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遵义会议,他的关键一票投给毛主席,从此改变中国命运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它否定了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方针,正式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政治和军事指挥上的领导地位。

为迷失方向的中国革命指明道路,对于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遵义会议并不是一场平静和谐的会议,相反,这场关于中国未来何去何从的大讨论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遵义会议

每当毛主席回忆起这件往事的时候,都会感慨良久。

若不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在遵义会议上投出了关键一票,坚定地选择站在自己一边,挽救了党和红军,中国后来的走向可能大不一样,此人在党的发展历程当中居功至伟。

那么,这位关键先生究竟是谁?这位有胆有识的人物仗义执言,又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山穷水尽:中国革命前途茫茫

自1921年7月23日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数载抗战内战,走过了一条风雨飘摇的艰难道路。

最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迎来了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立志要让中国走上发展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在这30多年间,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反而时刻充满着内忧外患,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莫过于1935年10月召开的遵义会议。

当时,中央革命军刚刚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无奈撤出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

作为革命军最高总指挥,来自共产国际的德籍顾问李德博古等人不思自我反省,反而以军队实力差距过大为由推卸责任,对自己在指挥上的“左”倾错误视而不见,众多党员同志早已心怀不满,却没有人敢直言。


博古 李德

当时的毛泽东已经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主席的身份,但是在军权上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军机大事无权过问,即便自己有正确的主张,却也没有资格发号施令。

他眼见红军在与共军交锋中屡屡受挫,曾不止一次地向中央军委表达意见,但李德、博古二人对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不以为然,固执己见地在“左”倾道路上越陷越深。

星星之火:革命挚友互诉衷肠

王稼祥30年代从苏联回国,兼任军委副主席和总政治部主任,同样认为李、博二人在指挥方面存在不当之处,反而对受到排斥的毛泽东心生敬仰。

王稼祥

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他被敌机炸成重伤,身体里的弹片取不出来,伤口化脓,却仍旧心系党和红军,是腹部通着管子被担架抬上长征路的。

巧合的是,当时毛主席身上也有伤病,两个躺在担架上的人顾不上自己的病情,与国军作斗争的受挫却成为他们最大的心病。

长征途中的某个夜晚,毛主席去看望王稼祥,与他同塌而卧抵足而眠,彻底长谈对于中国革命前途的忧虑,向彼此吐露着积压已久的心头大事。

王稼祥说:

“从赣南出发的时候,部队有将近9万人。渡过湘江之后,现在只剩下三万来人。像这样一败再败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目下该怎么做,我自己也没有头绪。”

毛主席沉思片刻:

“那我就先说说我的看法,然后咱们交换一下意见”

“在我看来,老蒋早已在湘西布下了一个大口袋,就等着红军去钻,作为一支军队的将军,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出,那岂不是要祸及三军吗?”

“如果我们按照制定好的路线走,继续北上去和第二、第六军团会合,那无异于自投罗网,搞不好可能全军覆没。莫不如改道前往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一带,让老蒋扑个空。”

王稼祥如醍醐灌顶,连连点头:

“好主意啊!唉,这些话我都不能当面对他们说,其实博古压根就不懂兵,李德虽然懂一点,但他却一个劲地瞎指挥,根本不顾目前的形势有多严峻!”


毛主席一脸严肃地回答道:

“你说到了点子上。李德的军事知识从哪里学来的?全是从西洋那边照抄来的,是从帝国注意战争当中搬过来的"

"国外是什么战争?是拿破仑战争、苏联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现在打的是什么战争?"

“是在革命根据地上打的,敌强我弱的反‘围剿’战争,性质、环境、条件各方面都不一样,空间甚至时间上都相差甚远,他们却只知一味地生搬硬套,岂有不败之理?”

“孙子兵法早就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咱们这位参谋呢,对彼对己都不了解。”

毛主席激昂的话语说出了王稼祥的心声,连连表示完全同意。

毛主席叹了口气:“只可惜,我现在没有半点发言权。”

王稼祥却说:

“未必!”

