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什么战场上80%都是新兵,这是什么原因呢?

1979年2月17日到3月16日之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在28天内,给越南以沉重打击后,迅速回撤。出乎大部分人意料的是,这样一场速战速决的反击战,竟然是由近80%的新兵完成的,而且大多数是在1978年底到1979年1月入伍的新兵。

在敬佩的同时,很多人也产生了疑惑,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的总兵力超过200个师,为何不调用有经验的老兵上战场,却是派连三个月基础训练都没有完成的新兵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务?其中有什么迫不得已的理由?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上世纪70年代底,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前夜,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薄弱的经济基础亟需发展经济进行改善。

国际关系方面,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 1978年底,两国发布《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边境不断发生擦枪走火事件,苏联开始在中苏边境大量驻兵,并派兵进驻蒙古,号称陈兵百万,枕戈待旦以对中国,两国关系极端紧张。

世界局势也发生着急剧变化,美苏关系日益紧张,苏联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大趋势处于苏攻美守的局面,东南亚地区局势也出现动荡,苏联势力正在往东南亚渗透。

越南黎笋政权上台后,彻底背离胡志明路线,开始依靠苏联,组织所谓的“印支联邦”,加紧控制老挝、柬埔寨等周边国家,进行霸权主义扩张,并与苏联签订了所谓的友好互助协议,公开站到中国对立面,对中国边境不断实施骚扰侵袭,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发起反击,用一场战争换来中越边境的安宁。

一面要应对越南在西南地区边境发起的挑衅,一面要防备东北边境苏联的虎视眈眈,还要布防中国近6万公里长的国境线,加上还有大部分军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此撒胡椒面下来,既要应对西南边境战事,又要预防苏联侵扰,原有的兵力明显捉襟见肘。

虽然当时中国已经获取准确情报,据情报透露,苏联在远东地区号称部署了50多个师,但其实一半以上的师编制不健全,其中很多师都是只写在纸上的空壳子。另外,苏联当时主要的重心放在欧洲,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欧洲地区,即使苏联有心帮越南,从欧洲调防部队到中苏边境,在时间上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代价还是自己的欧洲防线陷入无兵把守的空城状态。

中国高层经过周密部署,要求部队必须在一个月内给越南狠狠打击后,迅速回撤国内,利用时间差,不给苏联围攻中国的机会。

即便如此,中国仍然要对苏联保持足够的警惕,当然要在苏联边境部署重兵,防备苏联突然发难,随时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突发状况。

况且,中国的200个师,从当时中国军队的实际建制情况来看,还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状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对印度战争及苏联珍宝岛战争,此后经历了十几年的和平年代,军队的作用在悄然发生变化,由早年的扛枪打仗保家卫国,除过部分部队仍然保持正常的军事活动,大部分成为扛着枪的国家经济建设者。

顺应时代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也进行了相应的改编改制。

1976年初,中央军委将军队以师为整编建制,将部队分为两种编制:甲种师和乙种师。

虽然两种师只是一字之差,但从形式到内容却存在着天产地别的差异。

甲种师是我们常说的主力部队,始终保持满编状态。就是说,一个整编师的建制满编是11000人,甲种师便一直保持在11000人左右的兵力。

满编的甲种师,平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备战,为保家卫国的战争时刻准备着。

乙种师虽然也是成建制师,但却允许有空额,平时不需要满编,一般兵力保持在6000人左右。乙种师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救险救灾,以及各种生产活动,很少进行专业军事训练活动,只是平常的跑操、军姿、仪容等常规训练,遇到紧急情况的战时,乙种师可以补充兵力,迅速成为满编的成建制甲种师,以达到战争的需求。所以,乙种师可以说是甲种师的替补,平常被称为二线部队,是甲种师的有益补充。

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的军力现状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吹响集结号时,预计要参加作战的部队有9个军,29个陆军师中包括27个野战师和两个军区独立师,其中有甲种师8个,21个乙种师。

