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台湾一名连长冒死游泳回大陆,如今成为中国顶级智囊

正如诗里写得一样,“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大陆与宝岛台湾之间,横亘着这样一条海峡——台湾海峡。

这就是现代著名诗人余光的名篇《乡愁》中那湾“浅浅的海峡”。这条海峡,隔绝了多少骨肉至亲,才酿成了诗人笔下浓烈的乡愁。

自1949年渡江战役后,国民党仓惶逃回台湾,大肆对台同胞宣扬私自回大陆为“叛国”行为。

从此台湾海峡就成了无数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之间深深的伤痛与隔阂。有些台湾同胞到老甚至到死,都只能“客死他乡”,与大陆亲人“死生不复相见”。

然而,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有这样一些人,骨子里就坚信自己是中国人的事实。对大陆这片热土的思念,支撑着他们排除万难也要回到大陆的怀抱。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林毅夫就是这样一个人排除万难也要回归祖国怀抱的人。为了回国,他究竟做了什么?

林毅夫

“全岛优秀青年代表”

1952年,林正义在宝岛台湾宜兰出生。父亲一直希望他正直无私,有义气,所以给他取名林正义。

当时国民党在渡江战役中元气大损,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建设,尚且没有从战争中缓解过来,所以当时的台湾也是一派狼藉。

据林正义回忆,那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起,母亲身体情况也不佳,全家只能靠父亲做苦力来维持生计。

“那时候,我经常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也总是吃不饱。”林正义如是说。

林正义

然而林正义的境遇,只是当时台湾人民苦难生活的一个缩影,万千台湾百姓都跟他一样,或居无定所,或忍饥挨饿。

后来到了上学适龄的年纪,父亲深知不能让林正义走自己的老路,同时也明白,像他们这样无权无势的普通家庭,要想翻身,只能靠孩子。

而孩子想要翻身,就只能努力读书。于是尽管家庭收入微薄,也要送林正义去上学。

林正义也不负父亲的期望,在学校刻苦勤勉,名列前茅。虽然总是穿不暖吃不饱,但是林正义对学习的热情,并没有减少分毫。

我国宋代自有文豪宋濂“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林正义艰难求学的境遇,大有宋濂当年的作风。

林正义

19岁时,林正义不负众望考上了台湾大学,就读于农工农机专业。大学期间的林正义也没用懈怠于学习。

在中小学期间培养的优秀学习习惯一直伴随着他,所以直到大学,林正义照样名列前茅。

林正义不仅在学习方面不负众望,在校园生活方面也颇为精彩。上大学后的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甚至担任了校学生会主席。

如果按照这条路一直发展下去,林正义毕业以后,应该可以在台湾农林业方面成为领域专家,走上平坦的人生大道。

然而,大学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大一下刚结束,林正义就告别了短暂的大学生活。当时的国民党领导层一直希望有更多青年参军,以满足他们发展军事,独立于大陆的野心。

林正义经历了一年平静的大学生活,认为这样的平静不是他想要的。

恰逢征兵工作的大力宣传,那时的他认为,参军肯定能给自己更大的平台发挥自己的作用,于是在1972年毫不犹豫地休学参军了。

这件事很快惊动了国民党领导层,因为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军人几乎是很多年轻人都不会选择的职业。

他们惊讶于这样一位高材生竟然会放弃大好前程选择弃笔从戎,同时萌生了借林正义宣传征兵工作的想法。

于是,征兵办很快把林正义塑造成了一个明星人物并且大肆宣扬。

事情很快传到蒋经国耳中,为了加大林正义的影响力,蒋经国派遣手下赖名汤为林正义颁发了优秀青年勋章。

然而很多年后,蒋经国肯定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由他亲手打造的全岛明星人物,却会成为国军的头号“叛军”。

很快,林正义考取了陆军军官学校,1975年,他以专业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从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毕业后留任学校,任学生连的排长。

次年,林正义不负所望考取了台湾政治大学的企业管理研究所。

1978年,成功取得台湾政治大学的硕士学位。随后,他并没有从事相关企业管理的工作,而是继续返回军中就职。

最终,他被调往金门一带,成为国军陆军284师851旅步五营第二连连长。

原本如果继续按照人生的“剧本”规划,林正义应该会继续当个几年的连长,然后继续高升,最终成为台湾政坛的精英。

但是,林正义又一次选择“不按常理出牌”。

1979年5月16日,身为连长的林正义,利用职务之便,下令取消夜训,原因是要配合附近的队伍进行军事演练,严令士兵不能出营帐,哪怕是听到枪声。

于是,夜幕降临,金门河畔四下无人之际,林正义毫不犹豫纵身跃入水中。此番行动并非一时兴起,其实早在很久以前,林正义就开始筹划逃离台湾了。

早在林正义中学时期,与所有台湾孩子一样,他从小就学过中国古诗词这些古典文学。

他们大多数台湾孩子并不明白,台湾地区和大陆的渊源。但是林正义和大多台湾孩子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不仅喜欢古典文学,还喜欢中国历史。

少年时期的林正义,经常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中国历史类的书籍自行翻阅。从小他就培养了家国情怀,明白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学时期的林正义,不仅一如既往热爱历史,还爱上了国际政治。

