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央决定让黄永胜入朝作战,林彪却说:我要换一个人上

1950年6月,朝鲜南北双方军事对峙愈演愈烈。6月23日,南朝鲜李承晚军队在三八线附近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也令战争形势日益紧张。

6月25日,北朝鲜先发制人,朝鲜内战一触即发。这本应是朝鲜内部的战争,但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突然加入,帮助南朝鲜向北朝鲜进攻。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向朝鲜出兵,并让周恩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出兵朝鲜的问题。

在会议上,周恩来说:“朝鲜的气候环境和东北很相似,如果让四野入朝作战的话,定能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我认为可以让四野去朝鲜作战。”其他与会人员纷纷点头同意。

林彪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四野的司令员林彪却提出反对:“我同意让四野入朝作战,但我不同意让黄永胜带兵,我要换一个人上。”

那么林彪为何要反对黄永胜入朝作战?他所推荐的另一个人又是谁呢?

林彪:我不同意黄永胜入朝,我要换一个人

1950年7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总司令、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等等。由于毛主席早就有让四野赴朝参战的意思,所以此次参加会议的还有四野的老领导林彪。

在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这次出兵朝鲜还是用四野部队比较好,因为朝鲜的地理和气候与东北相近,四野的部队有很多战士都是东北人,他们也在东北打过仗,到朝鲜后能用最短的时间适应。”

林彪点点头,其他人议论一番后,也觉得让四野出兵朝鲜比较合适,于是这一建议便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同意。会议责成林彪以军委的名义调动部队,首先调动的便是13兵团去东北布防。

黄永胜

会议结束后,林彪给13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发去电报:

“所属38军、39军和40军立即从驻地河南向辽宁省的安东、凤城、辽阳、铁岭等地集结;另外将42军从齐齐哈尔调往吉林的通化、集安地区集结;将东北军区边防炮兵1师、2师和8师等共2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加强东北的防务。”

黄永胜接到林彪的电报后连忙按照他的指示开始行动,不久后,13兵团便朝着东北前进。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梁兴初所带领的38军、吴信泉所带领的39军和温玉成所带领的40军全都抵达东北,唯独13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没有在场,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一切都和林彪的一个建议有关。

当时在会议上,林彪虽然赞成13兵团入朝作战,但却不同意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去。林彪在会议上是这样说的:“我不同意让兵团司令黄永胜去朝鲜作战,我很了解他,他缺少这种大规模的异国作战的只会能力,难以胜任。”

林彪顿了顿继续说:

“我建议由15兵团的司令员邓华去13兵团当司令,同时为了便于邓华同志指挥,可以将13兵团和15兵团的机关互关。由15兵团部的政委赖传珠,率领15兵团机关原班人马组成13兵团部,然后去东北。”

罗荣桓

林彪将自己的想法提出,立即引起与会人员的议论,要知道战前易将可是大忌。此时林彪的老同事罗荣桓站起来发言:“我同意林彪同志的建议,黄永胜确实难担此重任。”

罗荣桓是四野的老政委,一直都是管干部的,现在他又是总政治部主任,说话非常有分量。于是大家纷纷同意了林彪的建议,后来毛主席也批准了由邓华代替黄永胜入朝的意见。

此时邓华所带领的15兵团还在广东,会议结束后,林彪立即给邓华发去电报,让他火速进京接受任命。后来邓华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得确实很好,这也证明林彪当时的提议是非常有眼光的。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一定非常疑惑,要知道黄永胜和林彪的私交可是非常好的,难道仅仅因为黄永胜没有指挥过大规模的作战就将他换下来吗?其中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林彪和黄永胜的关系吧。

1928年4月,毛主席率领红军和朱德率领的红军在砻市会师。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担任军长,毛主席担任党代表。当时在朱德手下当连长的林彪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林彪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他带兵井井有条,打仗又肯动脑子,又会做部队的思想工作,是红军青年军官中的佼佼者。朱毛会师不久后,林彪因为打了许多胜仗,而被提升为红一军团的团长。

