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的?开枪战士57年守口如瓶,82岁时揭开真相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逃”

1947年5月16日凌晨1点,我华东野战军向留守在孟良崮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残部发起了总攻。

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像猛虎一样扑向孟良崮主峰,到处都是解放军雄壮的口号声:“打下孟良崮,活捉张灵甫!”

孟良崮战役,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还一举扭转了战争格局。

张灵甫和其领导的整编第74师,满打满算,才刚成立不过一年的时间。作为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之一”,却在孟良崮一战中,迎来了整师覆灭的结局。同时,师长张灵甫也葬身在了这场战役中。

但多年来,关于张灵甫死亡的真相却成了一个谜团。对此,出现了多种说法,有说他是自杀的,有说他是被解放军当场击毙的......

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回到枪林弹雨的40年代,看一看当年的孟良崮上发生了什么。

猛虎掏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1947年3月,国民党将“五大主力”中的整编74师、第11师以及第五军,共计45万军队,集结在了山东临沂地区。

他们的目标正是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国民党以三大主力为主要战力,兵分三路,朝华东野战军大举进攻,想要进行一场决战。

与以往不同的是,蒋介石免去了薛岳在徐州的官职,指派顾祝同统一指挥原徐州和郑州的部队。

顾祝同为了实施“重点进攻”,采取了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进攻方式。三个兵团集中一处缓慢前进,像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连华东野战军也难以击破。

然而,华东野战军的两位司令员可不是吃素的。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和有“战神”之称的副司令员粟裕从新四军刚建立时就在一起打仗,可谓是默契得很。

虽然面对顾祝同的三路大军,陈粟在起初的几次接触中并没有取得优势,只能采取更具有机动性的作战方式。

可经过一个多月的接触,陈粟发现,敌人的部署十分密集,机动转战并没有获得很大的战果。于是准备让一纵和六纵去鲁南穿插,七纵南下苏北,找机会分散敌人,创造战机。

很快,毛主席的一封电报打消了他们这个念头。毛主席在电报中强调“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分兵。”

但此时六纵已经到了鲁南地区,粟裕便令六纵驻扎在原地整军待命。而正是这支两万多人的部队,在孟良崮战役中,成为了胜利的关键,后来被称为粟裕的“神来之笔”。

至于一纵和七纵,收到粟裕的指示后,主动撤退到了莱芜、新泰地区以东。顾祝同见解放军主动撤退,便改变了战争策略,命令三路兵团继续追击,从“稳扎稳打”变成了“稳扎猛打”。

而正是这次的主动进攻,让粟裕找到了战机。5月11日,华东野战军截获了三路军中汤恩伯第一兵团的作战命令。

情报显示,顾祝同以整编74师为中路主攻,黄百韬兵团和李天霞部为左右两翼,进攻华东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坦埠。

司令部里,粟裕看着墙上的作战地图,思索着什么。很快,他向陈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打掉整编74师

这一想法是很危险的,按照平常的打法,华野会寻找侧翼之敌,薄弱之处先行歼灭。但这次粟裕却反其道而行之,直取敌军先锋。

陈毅听到这一计划后说:“好啊!我早就看这个74师碍事了,我们就是要有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的气势!打垮他!”

粟裕称把这次的战法称为“猛虎掏心”。华东野战军分为五个纵队围歼整编第74师,四个纵队阻敌增援。

5月13日晚,整编第74师来到了马山等地,准备第二天就攻取坦埠。也正是此时,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九纵发现了张灵甫带领的整编74师,在距离华野指挥部只有八九公里的地方进行了阻击,战斗持续了一夜,74师寸步未进。

当晚,华野一纵、八纵从整编74师的两翼插入,将其从敌军的保护中切了出来,整个74师的周围都是解放军的喊声和枪炮声。

第二天,张灵甫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孤立无援,仍是朝着华野指挥部不断进攻。但受到华野四纵和九纵的正面抵抗,无法前进一步。

很快,张灵甫发现正面战场没有优势,并且许久不见两翼的增援,这才知道自己中计了,立刻下令撤回垛庄。

但很快,噩耗传来,垛庄已被华东野战军六纵占领。原来早在两天前,六纵的司令员王必成就收到粟裕的指示,两天内攻取垛庄,合围整编第74师。

这个王必成外号“王老虎”,是粟裕手下“华野三虎之一”,同时也是整编74师的老冤家。在王老虎的带领下,六纵全体两万多人飞奔240里,提前8小时攻下了垛庄,完成了合围整编74师的计划。

张灵甫只能退守孟良崮。此时,在南京的蒋介石也接到消息,经过与国防部商讨,他们一致认为孟良崮易守难攻,且附近有多个兵团,是个决战的好机会。于是命令张灵甫坚守孟良崮,试图吸引我军主力,对我军进行反包围。

