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看重的人才,诸葛亮要一个个除掉,不看好的反而重用?

看完《三国志》,感到在用人方面,诸葛亮老是与刘备对着干。刘备看好的人,诸葛亮看不上,而刘备不看好的人,诸葛亮反而重用。

为何为这样呢?

小子无才,试着探讨一下其中原因,不喜就喷。

死不瞑目的刘封

刘封武艺高强,是一名能征善战的骁将,深得刘备喜爱。

刘封随诸葛亮、张飞入川,从荆州打到成都,一路上每战皆克,立下大功。

汉中之战,刘封经常作为先锋打头阵,打得曹操头皮发麻,却怪刘备不是英雄,说刘备总是使假子出战,如若我儿黄须儿曹彰在此,定会打得你屁滚尿流。

从侧面说明刘封打仗勇猛,连曹操都惧怕。

汉中之战胜利后,刘封因功升为副将军。

刘备先派孟达乘胜收取上庸三郡。想想,又担心孟达不能独挡一面,又派刘封前往,主持收复上庸三郡的战事。

可见刘备对刘封非常倚重。

因为孟达归顺曹丕,上庸太守申耽申仪造反,刘封逃回成都。

刘备只是责怪刘封侮辱孟达,逼孟达反叛,使上庸失守。责备他不出兵救援关羽。

刘备就像父亲呵爱犯了错的儿子一样,对刘封责备,是希望刘封以后不再犯错,根本没有杀刘封之心。

然而诸葛亮此时却建议刘备将刘封杀掉,以除后患。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诸葛亮劝刘备杀刘封的理由是担心刘封刚猛,刘备百年之后,刘禅承位,没有人能驾驭了他,有可能会造成蜀国动乱。

其实诸葛亮这个理由纯属猜测,根本站不住脚。

因为刘封是一个纯武将,在政治上根本没有野心。

当时刘禅已立为太子,刘封虽是刘备义子,他只是一心在外征战,刘备指哪打哪,从来没有过问朝政之事。

如果刘封有心染指皇位,他就不会去凌辱孟达,而应极力拉拢孟达为翼助。

他也不会去得罪关羽,而应极力巴结关羽,出兵救援,以取得关羽的支持。

他之所以没有出兵救援关羽,是站在一忠臣武将的角度去考虑的。

一是上庸刚收复,人心未稳,离不开,是一个因素。

二是刘封、孟达兵团是刘备派到上庸的,是直接受刘备节制,根本不隶属关羽的荆州兵团。

如果没有刘备的命令,关羽只向刘封打一声招呼,刘封就把兵拉到荆州听从关羽指挥,是不合体制的。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也是王子,一个拥有兵权的王子,没有君主的命令,就擅作主张,出动军队与外臣合兵一处。这算什么?

虽说救兵如救火,事急从权。但刘封没有得到刘备的命令,他决然不会出兵的,哪怕得罪了二大爷关羽。

其实这点刘备是非常清楚的,在没有救援关羽这个事上,刘备只是口头责备刘封,并没有处罚他。因为这事在大的原则上,刘封没有错。

在刘封回成都之前,孟达曾写了一封很长的劝降信给刘封。

孟达说: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而屡立战功,现在刘备反而立刘禅为太子,令人寒心。而你现身为副将军,手握兵权,受刘备宠爱。但亲父子之爱也为随着利益而变化,何况你与刘备不是亲的。久而久之必起疑心。而刘备身边的人定会出言离间,祸不远矣。你一旦回到成都必死无疑,现在曹丕重用人才,过来必受重用。

刘封毅然拒绝了孟达的好意,选择了相信自己的义父刘备,回到成都。可见他对蜀汉的忠心和对刘备的信赖。

刘备在赐死刘封后,看到孟达写给刘封的劝降书,痛哭流涕,追悔莫及。

诸葛亮劝刘备除掉刘封虽然出自公心,但实际上是对自己驾驭将帅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使人才本来就少的蜀汉又损失一员大将。

才华超绝遭妒而被冤死的彭羕

一天,刘备接到法正和庞统联名的一封举荐信。

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法正和庞统这两个大拿联名举荐?