在此期间,黄永胜也在部队的不断改编中,来到林彪的麾下工作。当林彪成为红一军团长的时候,黄永胜也成为红一军团的一个连长。

值得一提的是,黄永胜和林彪都是湖北人,再加上黄永胜在某些方面和林彪很像,因此林彪有意栽培黄永胜。在林彪的手下,黄永胜的职务一升再升,从连长到营长、团长、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黄永胜一直在林彪麾下,林彪也将他视为手下爱将,一直加以重用。再加上黄永胜也确实在军事、地方工作中有一套办法,能不断做出成绩,因此他的职务也连连上升。不久后,黄永胜担任解放军第13兵团司令员。

既然林彪和黄永胜的关系如此只好,那么他为何不支持黄永胜入朝作战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黄永胜打仗虽然还算可以,但却缺少谋略。最典型的便是集安一仗,当时林彪想吃掉陈诚的整编第84师,便让黄永胜率部打这一仗。然而黄永胜没打好,将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还令敌人逃跑了,事后林彪十分生气。

除此之外,黄永胜还有一个弱点,那就是私生活混乱。在东北期间,只要一打完仗,黄永胜就会将手头上的工作交到政委的手上,然后去哈尔滨吃喝玩乐。最重要的是,黄永胜有一次还差点栽在一个国民党女特务的手上。

综上所述,尽管黄永胜很会打仗,但林彪也不敢将这一重任交给他,而是交给了各方面都很不错的邓华。

林彪点将邓华的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华担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卫戍司令,他带领当地群众剿灭土匪,建立人民政权。

1947年6月,邓华率领辽吉纵队协同一纵进攻四平。抵达四平后,邓华得知守在地处的敌军共有3万余人,尽管双方兵力悬殊,但邓华仍不畏强敌,指挥战士们浴血奋战十几个昼夜,最终歼灭敌军4800余人,活捉陈明仁的弟弟陈明信。

9个月后,东北战局发生转变,四平守敌减少1个师左右的兵力。1948年3月12日,邓华再次率领辽吉纵队参加攻打四平的战斗,我军以绝对的优势歼灭敌军,迅速解放四平。

邓华

1947年8月,蒋介石为了挽救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伟人陈诚为国民党东北最高指挥官。为了打破敌人的企图,邓华奉命向辽西地区挺进,担负起破坏北宁铁路并阻断敌6军北返的任务。

当时据守在辽西地区的敌军共有5个师的兵力,分别驻守在法库、彰武、新立屯等地。为了完成破坏和阻击的任务,邓华召开紧急会议。在会上,有人提出避开法库的敌军,绕道而行,毕竟上级没有明确要求攻打法库;也有人主张歼灭法库的敌军,因为此处的敌人是我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还危害我军后方。

邓华经过慎重考虑后,最终决定采取第二种意见,歼灭法库的敌军。邓华当即组织战士们进行远距离奔袭,仅用一昼夜的时间就行军90公里,随后将法库围住,发起猛烈的进攻,一举歼灭敌117师。

紧接着,邓华趁着降雪天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夺下彰武、新立屯等地,歼灭敌军3个师。辽吉纵队接连两次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夸奖,邓华的指挥也显现出他积极求战、大胆果断的指挥才能。

1948年9月,辽沈战役一触即发,邓华率领第七纵队(辽吉纵队)南下,和兄弟部队一起执行包围锦州的任务。攻克锦州是辽沈战役非常关键的一步,一旦将锦州攻下,那就代表着掌握了整个战局的主动权。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锦州应该怎么打?林彪的意见是围城打援,以7个纵队的兵力阻击南北增援的敌军,以4个纵队的兵力直接攻打锦州。

邓华当时负责指挥城南进攻方向的两个纵队,是一个战役组成部分的指挥员。但邓华纵观全局,认为夺取锦州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应当部署6个纵队的兵力攻打才对,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拿下锦州。