接到指示后,张灵甫下令全军收缩,将整编第74师分布于以孟良崮为中心的险要高地。

但面对气势正盛的华东野战军,张灵甫这一选择无疑是自掘坟墓。

为了上山,整编第74师不得不丢掉火炮之类的重型武器。而山上,到处都是花岗岩,根本无法构筑工事。一旦炮弹打来,弹片夹着石头,伤亡将更大。

5月15日中午1点,在粟裕的指示下,华东野战军开始了总攻。一时间,战火响彻天空。

整编第74师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即使没有重型武器,他们的火力依然凶猛。还居高临下部署密集的火力进行拦截,多次组织反冲锋。

华东野战军由于不占地理优势,每次向山上进攻时,都非常困难。几步的距离都要经过数次的冲锋才能夺下。直到最后,变成了肉搏战,整个孟良崮上到处都是喊杀声。

直到16日的黄昏,持续了一天一夜的战斗终于结束,张灵甫到最后也没等到友军的支援。整编第74师被全歼于孟良崮,同时,前线传来消息,师长张灵甫在山上“被击毙”。

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大战,整编第74师被消灭,一举扭转了战争格局,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该结束,但很多人都对故事中的一点存在疑惑,那就是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的呢?随着对史料的研究,关于张灵甫之死的真相出现了众多说法。

死因成谜

关于张灵甫自杀这一说法,主要是从国民党方面流传出来的,同时也是国民党的官方说法。

孟良崮一战中,张灵甫率领整编第74师全军覆没,国民党方面深受打击,其中最为痛心的就是蒋介石了。

随后,蒋介石利用张灵甫的两封遗书,对外称其临死前不愿被俘,最后和身边几人一同“集体自戕殉国”。国民党所属的报刊也将此说法公之于众,大肆宣传。

同时,国民党方面让从孟良崮逃回来的少数官兵述说张灵甫等人“壮烈牺牲”的场景,说张灵甫师长以及副师长等人在山上击毙敌人后,用最后一发子弹,慷慨成仁。

但自杀这一说法很快就被人戳破。首先,怎么可能有人在孟良崮上看到张灵甫等人自杀,他们能看到,又怎么逃脱华东野战军的包围的呢?

其次,为张灵甫验尸的盛政权也说到:张灵甫的胸口有两个枪眼,子弹穿过心脏从后背射出,因此判断出,他是被人从正面200米左右射击。而身体上的伤口也正对应着解放军当时使用的美式冲锋枪口径。

另一种说法便是张灵甫被当场击毙。六纵战士攻上孟良崮之后,找到了张灵甫的指挥部,并与部分敌人展开了战斗。

随后,我方作战人员朝山洞中进行了扫射,并扔了数枚手榴弹。清理战场时发现,张灵甫被击毙在山洞中。

包括新华社出版的《陈粟大军征战记》以及公开发表的解放军回忆录中都采用了这种说法。但其是否为真相也无法确定。

最后一种说法则出自攻占垛庄、切断敌人退路的六纵司令员王必成、政委以及参谋等人的回忆录。

王老虎的六纵和张灵甫带领的整编第74师有过三次交手,前两次都伤亡不小。因此,在孟良崮战役中,六纵全体人员都士气高涨。

据三人回忆,当时六纵特务团的副团长何凤山和其余五名战士率先攻破了张灵甫的指挥部,并且见到了张灵甫。其中有一位穿插排的排长对张灵甫恨之入骨,直接端起冲锋枪将他当场击毙。

多年以来,关于张灵甫的死因都是众说纷纭。随着各种说法的问世,这个问题越来越扑朔迷离。直到事情发生了57年后,一位82岁的老人说出了张灵甫之死的真相。

一名不起眼的解放军

2004年,一位82岁的老人找到相关部门说:“当年就是我杀了张灵甫,我可以用我的人格担保。”

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王必成率领的六纵中突击小组的战士。他叫葛兆田,所在的部队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主攻,是第一批攻上孟良崮的战士。

葛兆田和战友率先来到了张灵甫指挥部所在的山洞,在解决了洞口的守卫后,对洞内的人员进行了劝降喊话。

张灵甫在洞内听到解放军来了,于是便举起双手从洞口走了出来。可他走出指挥部后,看到门口只有三个人。

他立刻掏出枪对三人进行射击,想要逃跑,葛兆田见状抱起冲锋枪就对张灵甫等人进行了扫射。

数人瞬间毙命,其中就包括师长张灵甫。其余人看到张灵甫死了,便立刻抱头投降。

当时葛兆田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张灵甫,只知道他是个大官,因为他的胸前还挂着勋章。战斗结束后,23师副师长戴文贤来到了山上,看到了张灵甫的尸体,喊道:“是谁把他打死的!”

葛兆田应声回答:“报告,是我!”

戴文贤立刻对他进行了批评:“难道不知道要活捉将领吗?”

葛兆田委屈地说道:“当时他先朝我们开枪,我们为什么不能开枪?”

戴文贤气愤地离开了。

后来,陈毅看到张灵甫的尸体后,又问了一遍,是谁打死的?

由于葛兆田害怕被处分,就没有吭声,直到2004年,82岁的葛兆田才将这事说了出来。

至此,关于张灵甫之死的真相也告一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猛虎   指挥部   野战军   司令员   守口如瓶   师长   兵团   国民党   战役   解放军   战士   真相   说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