刘备心里甚为好奇,将此人召来。

见此人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谈吐非凡。刘备心中欢喜,先给予试用,安排他到军队宣导军令,指点诸将。

此人做到非常出色,令刘备很满意,对他加以重用。

此人名叫彭羕,才华确实出众,但性格有点傲娇。

刘备拿下益州后,自任益州牧,任命彭羕为治州从事

治州从事平时协助刘备选拨官吏,拟写文告,战时参赞军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彭羕在中枢工作,又得刘备器重,未免有点自得,讲话有点嚣张。

这让诸葛亮非常不快。诸葛亮表面上对彭羕很好,热情相待,心里非常讨厌。就经常打刘羕的小报告,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刘备比较相信和敬重诸葛亮,就把彭羕调离中枢,让他去偏僻的江阳任太守。

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由于诸葛亮打小报告,刘备疏远了彭羕。

彭羕没有犯错误,却突然由中枢大员被贬到一个小地方当太守,心中当然不满。

就找到同样不受重用的马超喝酒发发闷气。

马超说,你才能出众,又受主公器重,足与法正,诸葛亮并驾齐驱。如今却被安排到小地方当郡守,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

彭羕被马超这一说,心中更为不爽,说刘备是老糊涂了,有你在外面,我在里面运筹,天下就不难平定。

马超听了这话后,大惊,默不作声。

待彭羕走后,马超把他和彭羕的对话一五一十报告了刘备和诸葛亮。

彭羕以谋逆罪被下狱。

彭羕知道,自己现在这一切都是因诸葛亮而起,解玲还需系玲人。他在狱中给诸葛亮上了一封辩护书。

承认自己骂刘备老了,是对主公的不敬。至于内外之言,意思是让马超在北方立功,自己在内同心戳力辅佐刘备,共讨曹操。

不管彭羕如何辨护,诸葛亮没有放过彭羕。最后彭羕以谋逆罪被诛,年仅三十七岁。

彭羕之死以他本人性格有关系,刚受刘备器重,还没有立下大功,就得意忘形。但与诸葛亮妒贤忌才脱不了干系。

要说彭羕谋反,绝无可能的事。他的意思很明显,如果刘备重用马超,重用自己,以马超勇武,在外征战,自己在内辅佐刘备,打败曹操,平定天下不是难事。因为马超曾打得曹操割须弃袍。

只不过是彭羕太高估自己的才能,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

如果真如彭羕所说,那以后在蜀国还有诸葛亮的地位吗。

前面有了一个法正,协助刘备拿下益州,深受刘备器重,对其言听计从。后脚又来了一个彭羕,深受刘备器重,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一旦彭羕有机会立下大功,彭羕和法正的关系又非常铁。届时诸葛亮是否还会象原来那样受到刘备重用?那是两可之间的事,那诸葛亮想做管仲乐毅的志向就难以实现了。

对于这个可怕的职场竞争对手,趁其尚未得势之时,扳倒他,是诸葛亮当时的最佳选择。

身负刘备托孤重任的李严,在与诸葛亮权力角逐中败北,饮恨离场

刘备临终前,将身后事托付给李严,诸葛亮两人。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摄内外军事,诸葛亮为丞相,管政事民事。

李严在任犍为太守时,郡内发生叛乱,还未等刘备出兵,李严指挥郡兵就平定了叛乱,可见李严军事才能是杠杠的。

刘备这样安排,很明显是让两个人权力相互牵制,避免出现专权而架空皇权。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而李严本是益州降将,他和很多益州本土人想法是一致的,只希望保得益州一方平安,对北伐并不热心。

