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三次力谏取消渡江南下,毛主席:你不去可换人,结果如何?

刘伯承元帅曾给予粟裕极高评价,称其为“我军最优秀的将领”。粟裕未上过军校,却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排名第一的大将,在军事指挥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有人总结了粟裕用兵的三大特点:

其一气魄极大;其二善出奇招;其三精于计算。

对此我要补充一点,粟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而是敢于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

1946年,顶头上司陈毅结合中央命令和当时的形势,认为粟裕应该率主力出淮南,打到外线去将战火引向敌占区。

但粟裕坚持认为先在内线打几个大仗更为有利,他多次向新四军军部和中央军委提出自己的建议,最终毛主席出面拍板同意粟裕先在内线作战。而粟裕也不负众望,在苏中七战七捷。

即便是毛主席提出的战略部署,粟裕也敢于力陈己见。1948年初,毛主席决定让粟裕率三个纵队南渡长江,粟裕三次提出不同建议。

最后毛主席在阜平县城南庄召见粟裕等人,尖锐地提出“如果你感到确有困难或不愿意率一兵团南下,我们可以考虑另换统帅……”

这一次,粟裕还会坚持己见吗?

粟裕,摄于1941年

粟裕三次力谏中央

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敌人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被粉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挺进大别山区,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一部挺进豫皖苏边区,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鲁豫野战军一部挺进鄂豫陕边区。

解放军已经发动战略反攻,但敌人在兵力和装备上仍然占据优势,中原战场也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了僵局。如何打破中原战场的僵局,成了影响解放战争走向的关键。

对此,粟裕总结出自己的战略构想,总体思路是:

中原三大战略区,忽分忽合,寻找战机歼敌一路,经过两三次大的歼灭战就能使形势发生变化。

1948年1月22日,粟裕将此战略构想报告给中央军委。他在电文中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来表达自己的严肃和谨慎。中央收到这封电文会有何反应?

事实上,中央也在对全局进行研究,并且有了结论。早在1947年12月中央就在陕北米脂县召开会议进行部署,为此毛主席还特意召陈毅到陕北交代作战部署。中央的总体思路是:

由粟裕率领华野3个纵队南渡长江,执行宽大机动的作战任务。

以粟裕为统帅正是陈毅力荐的结果,陈毅还赋诗一首,其中“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一句可以看出他对粟裕的了解和信任。

在收到粟裕来电后,中央进行了商讨,但仍决定执行原方案,即粟裕率兵南渡长江。中央做出这个决定是有现实考虑的:

其一,到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敌占区,既能消耗的是敌人的资源,又扰乱敌人的部署,打破中原战场的僵局。

其二,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遭到敌军重兵围攻,非常艰难。渡江南进能吸引敌军一定兵力,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进而为中原战场歼敌创造机会。

综合来看,两个方案并无不妥。但粟裕更相信自己的方案,在研究渡江南进计划的同时,他写了一份两千多字的电报再次上报中央。只是中央仍决定执行南渡长江方案。

粟裕深知对于上级的命令要坚决服从,但绝不能简单机械地服从。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前线指挥员,他必须要对历史负责。所以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战略构想。

但此时粟裕多了几个担忧,毕竟自己身居前线,看待问题是否有局限性?如果坚持上书是否会影响中央执行正确战略的决心?

为此,粟裕找到从中央开会回来的陈毅商量。两人一连讨论了几天,陈毅一时难以定夺。当时李先念正经濮阳赴中央工作,陈毅决定与粟裕一起拜会他,听听他的意见。

在详细了解粟裕的方案之后,李先念连声称赞,并说:“我完全支持这个建议,相信中央也一定会支持。”陈毅也表明了态度:“我同意把你的建议,再一次以个人名义上报中央。”

4月18日,粟裕再次向中央报告了自己的建议。一连三次提出不同建议使中央感受到了粟裕的坚决,复电指示陈毅、粟裕一同到中央当面汇报。

1939年,粟裕(左二)等人在新四军军部合影


毛主席提出:如不愿去可以换人

4月30日,陈毅、粟裕赶到阜平县城南庄。毛主席知道粟裕要来,罕见地走到院门外欢迎,见面后他紧紧拉着粟裕的手说:“粟裕同志,我们分别已经整整17年了。”说起来粟裕与毛主席还有很深的渊源。

1929年6月,毛主席在红四军七大上失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又患上了严重疟疾,不得不前往永定的深山中隐蔽治疗,他历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当时担任连长的粟裕负责护送保卫毛主席,因而有了许多学习毛主席战术思想的机会。

午饭过后,粟裕向中央“五大书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人汇报了自己的战略构想:

首先,敌人仍有大量军队,要想解放全国,就必须与敌军进行几次大规模的决战。而决战的地点应该尽量选在长江以北地区,因为江南是敌人统治的中心,其人力、财力、技术都远远优于我军。

