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善于发现人才,比闷头搞发展更为重要

《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

  【原文】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译文】

  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宰相。申不害先前是郑国地位低贱的小臣,熟习黄帝、老子以及法家刑名之学,后来来到韩国求见昭侯。韩昭侯便任用他做宰相,对内修整政治教化,对外积极联合其他诸侯国。申不害做了宰相十五年,直到他去世,韩国始终政治清明,国富兵强。

  【材料解析】

  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历时795年。

  公元前453年,晋智伯率韩魏之师围攻赵氏基地晋阳,三年不能攻克,赵无恤遂策反魏桓子和韩康子两家,反攻知伯,杀之并分其地。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公元前445年,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建都安邑。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在位期间,崇儒重教,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率先称雄七国,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六年迁都大梁,魏国从此走下坡路。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 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迁郑国于河南,建都于郑。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战国初年,被韩国灭亡。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

  上面三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开始的的时候都非常弱小,后来励精图治变成强大的国家,再后来慢慢衰败,最后被别人灭。他们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核心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君的格局大小。

  国家初创道路很艰难,当家的做事兢兢业业,到处招贤纳士,于是各种能人异士辅助国君开创事业。国家强大后,守业之君没有先祖那样的敬畏之心,只是根据自己的性子来,结果人才慢慢流失。

  世世代代不缺人才,缺的是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比如同样是吴起,在鲁国就成为了贵族眼里的眼中钉肉中刺,是鲁元公眼里的好色之徒。国家本来就很弱小,整个国际都在谋发展搞军事演习,可鲁国君主因为吴起德行不好便想办法赶走。魏文侯格局高,明白国家正需要杰出的军事将领,于是不计较吴起的个人毛病,毅然决然重用对方。正是因为魏文侯礼贤下士,格局宏大,广招贤才,使得有能力但是社会地位不高的人有用武之地,魏文侯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吴起等人的辅佐下,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同样是国君,为啥魏武侯和魏惠王这两位大爷就比不上魏文侯呢?而且魏国土地被这爷俩是越玩越小,国家实力是每况愈下。难道是这个时候国家没有了人才吗?

  不。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才,不比魏文侯时期的人少,甚至比文侯时期的还牛。前有吴起,后有孙膑、商鞅、张仪、乐毅、范睢、信陵君等等。就拿吴起来说,同样是这个人,文侯非常重视对方,可在武侯那里就成了想造反的嫌疑犯。同样是商鞅本人,在魏惠王那里,这只不过是一个家臣的秘书,没什么卵用。可在秦孝公眼里,却成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家。

  有人说赶走人才的是鲁、魏、郑国国内的贵族大臣,因为这些人才出身平凡,但却能力出众,贵族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被他们抢占,所以处于保护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想办法赶走这些人。

  事实上真是这样的吗?其实无论谁成为国家领导人,无论哪个时代,朝堂之中都有小人,都有既得利益者想办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关键还是当家的那个人是什么样的格局和眼光,能留住人才并发现人才的君主他们的眼光毒辣,有自己的判断力,懂得从大局观看问题,懂得如何用理性战胜感性。

  鲁元公、魏惠王、郑昭公等君主不见得都是败家之人,他们只不过是放大了人的弱点罢了,比如好猜忌,嫉妒,傲慢,刚愎自用,而身边的小人刚好迎合他们,然后不断放大这些弱点,再有格局的人,天天跟这些小人打交道,自己的心胸也会变得狭隘,眼睛也渐渐失去了光,最后慢慢容不下特立独行的人。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公元前381年,赵国攻打卫国,卫国向魏国寻求帮助。前者认为如果魏国攻打韩国,现在立马去救援,就容易把别人的压力全转移到自己身上,这样吃力不讨好,所以齐威王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并没有急于伸出援助之手,而是等两者打差不多了才去收拾对方,最后一局击退魏军。后者则是卫国寻求魏国支援,魏武侯二话不说,拎起锄头就开始跟赵国硬杠,最后干不过,迫不得已寻求齐国帮助。结果赵国也让楚国出面帮忙,本来是两个国家互殴的,最后是五个国家互殴,本来是四战之地的魏国,现在不仅没有帮上忙,反而把周边几个国家全得罪了。

  同样的事情,齐威王懂得先保存自己的实力,然后削弱别人的实力,再顺手帮别人的忙,这样不仅帮助韩国躲过灭顶之灾,还顺手削弱了潜在敌人的实力。可谓魏武侯,为了眼前利益,讲义气最后把自己活活给孤立起来。

  再厉害的领导也需要有人才辅佐,人才随处可,看你怎么安排和利用好对方,要不好,人才流失,被竞争对手重要了,将来会把枪口对准你。人才也需要有明君去支持和信任他,没有一个好的平台和强有力的靠山,光自己满腔热血搞发展是不行的,因为靠山倒下之日就是人才被废之时。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魏国   国君   申不害   人才   齐国   资治通鉴   韩国   公元前   诸侯   格局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