经过慎重的考虑后,邓华决定将自己的意见汇报给林彪,后被采纳。辽沈战役开始后,我军仅用31个小时就攻破锦州,全歼守敌范汉杰部共10万余人。

在解放锦州的战役中,邓华指挥战士们第一个打入核心阵地,将敌人的指挥部给捣毁,令敌军指挥部首脑和作战部队失去联系,给敌人致命的打击。攻克锦州,不仅体现了邓华具有战略全局的胸怀,更体现了他军事指挥艺术在不断的提高和成熟。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正式打响。邓华率领第七纵队和兄弟部队一起向塘沽方向集结,准备按照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夺取塘沽,并封锁敌人从海上逃跑的去路。

邓华通过侦查和试探进攻,发现塘沽地区河沟纵横,地势开阔,而且国民党军的军舰在海上,军舰炮火可以随时增援。如果我军实施强攻的话,必定损失惨重,但如果攻打天津的话,同样也能切断北平敌军在海上的逃亡之路。

思考再三,邓华决定向上级提出“放弃塘沽,夺取天津”的建议,中央知道邓华的意见后没有立即同意,而是派刘亚楼来实地考察。通过一系列的考察,刘亚楼采纳了邓华的建议,两人一起向中央汇报这一情况。

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后,代表军委回复林彪和刘亚楼:“放弃攻打塘沽、大沽计划,集中5个纵队的兵力准备夺取天津的计划是完全正确的。”

1949年1月4日,邓华指挥战士们突破国民党军的防御阵地,和其他3个兄弟纵队一起和敌军激战了29个小时,最终全歼守敌13万余人,一举解放了天津。

1950年初,担任第四野战军15兵团司令员的邓华,接到命令前往海南指挥解放海南岛的渡海作战。同期,第40军和第43军开进雷州半岛,进行解放海南岛的准备。在邓华的指挥下,解放军作了两个方面的准备:

第一、作了渡海工具准备。经过两个月的努力,邓华部征集到2000多艘小木船;

第二、作了海上练兵准备。通过3个月的航海实习和登陆演习,邓华部的战士们克服了不会水性和晕船的困难,不仅学会了游泳,还掌握了划船、掌舵等知识,达到了海上作战的基本要求。

不过面对海南岛上10万装备精良的守敌,解放军战士们并没有全胜的把握。尽管如此,邓华也没有退缩,而是采取偷渡的方式分批将1万多名战士运送到海南岛内,和琼崖纵队会合。

1950年4月16日到17日,邓华指挥战士们乘坐木帆船渡海,成功摧毁了敌军海陆空防御体系,登上了海南岛。随后,我军粉碎了敌军趁解放军立足不稳进行围歼的阴谋,率先解放海口市,令国民党守军将领薛岳在23日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解放军战士乘胜追击,于4月30日解放了榆林和三亚,并于5月1日宣布海南岛全境解放。海南岛的解放开创了我军渡海作战胜利的先例,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充分表现出邓华的军事才能。

正是因为有以上几次战役,林彪才会让邓华代替黄永胜入朝。

邓华叱咤抗美援朝战场

1950年8月,邓华率领4个军、3个炮兵团共25.5万人在中朝边境布阵。10月,当美军越过“三八线”后,中央本想派两个军过江,但邓华和洪学智商量后认为如果只去两个军的话,一来兵力不够,二来容易打草惊蛇,一旦美军派飞机轰炸鸭绿江大桥的话,后续部队想要过江就难上加难了。

抗美援朝

当邓华和洪学智将这一想法上报给中央的时候,中央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决定一次性派4个军过江,同时加紧后续部队过江的步伐。

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正式打响,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从这以后,邓华成为彭德怀的第一助手,协助彭老总指挥整个抗美援朝战争。

彭德怀和邓华指挥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1月,我军在前三次战役中共歼灭7万敌军,直接占领了汉城。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我军也是非常艰苦的,美军一个团的火力就能顶的上我们一个军。

最重要的是我军后勤压力十分大,很多运输物资的卡车都被敌军击毁在运往前线的路上;美军有罐头吃,解放军战士吃的却是炒米或者一把雪,有时候连炒米都没得吃。

在接下来的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双方都有攻防,我军则消灭了10余万的敌军,双方基本在“三八线”形成对峙,并开始谈判。邓华身为彭德怀的副手,担任了我方的谈判代表。

谈判开始的时候,双方实际分界线基本是“三八线”,我军提出以“三八线”为界,回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然而美军坚决不同意,他们要求以实际控制线北方的20到40公里为界,也就是白白拿走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我军当然不会同意。就这样,双方就分界线的事情吵了20多天。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邓华给中央发去电报,建议不再坚持“三八线”,改成以双方“实际控制线”为分界线。那么邓华为了要主动退让呢?