其次,在中原黄淮地区大规模歼敌的条件正在成熟。我军在中原战场有10个主力纵队和一些地方部队,力量足够。另外中原解放区已有一定基础,还背靠山东和晋冀鲁豫老解放区,能够得到大量人力和物力支援。

最后,中原地区地势平坦,虽然有利于敌军快速支援,但也有利于我军机动作战。敌人由于要防守交通线路,必然要占用大量兵力,这是一个很大包袱。我军可灵活运动,先调动敌人,再寻机歼灭敌人。

如果此时渡江南下则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我军三个纵队和必要的民工、地方干部加起来有10万人左右,插入敌人心脏地带,必然会遭到重兵围堵。届时估计会有6万多人的损失,剩余的兵力已经难以对敌人构成严重威胁。

其次,渡江南下虽然能吸引一部分敌人,但却很难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围攻刘邓大军的主力第五军、十八军是机械化部队,调入江南难以运动。第七军、第四十八军是桂系部队,老蒋好不容易把他们调到前线,绝不会轻易放他们走。

最后,即使渡江南进的目的达成,吸引了敌军四大军力南调,并解放中原。但敌人的兵力却更加集中,更难找到大规模歼敌机会。并且南方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稠密,在此进行大规模决战,打烂了不利于将来建设。

所以综合以上情况:渡江南下作战有可能付出巨大代价,大规模歼敌战应该在长江以北地区进行。

毛主席与周总理

此时的粟裕更像一个在进行论文答辩的学生,中央领导同志轮番向他提出自己的疑虑,而粟裕总是能胸有成竹地一一解答。

说到最后,他提高声音:“如果从中原抽走10万主力,无疑会削弱突击力量,这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更多时间,甚至可能推迟全国解放的时间。”

周总理接过话题说:“你下江南,确实不会轻易取胜,否则我们也不会派你去。”

毛主席突然插话:“当然,如果你感到确有困难或不愿意率一兵团南下,我们可以考虑另换统帅……”

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让大家有些疑惑不解,纷纷将目光投向毛主席,接着又转向粟裕。只见粟裕也紧张得冒汗,下意识地解开了风纪扣,但突然又好像意识到不妥,连忙扣上。

最着急的是陈毅,他解释说:“另换统帅恐怕不妥,不管谁去都是全军覆没,只有粟裕去能保住三五万人,等待救援。”

陈毅的话让氛围变得凝重,这时毛主席却大笑了起来,他示意休会,接着带领“五大书记”进入另外一间小会议室开会。

从会议室出来时,毛主席问粟裕:“怎么样?粟裕同志,你仍然坚持你的计划吗?”

粟裕坚定地回答说:“无论中央下达什么命令,我都全力以赴。但就我个人而言,仍然认为应当在长江以北地区歼敌。”

毛主席连声说着很好,实际上对于粟裕的战略构想,他早已有了打算。会上突如其来的一句诘问,正是想试探粟裕的底气,要看一看他到底有几分决心。

接下来由周总理宣布了中央的决定:华野一兵团在四至八个月内暂不南下,先加入中原作战,力争实现将敌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新战略。

正如上次苏中战役一般,中央再次选择了粟裕的战略,但这一次粟裕能打出“苏中七战七捷”那样的神仙仗吗?

指挥孟良崮战役时的粟裕

粟裕又打了一次“神仙仗”

粟裕将目标锁定敌军第五军,该军是国军首个机械化部队,参加过远征缅甸作战,被称为国军五大王牌之一。曾担任过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邱清泉都是抗战名将,尤其是邱清泉,人称邱疯子,在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担任师长他曾亲自驾驶坦克往日军中冲锋。

要吃下这样一支王牌部队,是不是胃口太大?事实上,这正是粟裕魄力的体现,他要求部队按歼灭第五军的标准做准备,有机会就歼灭第五军,没有机会就歼灭其他军。他有两套作战部署:

一是在鲁西南歼灭第五军;二是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具体部署是:第三、八两个纵队由许昌向淮南方向开进,吸引第五军南下。粟裕亲率领一、四、六纵等部队南渡黄河,歼灭鲁西南部分守敌,吸引第五军回头。如果条件成熟,则南北夹击歼灭第五军。如不成熟,则出其不意地进攻开封。

第五军果然中了粟裕的圈套,先是南下截击华野第三、八纵队,在粟裕率主力南下后,又紧急北返。只是鲁西南地区敌军比较密集,不利于分割。粟裕果断下令执行“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计划。

开封城防坚固,但粟裕早已有了安排,华野三、八两个纵队是以鲁南、鲁西南矿工子弟为底子建起来的,尤其擅长爆破。开封之战从1948年6月17日晚9时开始,打到6月22日上午基本肃清了敌人,此战歼敌4万余人。

战争进行到此只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歼援敌”。解放军攻克开封后,老蒋气急败坏地下令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向开封扑来。粟裕适时决定放弃开封,先调动敌人。

