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的几个子女过得怎样?遵从父训不经商,儿子少将,女儿也牛

李先念,这位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鉴于此,建国后,李先念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主管国家经济二十多年,也做了二十几年共和国的“管帐先生”。

但令人疑惑的是,他曾对子女立下家规,不容许他们经商。小女儿李小林后来回忆道,有一次在饭桌上,父亲严肃地说: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

这是为何?李先念为什么不让子女们经商?李先念的几个子女又过得如何?


李先念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信仰,在革命战争中,他艰苦卓绝,敢为人先,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建国以后,他凭借一生的革命功绩成为了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正值中年的李先念先生,也同样非常关注家乡各方面的发展。

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位居高位,用手中的权力给家乡人民“开小灶”或“搞特殊化”,他一直是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有原则、有底线的人。

李先念的哥哥曾在汉阳砖瓦厂当工人,当时他的哥哥快50岁了,患有慢性肺病,虽然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但不抵大笔医疗费用的支出,再加上病痛的折磨,生活十分困难。

李先念很是心疼他,便每个月都会从自己的工资里面拿出一部分帮助他。同时还一再嘱咐他的哥哥,不要随意开口向公家要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李先念会第一时间站出来。

遗憾的是,这位身患肺病的兄弟,最终还是不堪病痛的折磨去世了。他的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考虑到哥哥家的特殊情况,李先念每个月都固定给哥哥家里寄去一笔钱,这样他们的生活才能勉强维持。

李先念还有一个侄子在江苏一家化纤厂工作,他名叫李亮银,是一个基层的干部。按照一般人的观念,李先念应该大力提拔他这个亲戚,但李先念并没有这么做。

有一年,李先念到江苏视察工作。他视察工作的地方刚好是侄子的工作单位,于是,他趁着视察的空隙和侄子寒暄了几句。陪同视察的领导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年轻的基层干部是李先念的亲戚,而在此之前,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听李先念及他的侄子提起过这件事。

当视察工作结束,李亮银才道出原委,原来李先念一直嘱咐他不要宣扬叔叔是谁,所以他们家里人都一直保密不对外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先念先生家的亲戚中也有那种觉悟不高的人,他们想方设法,想要拜见李先念先生让他借助手中的权力给他们谋一份差事。

对此,李先念义正言辞地回绝了他们,顺便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观念。

1979年,他回乡的时候,他的侄儿、侄媳、侄孙子、外甥等等一大帮人特地从外地赶来看望他。分别的时候,亲戚们纷纷要求和李先念先生合影留念。

听到这个要求,李先念先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随即同意了。

照相前,他特意提出要求:“你们是我的亲人,我陪你们照一个相,算是尽了我的一份心,但你们不要拿着我的照片去招摇撞骗,这样影响不好也犯法。”

听到这番话,他的亲人中有一些人难免有失落的情绪,因为不排除这里面有一部分人想借此得到升迁和提拔的机会。这一句话无疑给他们的上升途径,添加了一把牢牢的“李先念之锁”。

正所谓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家乡红安的养育之情,李先念一直铭感于心。他深爱着故乡,故乡的一山一水他来说都非常亲切,故乡的山河大地到处都有他当年战斗的足迹。他的一生都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直到去世之前他还在关注。

但这样一位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热爱的革命领导人,从来不会用自己的手中掌握的国家大权为家乡的发展谋利,向自己的故乡倾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家乡红安县委来了几位特殊客人,这些“亲人”请求李先念给当地的人民解决几辆解放牌卡车,用于运输货物。

李先念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先是请家乡来的干部吃了一顿便饭。在饭局上,他郑重其事地解释自己首先是全国人民的副总理,不会做以权谋私的事,同时请求父老乡亲理解。

三年特殊时期,李先念回到家乡进行基层调查,姐姐李德琴责怪他说:“先念,你都做了这么大的官了,红安缺粮你也不管管。”面对姐姐的指责,李先念不禁想起考察期间,乡亲们个个面黄肌瘦,骨瘦如柴,他感到非常自责。

姐姐也知道她这一要求有些无理,但当时的情况迫使她必须要说出这一番话。当年的情况是“一粒米度三关”,如果红安人民能得到这份照顾的话,那么就会少死很多人。

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自然也知道自己能够利用手中的权力照顾红安的当地乡亲。但是如果自己这么做了,那岂不是对全国其他人民不公平?那岂不是违背自己当初入党的革命誓言么? 李先念沉默了一阵,依然选择遵循自己做事的原则和底线。

他耐心给姐姐解释了一遍,并告诉姐姐红安的缺粮问题只能由省里解决,他李先念个人是无权给红安人民拔粮的。

诸如此类,托关系、送礼、走后门的行为通通被李先念先生回绝了。时间一久,大家也都知道了李先念先生的为人处事,基本上没有人打让李先念先生为自己办事的主意了。


李先念出生于贫苦的中下阶层,当过学徒。投身于革命战争以后,在艰苦的生活中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革命战争时期,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按道理来说,新中国成立,他作为国家领导人可以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住得更好。但李先念不是享乐主义者,他全然没有玩物丧志,追求享乐的做派,而是依然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

李先念家里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交给妻子保管,而妻子又把这些生活费交给管理生活的阿姨保管,这位阿姨负责整个李家的生活膳食。

在月底的时候,这位阿姨还要给李先念夫妇报一次账,看看是否有超支的情况。这些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的生活习惯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子女。

