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无法统一三国?毛主席一针见血指明:他犯了3个错误

公元234年,亲统大军北伐中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年五十四岁。

遥想三十几年前,诸葛亮与刘备隆中相会,相谈甚欢。从此,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业,诸葛亮投入了自己的后半生。

诸葛亮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他的后人和后辈没也没能做到。大江南北最终由司马家族收归一统。

历史不容假设,但免不了会有人进行复盘。有一个话题已经被人讨论许久:如果诸葛亮多活个十几年,是否能实现夙愿呢?

关于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注定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不过,同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毛泽东,从军事实践经验出发,表达了他自己对诸葛亮的评价。

毛泽东对诸葛亮在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功绩持肯定态度,认为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作为军事统帅,诸葛亮还是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用人上存在问题,导致了两次关键性失败

1948年5月,已经迁往西柏坡工作的毛泽东,曾经对卫士组长李银桥说过,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

这句话含义很明显,在关键的岗位上,诸葛亮错用了关羽;在关键的地点上,诸葛亮错用了马谡。这两次失误,显示出诸葛亮在军事战斗中选择将帅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短板。

选择关羽作为荆州主帅,镇守东部战区,确实是刘备阵营的一个重大失误。关羽的为人和才干,远没有后世演绎得那么好,说他是个小心眼的人一点儿都不为过。

荆州地处魏蜀吴三股力量的交界处,外部环境异常复杂,内部各种势力又不甚平稳,需要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协调性人才,才能很好的镇守住这个军事要地。从表现上看,关羽显然不是合适的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关羽作为荆州主帅的时候,刘备还在世,决定权应该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对这项任命能够施加多大的影响力,史料未载,不好妄加评论

或者,诸葛亮对关羽镇守荆州这个失误只能负次要责任。这一点,熟读历史的毛泽东不会不知道。考虑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毛泽东可能只是用简单的话语和李银桥交流,也可能还有更多的阐释没有记录在案。

但是,在马谡的使用上,诸葛亮犯下的错误是怎样也无法推脱的

刘备临死前,已经指出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竟然还“犹谓不然”。在看人识人上,诸葛亮真的比不过刘备。

结果是,大好局面下,深受器重的马谡竟然“违亮节度”,不听诸葛亮的话,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对马谡啊,是才干也没看对,为人也没看准,错误犯得让人无语

这方面,毛泽东确实没有批错了诸葛亮。

初战没有亲临战场前线,未能及时处理突发情况

毛泽东喜读史书,以史为鉴来指导军事和政治斗争。在读书的过程中,毛泽东经常在书上留下自己的评价。

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一》的书页上,毛泽东就写上了“初战亮宜自临阵”的评语。

《资治通鉴》中被评注的这一段,同样出自街亭之战。但是这次毛泽东的点评上升到统帅部在战争中应该如何指挥的层面

毛泽东认为,在蜀汉刘备去世,曹魏曹睿继位的当口,各自的情况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应该亲临一线,收集军情,掌握事态发展,必要时甚至应该亲自指挥作战

第一次北伐中原,是诸葛亮主政后的首次北向出击。这次战斗也是诸葛亮时代历次蜀魏战争中比较有看头的一次。

蜀汉军队兵分多路,一路由马谡率领驻守街亭,一路由赵云率领佯攻箕谷,一路由魏延率领安定新得之地。诸葛亮则统帅中军作为机动部队,视情况而动。

从各路统帅的情况看,将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赵云,魏延作为旁师;将参谋经验丰富,带兵经验不足的马谡放在战役中最为重要的地点,确实是有些问题的

街亭失守时诸葛亮在哪里多有争论,想来以诸葛亮的眼光,街亭的重要性他不会不知道。所以推测诸葛亮可能距离街亭不会太远。

一来诸葛亮对马谡太过信任,二来马谡又败得太快,救之不及,局势急剧恶化造成了满盘皆输的情况,实在是太出乎诸葛亮的意料了。

种种马后炮式的复盘表明,在第一次北伐的战斗中,蜀汉的统帅诸葛亮没有重点关注战略要点街亭,最终导致了战役的失败

如果诸葛亮亲赴街亭的话,不说一定能够守得住,但是第一次北伐不会败得这么惨。试想,诸葛亮作为统帅,手下必定有一众作战参谋,众人商讨之下,一定不会作出不顾水源,居山固守的决定。