当时部队的现实情况是,一般一个军下面会三个师,这三个师的具体情况各军各不相同。

有的是包含一个甲种师,两个乙种师,有的是三个全部都是乙种师,还有的军,下面竟然才有两个乙种师,连三个师的建制也未达到。

要达到战时编制,每个军都补充到满编的3个甲种师,很多乙种师要从6000人补充到11000人,保守估计下来,没个十几万兵力根本做不到。

另外,补充兵力并不仅仅是补充人员,与人员相配套的各种装备设施也必须跟上。

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切,从现有部队大量调兵一是不现实,部队大规模调动,会及早暴露我军的动态,不符合军事活动中的隐秘原则,另一方面,中国所有的边境线都要守,尤其是中苏交界的东北地区,更是重中之重,因为,不得不防苏联趁机从背后插一刀的可能。

老部队不能大规模调动,现有的乙种师又要补充满员到甲种师的水平,以满足战时需求,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从全国招兵买马,扩充新兵兵源。

战争的不确定性

所有的战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爆发时间的不确定性,没有哪场战争会将开战的时间精确到哪年哪月,即使那些图谋已久的战争,不过,精确到某时某刻倒是有准备之仗的常态。

战争这件事,没有谁能100%预料到未来走向,也不可能有人敢保证将战争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只有做到事前做好一切准备,才能尽可能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因此,中国要考虑的因素太多。

中越自卫反击战就是这样一场因为越南不断骚扰,中国被迫还击的战争,爆发的时间根本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在短短的时间里,在突然爆发的战争中补充兵源,导致了大量新兵被送上战场。

国家领导人与军队高层也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尽可能多的从不参战部队中抽调有经验的老兵与指挥员,补充到作战部队中。在部队中实行老带新,有经验的老兵被补充到基层班、排、连去担任领导,对新入伍的士兵进行强化突击训练,以让新兵们尽快熟悉军队运行规律,掌握军队各项纪律和作战方法。

更多的老兵被充实到炮兵、装甲兵更需要技术的部队中,这导致一些部队新兵比例极高,达到了80%左右。

时间紧不但导致应有的训练没有按规定完成,有的新兵甚至连部队番号都还没弄清,便直接走上战场。

新建制的部队,大量存在上下级,士兵之间是刚刚走到一个集体中,加上当时解放军还没有实行军衔制,服装是干部士兵一个样,无法从外表分辨谁是指挥员,谁是士兵,彼此间不熟悉,无法准确识别部队的指挥官,给部队管理带来困难。

而且,大部分新兵被补充到部队最基层的连队,成为前沿阵地上直接与敌人厮杀的主力军,他们的对手,是与法国打了9年,与美国打了20年,直到1975年才从战争阴霾中走出来的士兵,长期处在战争环境下,越南士兵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尤其擅长丛林作战,可以说,越南在这场战争中占尽了天时地利,仓促走上战场的中国新兵,到底是如何最终战胜这样的敌人的。

在战争洗礼中很快成长起来的中国军人

战前动员是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军队首先加强思想教育,让官兵认识到这一仗的必要性。

同时,积极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教训,复盘战争,让战士们在战争的洗礼中尽快成长。

很快,随着战事持续,新兵逐渐在战斗中成长起来,摸清了敌人的战术套路,对环境也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逐渐成为战斗中的有生力量,涌现出不少战斗英雄。

1979年2月17日,对越反击自卫战全面打响,41军从广西方向出击,唐立忠所在部队奉命攻打一个叫八牯岭的地方,没想到,在一个垭口,被越军设立的三个碉堡拦住去路。对方借助易守难攻的地势,不但给我进攻部队造成很大伤亡,还阻止了部队前进脚步。

关键时刻,唐立忠请命前去拔掉敌人的火力点。连长有点犹豫,毕竟,唐立忠是个刚刚入伍52天的新兵,唐立忠不等连长答应,便左腾右挪向敌人火力点奔去,最终,在战友们的掩护下,炸掉了敌人的碉堡,为部队清除了前进路上的障碍。

唐立忠因此被授予爆破英雄称号,并荣立一等功,后来在军中官至大校,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指挥官。

还有龙邦方向步兵团第368团2连7班新战士黎雁文,当副班长在战斗中牺牲后,他拿起副班长的冲锋枪,连过三道堑壕,最终冲上高地,消灭了敌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共牺牲了6954人,其中刚开始两天里牺牲人数便多达4000人,如今在云南广西烈士陵园,我们会看到他们墓碑上刻着的入伍时间,大多为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新兵   苏联   越南   反击战   兵力   边境   中国   解放军   军队   部队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