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伟人给邓公一个任务,邓公用尽一生,逝世前仍未完成

1976年,毛主席郑重地交给了邓公一个秘密任务,主席特别表示,这个任务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的命运,只有邓公才能完成。

而邓公为了这个任务,呕心沥血筹备多年,但直到逝世前都未能完成,最终遗憾终生。

但所幸我们还是弥补了邓公的遗憾,而所弥补的,就是收复香港!

香港问题,是英国在百年前为我国留下的遗毒。自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后,腐败的清政府与英方签订了条约,我国从此就失去了对香港的主权。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香港成为伟人的心头大事,可无奈于当时国内发展刚刚起步,各行各业亟待发展,这个问题被暂时搁置了下来。

1974年,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刚刚放下手中的权力,便迫不及待地来华访问,然而看似充满善意的外交行动,实际却包藏着英政府的祸心。

希思前来的首要任务,是探探我国高层的口风,寻求继续占有香港,维持英国的不法利益的可能性。

他在会谈中屡次提起香港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伟人等一众高层,英国并不会将香港归还。

会谈中,伟人一眼就看出了希思是在黄鼠狼拜年,没安好心,但本着“礼仪之邦”的名号,他并没有当场戳穿,而是转头问了邓公一句话。

还有多久?这是伟人向邓公发出的疑问,让希思疑惑不解,而邓公却露出了心领神会的表情,用坚定的语气回答:快了。

伟人听到后,微笑着对邓公说出了一句满含深意的话:这件事,需要你们年轻人去完成了。

希思听完两人的对话,顷刻间冒出了一身冷汗,他终于揣摩出了对话之中蕴含的深意,如坐针毡。

那件事,就是指香港回归我国!

伟人本着友好往来的宗旨,并没有直接撕破脸面摊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关乎国家统一的大事上,会做出任何让步,与邓公的对话,既给了希思一个台阶,也是向英政府乃至世界表达我们的决心。

曾经有无数军民向伟人请愿,立刻发动战争收回香港,皆遭到了他的否决,驻港英军数量并不多,武统虽然容易,但会招致极其严重的国际舆论。

更重要的是,发起战争会让许多同胞身陷战火,当年清政府与英方签订的租期是九十九年,如今已经到了尾声,我们只需静候良机,到了时候,英国人就算想赖账,我们也是师出有名。

而邓公,就是他口中肩负起历史使命的“年轻人”。在与希思会谈的时候,伟人已是81岁高龄,他深知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所以早早地将邓公安排在周总理身边学习外交事务,为的就是让其顺利完成统一大业。

1978年,随着伟人溘然长逝,邓公接过了领导国家的重任,他立刻将解决香港问题列为第一要务,开始积极探寻和平收复的可能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报纸狂妄地宣称,中国根本没有胆量收复香港!根本不敢在香港驻兵!而这,也是曾经我们收复香港的三大难点之一。

邓公认为,这三大难点,每一点都像是打入我国眼中的钉刺,如不拔除,香港回归看不到任何希望。

其一,是英国人长期以来的卑劣手段:舆论造势,阻碍我国统一。

随着我国与英方的相继表态,香港的归处成了国际社会讨论的一大热点。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我国的行动。

某次记者发布会中,一位代表由于措辞不严谨,说出了类似我国考虑不在香港驻军的话。

这立刻被英方抓住了机会,动用其在媒体行业深耕多年的优势,将这番话恶意曲解、扭曲,说成我国根本没有胆量收复香港!

以谣传谣,一时间,国际社会议论纷纷,出现了大量嘲笑、讥讽我国的言论,舆论环境一落千丈。

英政府泼了我们一盆脏水,让邓公勃然大怒,可他很快冷静了下来,这点龌龊的小伎俩想难倒共和国的伟人,简直就是笑话。

邓公立刻开了一场记者发布会,在常规的讲话、提问环节结束后,他将媒体工作者们留了下来,请他们帮忙“辟谣”。

邓公通过这些记者带出了一句话:我国无论如何都会收复香港,只是方式和时间暂未确定,而这就要看英政府的诚意了。

这番话传到外界,直接反将一军,瞬间把英国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气的造谣者七窍生烟。

第一个难点,就这样被邓公的智慧解决了。

可第二个难题也接踵而至,那就是邓公曾在讲话中提到的,我国究竟要用什么方式收回香港?