而诸葛亮一心要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继刘备未竞之业,坚决主张北伐。

要北伐,诸葛亮得要掌握兵权,唯有将李严手中兵权徐徐削去。在这场争夺兵权的角逐中,诸葛亮完胜。李严被貶为庶人。

从此,蜀中政事军事咸决于亮。诸葛亮走上权相之路,刘禅成为傀垒皇帝。刘备的良苦用心付诸东流。

魏延,军中二把手,诸葛亮临终开会安排军务却没有叫他参加,太过诡异

魏延脑后从来就没有反骨。他很早就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在入川战役,汉中战役,他奋勇争先,屡立战攻,被升为牙门将。

刘备攻占汉中后,越级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一军尽惊。

魏延豪气干云,发表就职演讲: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称善,众将也为他的豪言壮语所鼓舞。

魏延守汉中十年,未让魏国一兵一卒进入蜀境。后来他的继任者王平沿用他的防守策略,差点干掉魏国十万大军。

他独自领一军,西入羌中,大败雍州刺史郭淮,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候。

可见,魏延是一个能独挡一面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

而我们不得不佩服刘备能识人用人的胸襟气魄。

其实魏延和很多有大本事的人一样,有着性格上的缺陷,比较高傲,不怎么答理人,甚至还盛气凌人。

但他有高傲的资本。打仗有勇有谋,能打胜仗,士兵服他,这就是他傲人的资本。

按理说,他是和刘封一样的人,忠心耿耿,没有什么权力野心,一心只想在战场上立功。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必要去防他。

然而诡异的是,诸葛亮临终时召开了一次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当时魏延论军职爵位仅次于诸葛亮,是蜀汉军中妥妥的二把手。诸葛亮竟然没有让魏延参与。

而会议中,诸葛亮的安排让人匪夷所思。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如果陈寿记载是真实的话,诸葛亮临终前召开这个密秘会议明显是针对魏延的。诸葛亮明知长史杨仪与魏延不和,而将兵权付与杨仪,让杨仪去命令魏延断后,这不是激化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吗?

特别还交代杨仪,魏延如果不听从命令,就不用理他了,你自带上大军回成都。

这哪跟哪,魏延可是手握兵权的蜀汉征西大将军,南郑侯,位在杨仪之上,说抛弃就抛弃了,你让魏延怎么想?

这不是明显要造成蜀军内讧吗?

我努力想找到诸葛亮这样安排理由,但怎么找都找不合适的理由。

唯一的可能,就是诸葛亮多年北伐无功,为保持蜀国元气,他死后不愿后继者再北伐了。

而魏延是力主北伐的,希望在北伐中建功。诸葛亮担心自己死后,兵权落入魏延之手,魏延继续挥兵北伐,将蜀军搞没了,蜀国就会亡国。

所以他绝对不能让兵权落入魏延手中,才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安排。

诸葛亮即便有这样的想法,大可不必偷偷摸摸的安排,可光明正大地召集魏延和众将,当众宣布由司马费祎代理军务,全师撤回成都,魏延领军断后,以挡魏军追击。

魏延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哪有不听命之理。这样或可避免蜀军内讧。

且长史和司马都是丞相佐官,长史辅政,负责军中人事升迁,粮草筹措。司马主军,负责军事辅佐。且费祎平时和魏延并无过节,丞相不在,由司马费祎代行其职,节制军队,魏延也无话可说。

而安排长史杨仪代理军务,诸葛亮有偏爱之嫌,因为杨仪是诸葛亮一手培养提拔起来的。

杨仪在处理具体事务有能力,但心胸狭隘,会装会演,是个十足的小人,但诸葛亮却重用之,其识人之能与刘备相差甚远

魏延不服杨仪节制,魏延部属与杨仪大军发生火拼,魏延军被王平骂散。魏延带其子数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领军追上,将魏延父子杀了,夷灭三族。

杨仪还不解气,用脚踩踏魏延首,怒骂:

庸奴,复能作恶不?