那时的台湾进步青年对国民党当局也有诸多不满,发起过诸多抗议游行。林正义也参与其中,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一次次的失败让林正义知道,国民党的腐朽不堪与冥顽不化最终一定会拖累台湾的发展。

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初心在台湾这片地区、在这样一群人的领导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儿时父亲给他取名“正义”,就是让他做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而国民党在台湾的一系列针对大陆的行动以及所以有伤民族情感的行为,都会使他在正义之路上渐行渐远。

为了真正做到为国效力,真正成为一个正义之人。5月16日这天,林正义终于还是告别了台湾这片炙土,告别他热爱的家乡与亲人。

良禽择木而栖

1979年,林正义游到了厦门一带,被当地的军人救起。

他立马表示自己是来投诚的,于是赶忙解下自己身上捆着的塑料袋——里面密封着出逃台湾前他自己准备的个人资料,包括身份证,学位证等。

林正义回到大陆后不久,就改了姓名,林毅夫,此后他就以林毅夫的身份活跃在大陆。

被救下后,我国相关领导人对林毅夫尤其关照,关切地询问他有什么需要的。当时林毅夫表示,自己想读书。于是国家就安排他进北京大学学习。

1982年,林毅夫顺利从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取得了该专业硕士学位。其实早在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来访中华时,就曾向林毅夫抛出过橄榄枝。

当时高考尚且恢复不久,国内尤其缺乏翻译人才,而林毅夫却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舒尔茨

于是,国家就安排他做了舒尔茨的翻译,当时舒尔茨十分看好林毅夫,于是举荐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读。

国家层面得知这一情况,立马为林毅夫安排了通往美国的机票,并且资助林毅夫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读。

其实当时就有人不免担心,林毅夫是否会禁不起外面的世界的诱惑,一去不复返了。

事实证明,这些人的想法实属杞人忧天了,1982年,林毅夫顺利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并取得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当局给他开出了天价薪资,妄图将他留在美国工作,但是林毅夫都一一拒绝了,当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回到祖国。

正如无数个他在台湾的日夜一样,他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有且仅有的一个夙愿就是——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林毅夫,立马着手要帮助祖国建设经济。他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得到发展,首先得把农业与农村问题解决好。

当时任职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的他,经常深入农村实地考察。深切理解农民的需求,把握国家农业发展的痛点。

林毅夫在农村农业方面可谓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专家。

在专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期间,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概念,并且同期发表了《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学术论文。

这篇论文很快引起了剧烈反响,至今都是我国农业界经典学术论文的代表。之后更是笔耕不辍,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仍然有层出不穷的经典论文发表。

2008年,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在国际上声名大噪。也就是这个时候,国民党才知道当初他们一手打造的“全岛优秀青年”,竟然早就“叛逃”了。

其实早在1979年当时林正义失踪后不久,国民党当局为了避免引起军队的躁动,就对外宣称林毅夫已经牺牲。

如今见林毅夫活得好好的,甚至当上了世界银行副行长,眼看谎言包不住,仓惶之下就宣布林毅夫是“国军头号叛军”

从国民党的一系列操作不难看出,林毅夫当初毅然决然离开台湾奔赴大陆的行为之明智。

也只有在大陆,林毅夫才能真正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在台湾做一个傀儡的“明星连长”,做一个国民党征兵的“广告牌”。

良禽择木而栖,在中国共产党的关爱呵护下,林毅夫真正地成为了父亲想要的林正义,也终于成为了他自己梦想中的林正义。

光鲜背后的伤痛

许多人片面地认为,林毅夫这一出逃,算是彻底“咸鱼翻身”了,但是,阳光背后总有阴暗的角落,看似光鲜的林毅夫也不例外。

回到大陆后,他一直在寻求办法将自己的父母接到大陆生活,但是在国民党当局的操纵下,都不能如愿。

林毅夫在大陆祭拜父母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在台湾逝世,林毅夫请求台湾当局允许自己前往台湾为母守孝,但是被当局无情驳回请求。

2002年,林毅夫的父亲也在台湾去世,林毅夫再次向台湾当局发出请求,依旧是被无情驳回。双亲逝世,林毅夫都不能尽最后的孝道,成了林毅夫心中永远的遗憾。

如今,70高龄的林毅夫仍然坚持站在北京大学的三尺讲台上为学生授课,他依旧和蔼可亲,只是在他背后的那些伤痛与遗憾,恐怕是这辈子都不能抹去的。

林毅夫与双亲的别离,至死都不复相见,其实只是众多与大陆分离的台湾同胞的一个缩影。

像林毅夫这样的家庭有千千万万,他们每天都会隔着遥远的台湾海峡,远望远方的骨肉至亲,远望大陆,热切期待着那越来越近的回归……

其实台湾和大陆本就是一体,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分离的时间太久,久到有无数的像林毅夫一样的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生离与死别。

其实这样的境遇完全可以有善终,让家人重聚的最简单的办法不过是消除屏障与隔阂。

只盼宝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让无数分离的家人,早日团聚。让悲剧和遗憾终结,让“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乡愁,不再上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连长   台湾   台湾海峡   乡愁   智囊   当局   国民党   同胞   祖国   游泳   父亲   大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