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2位大将辞让军衔,为何都向中央推荐萧克和王震?


2022年9月1日中午, 103岁的杨永松将军在北京逝世,自此,1955年大授衔时的开国将帅全部离世。

在当初共授予了一千多名将军,也是我国参照苏联等国的方式首次实行军衔制,此次大授衔影响很深,参与评选的将帅对自己的军衔评定,大多数人是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看到自己曾经的部下,和自己平级而不服气的,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所做的贡献和职位不匹配,几次三番想将位置让给别人的,最著名的就是徐海东、许光达两位大将。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将军,推出顶替他们的人选,竟然完全一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恳请降衔的徐海东与许光达

徐海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红25军军长的职位,这支部队隶属红四方面军,早在1932年徐海东就在这支部队里任职,在军队中威望很高,其担任军长的位置可谓是实至名归。

在长征前期,为了更好地完成战略转移,徐海东将军将军长的位置让给了中央派来协助他的参谋长程子华,自己担任副军长。

到达陕北后,经过部队整编,徐海东将军是红15军团军团长最合适的人选,可他却想将这个位置让给刘志丹将军。

从这里可以看到徐海东将军性格谦逊,一切以党的利益着想,此次被评为“大将”军衔,他认为自己的功劳不够,主要是因为徐海东将军身体一直不太好,从1940年后就常年养病,在其后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中,没有什么贡献。

许光达让出大将军衔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资历不够,红军时期只是一个师长,并且因为在苏联养病,没有参加过长征。

除此以外,许光达认为以自己正兵团级的级别评为大将,对其他同志不公平,因此,一再恳请降衔。

众望所归的萧克和王震

无论徐海东将军与还是许光达将军,他们推荐的人选都是萧克和王震,为什么是这两个人,我们看一下他们的履历就一目了然了。

在红军时期,萧克将军的职务就是红六军团军团长和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而担任过这种职位的人,大多都成了开国元帅和大将,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以及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萧克将军的职务从120师副师长到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四野的参谋长。

论资历,论职务,论名望,萧克将军比起徐海东、许光达都只高不低,因此,萧克将军也成了一个标杆,当时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军衔低了,直接找到毛主席要求升衔,主席的一句话便让他们无话可说“连萧克都只是个上将。”

王震将军的职位虽然比不上萧克将军,但是他的名望和功勋,却超过不少大将,把他放在上将这一级别的确有些委屈。


其实,在大授衔之初,中央军委定下了15个大将名额,萧、王二位将军,都在其中,后来大将定为十个人,他们才被授予上将。

因此,在当时全军上下对于萧克、王震评为大将军衔,并没有什么异议,徐海东与许光达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当年授衔并不是简单的论功行赏,还有更多的历史因素,比如许光达将军,就代表了二方面军这支部队。

虽然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组成了红二方面军,但是红六军团一直配合中央作战,

因此,红二方面军的根基是红二军团,而这支军队硕果仅存的将领,只有贺龙元帅和许光达将军。

另外,许光达将军在当时的职务是装甲兵司令员,当时正是中苏的蜜月期,苏联的装甲兵司令员是大将级别,为了平等对接,将许光达评为上将也是工作需要。


其实,在当时要求让衔和降衔的不只是徐海东与许光达两位将军,首先是毛主席拒不接受“大元帅”的军衔,周总理、邓公等人也让出了自己的元帅军衔,

叶帅、罗帅、徐帅也都要求降衔。

其实,当时评定军衔只是为了和国际接轨,而不是所谓的“论功行赏”,高衔低配和低衔重用的比比皆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军衔   大将   苏联   装甲兵   方面军   司令员   军长   元帅   上将   军团   职务   将军   时期   位置   职位   中央   王震   萧克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