经常聚在一起讨论。

这个时期,在萧克的眼中,林彪虽然不爱说话,城府很深。

但是两个人有许多共同点,林彪也没有做过超出原则的事情,两个人还算合得来。

但是后来,萧克对林彪的认识又产生了变化。

二、衡宝一战转变想法

1931年6月,萧克被调离第三纵队,任江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5师师长,他和林彪也因此而分开。

晚年萧克

此后两个人便一直没有机会分到一个地方,自然也没有机会见面。

1949年解放战争末期,时任四野参谋长兼14兵团司令的刘亚楼接到中央指示,出任空军司令员。

刘亚楼被调走后,四野参谋长还需要一个人来顶替。

刘亚楼

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萧克接任这个位置。

而当时林彪时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他和萧克再次搭班,时隔18年再度合作。

萧克赶到湖南衡阳一带后,和林彪见了面。

18年不见,两人都不再是井冈山上那般稚嫩的模样。

萧克

林彪和萧克在这期间征战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在岁月蹉跎中,脸上表现出几分的沧桑。

萧克握着林彪的手说:“老战友,好久不见呐。”

林彪尽管面无表情,但是在讲话中仍然透露着一丝激动,他说:“一晃18年过去了,能见到你很高兴。”

晚年林彪

而萧克调任四野后,赶上的第一场大战,即是衡宝战役。

衡宝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横跨开国大典的唯一一场战役。

参加此次战役的是以第四野战军为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林彪统一指挥,萧克为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

而要攻打的对象则是有着“小诸葛”之称的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和他的部队。

1949年10月2日,衡宝战役的中线战场打响。

四野第十四五军一三五师作为先头部队,昼夜不停地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

由于电台没有信号,没有接到司令部在10月5号10点发出的停止前进的电报。

当天晚上,一三五师终于找到了信号,打开了师部电台报告所处位置时,林彪大吃一惊,一三五师已经到达了敌人后方的核心位置——灵宫殿

就这样,林彪临时决定让一三五师控制制高点,构建环形防御工事,堵击敌人。

随后林彪下达了全军冲锋的号令。

白崇禧见状立马派五个师的部队包围一三五师,没想到五个打不过一个。

随着解放军增援力量到来,白崇禧部队大部分被围困。

三天之后,衡宝战役结束,解放军一举歼灭了白崇禧最为精锐的四万兵力。

但是,林彪接下来的举动却令萧克不解。

当时衡宝战役圆满胜利,第四野战军还未掌握准确的歼敌人数,需要情报部门查明一番才能获悉。

但是林彪在这时直接上报给党中央说歼敌第七军全部加上四十六军的三十八师。

萧克见林彪先斩后奏有些不满,来到司令部对林彪说道:

“我们歼敌人数尚未统计,为何这么急于上报中央?你这样不是相当于“做假账”嘛?”

萧克直言不讳地质问让林彪有些不高兴,他说道:

“我指挥的这场战役,自然更为清楚,这件事情不用再商量了。”

上报中央后,林彪和萧克受到了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的赞扬。

但是萧克的心里并不是滋味,他认为林彪这是欺瞒上级。

顾及到昔日的情面,又不便揭发,只好等到情报部门统计完之后再上报一次。

但是这次衡宝一战后,萧克只觉得林彪的虚荣心越来越重。

他急于上报很明显是想彰显自己的勇猛和作战才能。

但实际上歼灭的人数远少于林彪上报的数量。

1950年,林彪和萧克还有一次小矛盾。

当时两人针对中南地区工作重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林彪认为中南地区应该以农村为工作中心。

但是萧克听了之后并不认同,他说:

“我们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

在萧克的一番说道后,林彪不以为然,也没有听进去。

此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林彪多次在公共场合发表“工作重心在农村”的论断,还登上了《长江日报》。

但是中央认为华中局去年夏天那个口号与中央精神不衔接,要华中局调整一下。

林彪虽然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但是对于中央的指令却含糊其辞、不置可否。

由此萧克彻底改变了对林彪的看法。

曾经在井冈山的时候,萧克只是觉得林彪心思深沉,但终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但是经过十几年的磨练以及党中央的器重,林彪已经成为一个“过分自尊,不大容人”的人。

林彪的自尊心比天还高,为了达成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人终究是可怕的。

或许,这些特征都为林彪之后的“企图夺权”埋下了伏笔。

三、“传奇上将”萧克

萧克对林彪的评价无疑是中肯的。

在57位开国上将中,萧克居于榜首,与他平级的不是元帅就是大将,他的一生可谓极具传奇色彩。

晚年萧克

萧克可以说是多数将军中为数不多弃文从武的人。

他从小生活在书香门第,在家庭的熏陶下,萧克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

然而原本应该走上文人论政道路的他却认为与其用笔不如用刀来得直接。

于是15岁的萧克便报名了黄埔军校,成为了一名军人。

晚年萧克

不过,学霸就是学霸,不管学什么都快。

在黄埔军校中,萧克很快就学会了诸多的军事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活学活用。

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萧克始终都是一副文绉绉的模样,和其他学员比起来,他总归不像个军人。

年轻时的萧克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萧克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但是,随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萧克认清了蒋介石的丑恶嘴脸,并且认识到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

因此,萧克果断加入共产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

年轻萧克

尽管南昌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萧克跟随着共产党彻底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此后萧克便一路参战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红军时期萧克任军团长,与彭德怀、聂荣臻同级。

长征时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次重大战役中,萧克每次都是以优异的作战指挥能力打下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再加上他资历够深,在党内享有极高的威望,这才被列为上将之首。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萧克却销声匿迹了。

大家对于萧克的消失都议论纷纷,直到1988年一本名为《浴血罗霄》的小说出版,看到作者写的萧克的名字,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萧克在和平年代选择了继续在文学上成就一番事业。

这或许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拥有的境界吧。

此后《浴血罗霄》还被评为1984年-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获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

晚年的萧克练习书法

然而,萧克的生活也是非常低调的。

他从不接受采访,也不出席任何公开场合。

除此之外,他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萧星华在学校里提及自己的父亲是萧克。

萧星华

萧星华就是在如此低调而严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一介文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毅然报国,等到国家太平、繁荣昌盛之后,就隐居山间,琴棋书画,如此开国上将,实在不能不令人敬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参谋长   黄埔军校   司令部   井冈山   党中央   野战军   司令员   作战   上将   晚年   战役   过分   缺点   林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