况且,诸葛亮名声在外,曹魏将领不会没有顾忌。第一次北伐战争很有可能打成诸葛亮居前线与曹魏对峙,赵云,魏延后方消化新得之地的局面。其时,陇西各郡尚心怀汉室,时间拖得越久,对蜀汉越有利。

统帅不需要每战都亲临战场,但是关键时刻,需要前突发挥自己的力量。在红军早期的军事斗争中,毛泽东多次亲自指挥作战,必然感受颇深。

毛泽东在这个方面对诸葛亮作出的评价,同样出自实践中得出的真知,而且还有大量的事实佐证。所以,诸葛亮得此评价同样不冤。

战略上的失误导致蜀汉最终的失败

诸葛亮刚一露面,就向刘备献上《隆中对》的宏大战略构想。《隆中对》的中心思想是占领荆州,益州两个战略要地,进而实现复兴汉室的最终目的。

自古以来,很多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都将《隆中对》作为诸葛亮战略智慧的集大成者加以赞扬。有趣的是,在军事战略上称得上伟大的毛泽东,则认为《隆中对》是诸葛亮一生的重大失误。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曾经有一句话评说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大意是说,当诸葛亮放弃荆州后,就已经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了

毛泽东看到苏洵这句话后,也做出了一个精彩的评说。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段话的大意是:诸葛亮最开始的战略构想就是有缺陷的。荆州和益州相距千里,同时控制两地必然造成兵力分散。而兵力分散,则很有可能导致战略失败。

我们知道,无论是工农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或者是志愿军,在作战时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可见,优势兵力的使用,是获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

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三国时期。尽管那一时期的官渡、赤壁和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是在这些战役中,都可以找到胜利方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局面,拿下关键战斗,进而获得战役胜利的情况。

因此,我们在理解“集中优势兵力”,一定要结合战役中的局部战场情况来分析,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

鄙人认为,在局部战争中,诸葛亮是能够很好地使用“集中优势兵力”原则的,也获得了不少的胜利。但是在整体的最终战略上,他还是犯下了分兵的严重错误

从魏蜀吴三方的国力状况来看,蜀汉是处于劣势的,根据地小,兵力不足一直困扰着刘备集团。

尽管赤壁之战获得了胜利,但是受益最大的其实是东吴,而不是刘备。刘备只是在形势上获得了一个空前良好的发展机会

如果,刘备集团能够花点时间,在自己控制的新地盘上发动群众,深耕细作,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够获得较好的军事力量积累

可是,又一个大好机会送了上来,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入蜀。眼见剧本按照《隆中对》的规划运行,刘备,诸葛亮的心立时躁动了。

当时,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还不充实,新得的领土也并不稳定。但是刘备集团还是把不多的兵力一分为二,进兵西蜀。不久,留守荆州的兵力又一分为二,由此造成了荆州的空虚,导致了最后的失守。

诸葛亮难道没有意识到两次分兵造成后防不稳吗?不会的。但是,可能是连续的胜利造成了他暂时性“失明”,也可能是对吴蜀关系过于自信。总之,他还是误判了并不稳固的形势。

归根结底,还是他太想通过占领益州来实现《隆中对》的构想了。而刘备集团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支撑这个构想。这已经属于战略层面的误判,是不可原谅的一种误判。

结语

毛泽东的眼光是独到的,他的评点也是从实践出发,而且可以得到三国其时,以及后世多个事例的印证。

三国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蜀汉成为最先灭亡的国家,诸葛亮的几次不同层面的失误确实可以看做未能延续汉室的重要原因。

然而,诸葛亮的忠义之心,和治国理政的能力是不可否认的。他的整体表现,也配得上千古名臣的光荣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益州   蜀汉   法统   荆州   街亭   汉室   统帅   兵力   战役   错误   战略   情况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