杨仪自侍带领大军回到成都,又诛杀了魏延,自以为功勋巨大,应该代替诸葛亮秉政。

然而后主刘禅一点都不傻,在识人方面有乃父之风。

刘禅只任命杨仪为中军师,并无实权。反而重用费祎、蒋琬。后来还任命费祎为大将军,费祎率军与汉中都督王平重创入寇的魏军。

杨仪得不到重用,满腹牢骚,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对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杨仪后悔诸葛亮死的时侯,自己没有带领大军投靠魏国呢。细思极恐。诸葛亮聪明睿智,怎么就看上这么一个小人呢?

其实杨仪这个人是刘备弃之不用,诸葛亮又捡回来用的。

杨仪是襄阳人,曾任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傅群是曹魏任命的荆州刺史,杨仪不知何故背叛傅群,跑回襄阳,投靠襄阳太守关羽。

关羽让他当了功曹,派他去成都公干。刘备和他谈起军国大事,他说得头头是道。刘备一时高兴就任命他为左将军府兵曹掾。刘备为汉中王,又任命他为尚书(行政秘书)。

谁知杨仪和他的顶头上司尚书令刘巴吵得不可开交。

刘备认为杨仪这个人不怎么靠谱,动不动就与顶头上司吵架,太过偏激狭隘,就把他贬为遥署弘农太守。

弘农在河南,根本不在刘备的地盘。刘备就是给杨仪一个太守的待遇,而无实职。意思就是不再用他了。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府治事,就任命杨仪为丞相府参军,署理府事。后又升杨仪为丞相府长史,加绥军将军。杨仪对筹措粮草很在行,诸葛亮对杨仪非常依重信任。杨仪成了诸葛亮的不可或缺的心腹干将。所以诸葛亮在临终前才会把北伐大军兵权交与杨仪。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察之。”而诸葛亮并不信邪,不但用,而且重用,甚至还想把马谡当作接班人培养。诸葛亮实有难言之隐

马谡是襄阳人,自幼熟读兵书。其兄马良是蜀汉著名的外交家,先是辅佐关羽,入川后一直在刘备身边工作。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派马良深入五溪蛮夷,协调借兵,马良出色地完成任务,很得刘备器重。

而刘备重视人才,自然会向马良打听马谡的情况。知道马谡也是个人才

便让马谡出任绵竹县令,而后又调成都县令。

而在成都任职其间,马谡好谈军事。但成都的政绩并没有起色。

刘备是个非常务实的人,对没有功勋业绩的人却每天高谈阔论,断定其人必是心高手低。所以只让马谡升任越嶲太守,而越嶲是在偏远的南中,史书上没有关于马谡在武就职情况。大抵和杨仪的情况差不多,也是遥领,实际并未到职。

如果马谡真有大才的话,刘备必然会把他调到身边工作,加入培养。

所以刘备才会提醒诸葛亮,马谡可以用,但不能大用。

但诸葛亮有其难为之处。

刘备在世之日,诸葛亮基本上是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很少接触军事。

诸葛亮执政后,开府治事,军政民政一手抓,可以说是代行君权。

后主刘禅曰:祭则寡人,政由葛氏。

要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诸葛亮急需组织一套自己的军事班底,这样指挥军队才能如指臂使。

而刘备集团起步于荆襄,是外来户统治益州,这就决定了蜀汉集团的权力架构在高层上大都是荆襄人士,而且必须要占据了绝对的领导权,才能稳定。

诸葛亮是非常明白其中利害关系的。

再者诸葛亮在襄阳呆了十几年,其同学好友都在荆襄一带,平时交往的都荆襄人士,自然形成了荆襄地域朋友圈。

而诸葛亮骨子里就是个读书人,而且文化层次很高,从流传下来的《出师表》可知道其文学素养极高。诸葛亮对文化高的读书人本能就有一种亲切感,非常谈得来。他圈子内的大都是文人雅士,如崔州平,孟公威等辈。