“据我所知,政治局里以张闻天为代表的绝大部分同志都是如此看法,我和他们曾私下交谈过多次,他也认为如果再让博古和李德做总指挥,早晚要坏大事。您不妨也抽空找他交换一下意见。”

经过一夜畅谈,毛主席心中有了底,原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李德、博古心怀不满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人。

其实,这次谈话并非两人首次深入交流,早在1932年,毛泽东和王稼祥就已经是私交甚好的挚友。

张闻天

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上,苏区中央投票表决,要解除毛泽东在军事指挥方面的全部权力,唯有王稼祥一人当时就看出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当众表示坚决反对,希望将毛泽东留在前线。

只可惜彼时的王稼祥人微言轻,他的主张并没有得到重视,毛泽东的军权还是被撤掉了。

在毛泽东最落寞失意的日子里,所有人都疏远他而去,只有王稼祥时常登门造访陪他谈心,甚至比以往更加亲近。

这段独特的经历,不仅使两人成为一生的知己,更结下了情比金坚的革命友谊。

燎原之势:更换将帅人心所向

随后几天,毛主席和王稼祥先后找到了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人,大家推心置腹率性直言,很快达成了共识:

一定要撤掉李、博二人的军权,并共同推举毛泽东同志担任红军的新统帅。

张闻天得知毛泽东同志的主张之后带头拥戴,他对大家说:

“现在谁也说不清,这一次战略转移的目的地究竟在何方。像这样没头苍蝇一样,打一枪换个地方,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论打仗,毛泽东同志有办法,比我们任何人都有办法。既然现在大家都没主意,我看就应该请他出来担纲。”

40多年后,回到德国的李德还专门在《中国纪事》一书中谈及此事。他描述当时的毛泽东,“不顾行军纪律”“到各个军团溜达”“无非是想劝诱各军团师长和政委接受他的观点”。

如此一来,被架空的李德、博古成了光杆司令,虽然人还坐在指挥部,但是已经没有人愿意听他们下达的命令了。

很快,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毛主席力主避实击虚、改道川黔边境的行动方针。

李、博二人极力反对,却无人理睬,气得脸红脖子粗,却只能干瞪眼。

挥戈西指的红军一举突破乌江天险,胜利占领贵州遵义,使湘西国军围歼我军的计划化为泡影。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观点是英明正确的,更换将帅已经成为党内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惊涛骇浪:遵义会议剑拔弩张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及红军各军团负责人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进行总结和反思。

政治局这边由王稼祥、张闻天等人领衔,坚定地站在毛泽东同志一边;而各军团负责人还在云里雾里,各自的态度尚不明朗,就像是聚义讨董的十八路诸侯。

可笑的是,李德和博古二人对于自己权威的丧失毫无察觉,甚至还对遵义会议的召开兴致勃勃。

会议上,博古首先做了总结报告,非但毫无愧疚之意,反而将打了败仗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客观方面,认为是军队战斗力悬殊太大,换任何人来打结局都是一样,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左”倾机会主义的严重错误。

博古的发言让会议陷入尴尬的冷场,例行的掌声也显得格外稀松。

博古

随后登台做报告的是周恩来和张闻天,他们没有给博古留情面,实事求是直言其短,提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失当。

具体来说,就是进攻的时候太过冒进,防御的时候太过保守,撤退的时候又一心只想着逃跑,从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战机,一句话总结,纯属纸上谈兵。

周恩来强调:在前四次反“围剿”斗争当中,红军时常斩获佳绩,与国军并未分出明显的优劣,可见装备差距和战力悬殊并不能成为战败的借口。

听完这一番发言,全场鸦雀无声,李德和博古二人的脸上早已挂不住了。

在如此一场重要的会议上,政坛和军方的重要人物齐聚一堂,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观点,剑拔弩张的气氛只需要一点火星就会被点燃。

一场严肃深刻的党内斗争骤然爆发,大多数与会者始料未及,不知所措,连大气都不敢喘,更别提站出来表明立场了。

就在这尴尬紧张的时刻,是王稼祥第一个站起来打破僵局,坦坦荡荡地向大家表示,自己完全赞成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并指出李德和博古在指挥上犯了明显错误。

王稼祥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李、博二人一再否定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无视红军队伍与广大群众长期以来的实战经验,实行全搬照抄式的瞎指挥。

说这话的时候,王稼祥毫不畏惧地盯着李德的眼睛,李德正不敢置信地望着他,眼中充满不解和愤怒。

王稼祥毫不在意,从未想过做这个出头鸟,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只见他继续自顾自地说着,进一步揭发两人的其它错误: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军事方面一直强调集体领导、统一方针,然而自从李、德到来之后,却将军机大权个人包办,而对其他人的意见置若罔闻。