老蒋误判了粟裕的意图,以为他要跑。除命令邱清泉、区寿年两个兵团全力围堵外,还命令黄百韬兵团南下、孙元良兵团东进、胡琏兵团北上,企图一举消灭华野主力。

邱清泉为人骄狂,得知华野撤离开封后立即进占并尾追。而区寿年则比较谨慎,没弄清华野意图之前并不急于行动。就这样,原本齐头并进的两个兵团一夜之间拉开了40公里,为华野歼敌创造了机会。

粟裕决定先吃下实力相对较弱的区寿年兵团,由叶飞率领一、四、六纵和中野十纵组成突击集团,从四面八方猛攻区寿年兵团。粟裕亲率三、八、十和中野九纵阻击敌军援兵,其中正面阻击邱清泉的是宋时轮的十纵。

战斗打响后,正在尾追华野三纵、八纵的邱清泉突然接到急令:火速回援区寿年兵团。然而他调头后,身后有三、八两个纵队追击,前面有十纵阻击,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

邱疯子名号果然不是白叫的,打起仗来发疯一般进攻。战至7月1日深夜,已经突破宋时轮两道防线,距离被围的区寿年兵团仅有5公里。

1948年,粟裕在豫东战役指挥所

国军当中流传着一句话叫“排炮不动,必是十纵”,黄埔五期毕业的宋时轮善于打阻击。实际上,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宋时轮决定歼敌献礼,故意放开了第二道防线,把敌人引进来打。

果然,邱清泉突破第二道防线后刚要向老蒋报喜,其两翼却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炮声。正值夜间,邱清泉自知夜战不是解放军的对手,只能退了下去。这样,邱清泉白白损失了不少兵力和武器。

7月2日,天还没亮,区寿年正在电台里哭喊着向邱清泉求援,声音却突然断了。此时解放军已经攻破区寿年的兵团部所在地,他正准备乘坦克出逃。然而,几辆坦克东撞西撞就是突不出包围圈。

勇敢的解放军战士已经爬上坦克,掀开盖子大喊道:“投不投降?不投降就炸死你们。”

一个颤抖的声音喊道:“投降……”接着伸出两只手,手里还举着一块白手绢。几个穿着敌军将军服装的人从坦克里爬出来,其中一人说:“我是区寿年,是你们粟裕司令的朋友,你们不要杀我?”

敌军兵团司令为何会说是粟裕的朋友呢?区寿年是广东人,南昌起义时担任主力部队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团团长。当时粟裕是指挥部警卫班长,区寿年常去指挥部,所以与粟裕有交往。

起义部队南下时,区寿年随舅舅蔡廷锴脱离了部队,两人就此走上了不同道路。朋友肯定是算不上了,但解放军向来有优待俘虏的传统,况且区寿年又是当年南昌起义的老团长,粟裕仍然以礼相待,设宴款待了他。粟裕问了一些敌军情况,区寿年为求宽大处理,到是很爽快,知无不言。

吃掉区寿年兵团后,华野主力面临一个难题:由于连续作战他们已经非常疲惫,但此时他们已经与邱清泉兵团以及南下的黄百韬兵团短兵相接,想撤出战斗也并非易事。

粟裕又出了一个妙招:下令克服一切困难,全线对黄百韬兵团发动反击。黄百韬一下被吃掉两个团,不得不收缩兵力,赶忙向邱清泉求援。

邱清泉刚刚中了计,心想粟裕擅长围点打援,此时围攻黄百韬真正的目标岂不是自己?他象征性地动了一下,便收缩兵力,修筑工事,准备迎战。

黄百韬遭到华野猛烈的打击,已经写好遗书准备与解放军决一死战。但突然参谋进来报告,解放军的进攻突然停止了。黄百韬心想,这肯定是他们要发起总攻了,立即命令各部组织敢死队,死守待援。

直到第二天天亮,黄百韬才发现前线的华野部队不见了。原来在猛攻黄百韬的同时,粟裕下令不允许穿插,并于晚上0点全线撤离战场。等黄百韬发现华野不见后,他们早已进入鲁南老解放区了。

豫东战役经过图

尾声:

通过豫东战役的胜利,证明了解放军有在中原战场大规模歼敌的能力,这时毛主席完全接受了在长江以北地区歼灭敌军主力的战略构想。事后复盘,这个决策使解放军减少了大量伤亡,也使江南地区的人民少受战火之苦。中央原计划5年解放全国,最终3年便实现。

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国共之间的区别:

解放军将领有着极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不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而中央领导也是从谏如流,能够认真对待下级提出的不同意见,及时纠正政策。

反观国军内部,常常因为利益斗得你死我活。孟良崮战役中,同为中央军嫡系的李天霞能对张灵甫见死不救。而老蒋作为最高统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常常一意孤行,甚至插手前线指挥。

在这种风气之下,下属自然不敢再提不同意见。在后来进行的济南战役中,王耀武建议放弃孤城济南,撤退至长江以南休整或者撤至徐州与解放军决战。但被老蒋骂得狗血淋头,自此不敢再提放弃一事,最终战败被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中原   纵队   作战   长江   敌军   兵力   兵团   解放军   敌人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