其实邓华不是在退让,表面上看敌军占地面积更大,有了面子;实则我们占领了开城重镇,人口较多,经济也比较发达,得到的益处更多。邓华的建议也给停战谈判的达成带来了契机。

1952年上半年,彭德怀因病回国治疗,并于后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如此一来志愿军便没了司令员,于是在同年6月,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委,全面主持志愿军的工作。

1952年9月18日,邓华领导了一次秋季战术反击,简单来说就是选择了多处前线敌军的薄弱地带,以精锐部队发起进攻,并消灭小股敌军的计划。

在这次战役中,共出动志愿军7个军和人民军2个军团,攻击了敌军60个阵地,其中17个阵地被我军控制,打退了敌军400多次反扑,一共歼灭敌军27000余人,我军伤亡1万人左右。

敌军被我军打败,心里自然不舒服,于是他们在10月14日向我军前线阵地进攻,这便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围绕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的争夺,从10月14日战役开始,直到11月25日才结束,前后共进行43天,最终以志愿军获得两个高地而结束。

当时敌军出动两个营的兵力,而用来增援的则有16个炮兵营,将近300门大炮,还有200多架飞机等等。敌军预计最多6天就能拿下阵地,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场战役他们会以失败告终。

当第15军军长秦基伟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给邓华打去电话,邓华听了也十分激动,他说:“我们就等他们进攻呢,如今终于送上门了,好啊,真是太好了!”

邓华敏锐地察觉到上甘岭会成为双方决战的地点,因此下令15军一定要严防死守。除此之外,邓华还命令刚打完反击战路过五圣山的第12军加入这次战役中,还迅速调集火箭炮等炮兵部队来支援作战。

美军本以为凭借着自己充足的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就能拿下阵地,没想到却被我军给挡住了。志愿军一线战士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出惊人的精神,而敌军也被迫投入越来越多的兵力和火力。

最终,在仅有的3.7平方公里的两个阵地上,敌军投入6万余人的兵力、300多门大炮、170多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愣是将上甘岭的山头都给削低了两米。

敌军以付出2万多人伤亡的代价铩羽而归,我军投入4万兵力,最终伤亡1.1万多人。

邓华指挥的上甘岭战役,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也让敌军认识到我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从这以后,美军再也没有发动过团以上规模的进攻。

1953年4月26日,双方再次坐在谈判桌旁。然而在同年6月,在双方初步达成协议的时候,南朝鲜李承晚部却还在叫嚣,于是邓华又在7月指挥了金城反击战,歼灭敌军7万余人,收复领土100多平方公里。

7月27日,正式签署《朝鲜停火协议》,我军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1955年9月,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1964年,邓华到川东、川北的山区进行调研,他发现一些山区的劳动力相对来说比较匮乏。除此之外邓华还发现有些地区的电力跟不上,很难使用机器加工粮食;而有些地方虽然电力能用,但却因为机器的费用太高而用不起。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邓华要求省农机研究所根据群众的需求,研制一些不用电、质量好、效率高的机器。没过多久,一些手摇的机器被生产出来了,这也解决了四川山区百姓用不上农机的问题。

1977年,邓华重返部队,担任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80年5月4日,邓华从上海返回北京,谁曾想他的病情突然恶化,于7月3日逝世,享年67岁。

纵观邓华的一生,是是为国效力的一生,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一生,谨以此文纪念邓华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作战   法库   锦州   朝鲜   纵队   敌军   我军   兵力   兵团   战役   中央   林彪   黄永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