此外,不知从何时起,他们还对下发展出一种恶劣的惩办主义,利用各种手段打压下级,却从不做任何自我批评。

凡此种种,都绝非一位合格的共产党人所为,更不用说此二人还是身居要职的红军总指挥。

陈列了种种罪状之后,王稼祥提出结论:

“横跨乌江占遵义,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远见卓识。中国未来的革命战争,必须由毛泽东这样具备实际经验的革命家领导,才能最终取得胜利。因此我建议,应当立即对中央军委进行改组,罢撤李德和博古的指挥权,改由毛泽东领导。”

王稼祥当天正发着高烧,可这番话一说完,顿时像是吐出了胸中块垒,一身轻松。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他人也没有必要再藏着掖着,纷纷跟票站队毛主席。

朱德彭德怀刘少奇李富春等人先后上台发言,发表对“左”倾主义的种种不满,表态拥护毛主席的领导。

这时,毛主席一反常态地站了起来,也上台说了几句:

“路是用脚走的,人是要吃饭的。这些都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红军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打运动战,为什么百战百胜?就是因为我们始终贯彻这条传统策略——实事求是"

"可是现在,二位统帅是从国外来的,你们对我们的斗争经验并不熟悉,对我们当下的斗争形势也不够了解"

"为什么前四次反‘围剿’我们能以少克众,第五次就败得这么惨?果真全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吗?我看恰恰是忽视红军作战优良传统、脱离实际情况酿成的恶果"

"国民党的实力固然在我们之上,但我们自身的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毛主席的总结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驳得李德和博古哑口无言,老半天才憋出来一句:“我要考虑考虑。”

出于打了败仗的懊恼,以及对阵亡将士的缅怀,在场的军区指挥员们各个言辞激烈,越说越停不下来,纷纷强烈要求结束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

但是,李、博二人毕竟在军事高层待了这么久,也笼络了不少心腹之人,他们为表忠心,无视事实,反而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倒打一耙,质疑毛泽东的方略也未必万全。

双方激烈交锋,寸步不让,场面一度失去控制。

不知何时,会场上不见了李德的身影,四处遍寻一遭,却发现他正一个人躲在大门口抽着闷烟。因为不会汉语,他只能通过翻译伍修全了解大家的意思,从一开始的兴高采烈,现在已变得垂头丧气一言不发,就像一个败军之将,无奈地接受自己即将失势的现实,耻辱地听取所有人对他的批判。

伟大转折: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遵义会议持续了整整两天,最终投票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二人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一位伟人正式进入中国历史的舞台,开始为近代中国谱写一段全新的华丽篇章。

邓小平同志是这场党内变革的见证者之一,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长征路上,我几乎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及张闻天同志形影不离。每一天他们都要在指挥部里等到深夜才睡。等什么?等前线各个部队发过来的电报。全部收集齐了,他们再根据这些电报的内容进行讨论,制定红军的下一步行动。

多数时候都是毛泽东同志拿主意,因为他确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卓越的军事才华,所以基本上他的主意大家没有不同意的。

即便如此,他却始终没有认自己为名义上的军委主席,做大小决策必与大家共同商议。

在党和红军最危急的关头,遵义会议力挽狂澜,使濒临灭亡的中国革命起死回生,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全新活力,充分展示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气概、智慧和决心。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彻底终结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长期统治,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为长征的胜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后来,每当毛主席说起这段故事,他总会不禁感慨:

“王稼祥是第一个支持我的人,遵义会议上是他最早站出来说真话。要是没有他这关键的一票,中国后来会怎么发展谁都不知道。”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国家领导人特地前往贵州遵义会议旧址考察调研,在遵义会议当年的大合照前,驻足凝视,深思良久。

强调出:遵义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伟大传统,影响深远、意义非凡,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认真领悟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黄宝华.遵义会议会址:不朽的精神 永远的丰碑.贵阳日报.2022-08-25.

2、郑礼志.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遵义日报.2022-08-21.

3、杨娟.钟金贵.遵义会议精神研究——坚持真理(上).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06-2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遵义会议   博古   中国   遵义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   红军   命运   同志   关键   领导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