作为国家的领导人,李先念的餐桌上见不到山珍海味、龙肝凤胆。

他们一家的膳食和普通人民的家庭没有什么两样。早饭不过是一碗粥、一个馒头、一碟腐乳、一碟咸菜之类,中晚餐不过就是炒两个小菜配大米饭,一家人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工作人员给他汇报工作的时候,正好看到李先念家里人吃晚餐。桌上只有一碟炒土豆丝、炒菠菜外加一碗排骨汤,那碗排骨汤里面只有区区的三块小排骨。工作人员忍不住发出了感叹,我们李先念总理是如此的朴素节约。

而李先念先生却打趣说自己的伙食比过去好多了,有饭、有肉、还有汤,现在人民生活还那么贫穷,如果个人生活如果太奢侈,还怎么和群众站在一起。

只有体会到基层真实的生活,才能在决策的时候真正以人民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日三餐是平常之事。李先念先生就是抓住这些平常小事教育子女,常常以身作则,为子女们做好榜样和表率。

吃饭的时候,他常叫把孩子们光盘行动,不要浪费食物。他甚至还会把掉在餐桌上的干净饭粒捡起来吃了。在他的影响下,家里的子女没有一个浪费粮食,挥霍无度的。

晚年时期,李先念了身体不好。医生建议每天补充一些维生素,他的家里人决定每天给他榨一杯橙汁。而当他得知一杯橙汁需要5、6个橙子的时候,直接不肯喝家人给他榨的橙汁了,他认为这太浪费,直接每天吃两个橙子就好。

在工作上,李先念先生也要求地方接待一律从简,不得铺张浪费,他每次到视察工作的地方都要提醒身边工作人员两件事。

一是当地有什么吃什么,不要吃贵重食品,贵重食品要留作出口换外汇;

二是要按照中央的规定办事,四菜一汤,吃饭付钱不收礼。

1960年,李先念带着自己的夫人来到红安进行调研,吃饭的时候当地的百姓注意到,这位领导人总是喜欢用公筷把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吃,他们看着这样的吃法很十分奇怪。

随行人员解释这是李总理家里的习惯,这样既卫生又节约,菜又没有弄脏,吃不完可以留到下一餐来吃。 家乡百姓听完才恍然大悟,在场的众人无不钦佩,心生敬意。


李先念先生不仅是国家领导人,他还是一位父亲。

对待子女,他总是宽严相济,以理服人。 他要求子女不可养成满清八旗贵胄的败坏气息,不能依靠着父亲权利在外作威作福,不去追求当官、不能赚钱、更不需要去出名,而是要做一个普通人的工作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最高的标准。

李平作为家里唯一一个男孩,本应该在万千宠爱中长大,但事实却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

他16岁参军,1970年入党。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部队的基层工作,后又进入了军事科学学院。不久又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等单位工作,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少将军衔。

20多岁时,有一次李平吃坏了肚子,没去上班却又不敢让自己的父亲知道,只能在中午父亲睡熟时,跑到厨房让阿姨给他用剩饭煮点粥喝。 而他之所以不敢让父亲知道,是因为父亲常常要求他们不要轻易请病假,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为此,李平常常感叹父亲的严格,父亲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李平在回忆录中这样说到:

我从1977年到1985年一直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在父亲的有意压制下,8年只提升了区区两级。当我被上级调到北京军区以后,父亲怕我是利用他的权势靠走后门调上去的,又派自己的秘书到军事科学院来查我的工作成绩以及工作档案。在确认我是凭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升迁的后,父亲才内心满是欣慰。

李先念的小女儿叫李小林,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她从小便备受父亲的宠爱,也爱好广泛,被父亲称为“小猫钓鱼”。

小的时候,李小林梦想当一名白衣天使,虽然父亲李先念认为她胆子小不适合这份职业,但李小林还是义无反顾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之后,她才发现自己确实不适合。

18岁的时候,李小林又想学外语,她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告诉了父亲,本以为会再次遭到反对。但李先念却说:你干什么我都反对,但你干一行就要把它干好!

后来,李小林顺利考入了武汉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为一名翻译。李小林还想要更高的成就,她决定前往美国的加州大学留学,两年后留学归来。

刚回国到家的那天晚上,李先念要求女儿看一部片子,李小林此时还没有倒过时差,想去休息一会儿,但父亲的态度却十分坚决。迫于无奈的李小林只能强忍着疲累,与父亲看了一部名叫《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 直到此时,李小林才知道父亲的深刻用意,他是害怕自己的子女在国外待久了,忘记了祖国的哺育之恩。

李先念就是这样,常常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子女。

李先念的二女儿李紫阳当了一辈子的医生,妙手仁心,非常优秀,还曾担任过中国女医生协会的副会长。她曾透露,自己年少时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因为父亲常常讲,不让子女们经商赚钱,他一再讲现在的生活已经够好了,要珍惜。也因此,他们几个没有一个下海经商的。

父亲去世以后,通过一些历史资料和专题纪录片,她真正认识到父亲那一辈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及大公无私的精神信念,感触很深。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李先念同志。虽然位居高位,但他没有忘记那些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没有忘记当初自己入党的誓言,依然保持自己人民公仆的本色。

李先念在当上国家领导人以后,对于家乡红安的建设,他非常关心、高度关注。他明明可以利用手中权力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却没有这么做。

对于故乡来客,他热情款待;对于以公谋私,他严词拒绝!而对于子女,他则一再要求他们保持艰苦奋斗的李家家风,不能借助他手中的权力,在外面作威作福!

而今,李先念先生的家风也由他的子女们世世代代相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李先念   北京军区   革命战争   子女   红安   少将   侄子   故乡   家乡   父亲   儿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