而马谡是襄阳人,还是大族世家,好读书,文化层次高,关键还懂军事。马谡的条件都让诸葛亮极为满意

诸葛亮和他谈军计时,通宵达旦,不知东方之既白。

诸葛亮南征时,马谡提出了攻心之计,收到奇效。

坚定了诸葛亮重用马谡之心。所以第一次北伐,就把先锋大印交给马谡。

马谡一旦立下军功,就可以进入军队高层,成为诸葛亮的左臂右膀。

重用杨仪也是一个道理,前面说了杨仪也是襄阳人,任过荆州主簿。杨修,司马懿都当过主簿,没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能力是当不了主簿的。

而杨仪曾当过刘备的兵曹掾,相当于分管军事的秘书。杨仪军事也懂,最关键的杨仪善于筹措粮草,而打仗打的是粮草呀。

而且杨仪和马谡确实有才,当个郡守完成可胜任,只是难担当大任罢了。

而诸葛亮处于当时的形势和所接触的人物圈子,这两个人算是姣姣者了,诸葛亮沒有更多地选择余地,只得重用杨仪,马谡。

不过对杨仪经常和魏延闹矛盾,心胸过于狭隘这点,诸葛亮还是有所察觉的。所以他在给刘禅的奏书里关于丞相继承人选问题上,他意属蒋琬。

但诸葛亮没有刘备那么果断,还是重用了杨仪,导致了蜀军内讧。

而重用马谡导致了街亭之败后,诸葛亮算明白过来了,大事不可以委托他人,必事事亲历亲为。但却导致了另外一个结果,蜀汉出现人才断层。

而彭羕之所以遭到诸葛亮排挤,就是因为彭羕是四川广汉人,而非荆襄人士。诸葛亮是不可能让他进入蜀汉的核心领导层的。

而为何对刘封下手,不敢重用魏延,在于诸葛亮当初没有军功,在军队威望不高,对一些骄兵悍将震慑力不强,要想驾驭他们难度很大。

而且他们是刘备一手提拨起来,心中只有刘备,且久历战阵,战功赫赫,心里未必买诸葛亮的帐。

如魏延动则向诸葛亮提出分兵一万给他,常叹己之才不能尽用。实际在心中对诸葛亮不服和不满。

诸葛亮自然察觉,对于这些人,能除去就想办法除去,除去不了,也不敢大用。

而被刘备弃之不用或者冷藏的人才,诸葛亮大用特用。

如赵云是被刘备冷藏的人才,被诸葛亮大胆启用,让他独领一军,独挡一面。

刘备与诸葛亮不同的经历是造成两人在识认用人上眼光角度差距不同的根本原因

刘备久历四方,转战大半个中国,经历过战场血与火,混过黑帮,当个基层公务员,既与阴险无耻的小人斗过,又与曹操、吕布、袁绍、袁术等大腕级人物切磋过,什么样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

其眼界之宽阔和识人之能用人之智非诸葛亮可比。

刘备在用人方面非常现实。

他不会因为法正庞统把彭羕之才吹上了天,就马上重用。而是先试用,看到他确实有两把刷子,才把他提到治中从事的高位。

刘封魏延在入川,汉中之战作战英勇,屡建功勋,才会让他们独挡一面。

黄忠一刀劈了夏侯渊,才被提为后将军。

李严在任犍为太守时,以五千郡兵就平定了数万叛军,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才会任他为中护军,给予托孤之重。

诸葛亮在历次战争中,筹措粮草兵员,显出杰出的组织才能,在内政治理上表现卓异,他才委以他丞相重任。

诸葛亮虽然在识人用人上有所缺陷,比不上刘备。但他高洁的品德,忠贞之志,躹躬尽萃,死后而已的精神为历代文人和统治者推崇,成为世人的楷模,流芳千古。他的声名盖过了刘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益州   蜀汉   太守   襄阳   汉中   荆州   兵权   丞相   成都   人才   军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