为了保留非法占有的东方明珠,死皮赖脸的英国可谓是不留余力,他们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手段隔山震虎,让我国知难而退。

1982年,英军悍然发动马岛战争,以秋风扫落叶般的军事行动,打败了阿根廷,抢夺了马岛的拥有权。

这让国际社会一片哗然,纷纷讨论英国会不会以同样手段解决香港问题,我国又会如何应对。

对此,邓公深谋远虑,早就给出了我国的主旨:香港是一定要回归祖国的,这个时间可能早一点,也可能晚一点,但结果是不会改变的。

我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岛,如果某些人执迷不悟,自戳双眼想一条路走到黑,那么我们也绝不会让步,向世界证明如今的我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积贫积弱的模样。

这番话极大地震动了英政府与世界,感受到了我国收复失地的强烈决心,他们自然清楚,如今的英国早已不是我们的对手。

我国经过数十年的长足发展,军事实力已然入侵世界前列,英国人如果胆敢像19世纪那样发动侵略,必然会付出血的代价,下场极其惨淡。

英政府只得服软,开始谋求通过外交手段,保留他们在香港利益的可能性。

在英国两次耍阴招被中国化解后,他们又开始恬不知耻地将所谓的“关于香港三个条约”重新提上台面,妄图用生搬硬套的方式,证明他们保有香港的合法性。

这所谓的三个条约是清政府遗留的产物,是收回香港的最后一个难点,也被邓公认为是最棘手的一点。

1982年9月24日,英国首相撒切尔访华,她素来以强硬手段著称,拥有“铁娘子”的美称,但可惜的是,她的对手是邓公。

此次访华行程自然是围绕香港问题的谈判展开,我国在首都宴请英方代表,邓公与撒切尔就香港问题展开了严密的谈判。

在邓公不紧不慢,条理清晰的话语中,撒切尔在谈判中被渐渐逼入了死角,正在这时,被逼急了的她竟然又开始拿三个条约说事!

面对英国首相的胡搅蛮缠,邓公的神情逐渐严肃了起来,可他依旧气定神闲,一字一句郑重地对撒切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如果英国以这种态度进行谈判,那么就没必要再继续下去了,我国将会另寻方式收回香港。

至于那些所谓的条约,我们是断然不会接受的,如今的我国并不是软弱的晚清,在收回香港的使命上,不会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这番话直接将在场的所有人震住了,撒切尔更是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她万万没有想到,我国的反应竟会如此激烈,英国与世界还是小看了我们统一的决心。

谈判结束,撒切尔心神不宁地走出大厅,在下台阶时,竟然不慎跌落,留下世界外交史上一大“名场面”,这个画面经过英国外交专家的解读,认为具有相当大的象征意义。

这意味着西方霸权国家,真正地衰落了,而东亚的中华,真正的走上了崛起之路。

在后续22次谈判中,我国坚定维护立场,一步不退,英政府没有任何办法,双方于1984年发表共同声明,正式敲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我国!

得知消息后的邓公,脸上露出了释怀的笑容,这位年逾八十岁的老人,终于完成了伟人交付与他的任务,回应了祖国与人民对他的期望。

那段时间,邓公最常与旁人说起的一段话,就是在香港回归后,他要亲自去那里的街头走一走,看一看失散多年的同胞手足,领略这个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的风土人情。

可天不遂人愿,1997年2月19日,距离香港回归的日子还有不到5个月的时候,邓公在首都逝世,享年93岁。

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共和国脊梁,最终还是没能亲眼见证香港的回归,让无数人动容落泪。

1997年7月1日,随着英国米字旗缓缓落下,象征着无数革命前辈鲜血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场的所有华人同胞流着热泪紧紧相拥,庆贺着这一天的到来。

按照邓公本人的意愿,他的骨灰撒入了大海,他在生前完成了香港回归的任务,死后也要融入洋流,守望并怀抱着这片他曾为之奋斗过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撒切尔   伟人   英方   英国   香港   条约   难点   外交   我国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