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十大怪”具体是指什么?到底有多怪?

行走在中国各地,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各地基本都流传有当地特色的“八大怪”顺口溜。这些顺口溜有以大区来命名的,比如“东北八大怪”等,有省级别的,比如“河南八大怪”、“湖北八大怪”等;还有地市一级的,比如“青岛八大怪”、“南京八大怪”、“成都八大怪”等;也有区县级别的,比如“北京天桥八大怪”等。有些地方因民族众多,形成的“怪”现象就更为复杂,比如云南、重庆、海南、新疆等地还有“十八大怪”之说。真可谓是,“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之所以出现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与中国土地的幅员辽阔以及民族众多是分不开的。历史上,因受气候、民族、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外地人对此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经过总结提炼之后,称之为各地的“八大怪”现象。

陕西省也有自己的“八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板凳不坐蹲起来、秦腔不唱吼起来。其实把“陕西八大怪”称为“关中八大怪”更为合理一些,因为这些风俗习惯仅出现在陕西关中一带。

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向南存在着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因此,关中一带的风俗习惯不能代表整个陕西。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八大怪”。有些人在原有“八大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盆碗分不开”和“睡觉枕石块(砖块)”,凑成了“关中十大怪”。这些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关中人千年来的一种传承。

关中第一怪,面条像裤带。关中人为此还编写了一首打油诗: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又白,爽口耐饥燎得太。

自古以来,因为关中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也就形成了关中人以面食为主的生活习惯。对于关中人来说,一天不吃面就难受。面食已经深入关中人的骨髓。单就面条来说,关中人可以做出几十种花样,如biang biang 面、棍棍面、韭叶面、岐山臊子面、旗花面、等等。面条像裤带指的就是这其中的biang biang面,说的是面的长度和宽度。

关中人吃面特别讲究,做面条也是一项技术活。揉面是第一道关,面如果揉不到位,做成的面条经过水煮后会断成节,有些会成糊状;第二道关就是擀面,面如果擀不好,会薄厚不一,最终的面条也会糊掉或者夹生;第三道关就是切面了,如果切面的技术不行,形成的面条就会宽窄不一,让人没有食欲。过去在关中地区的农村,女孩子出嫁之前都要学会擀一手好面,这不但是娘家良好家风的体现,更能使女孩子受到婆家的赏识。

关中第二怪,房子半边盖。这也可以用一首打油诗来形容: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中国传统的家居房屋都是“人”字形结构,关中民居中只有“上房”或者“安房”才采用这种结构,厢房的结构一般是“人”字的一半,关中人称其为“厦子房”,俗称“揭北子”。这种建房结构是关中地区独有的民居特色,这与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分不开的。

关中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四季分明,旱涝保收。因此造就了关中人口众多。关中虽然是平原地带,但由于人口众多,可耕种的土地相应就比较紧缺。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为了把更多的土地用来耕种,建房的庄基面积自然就要缩小。今天的关中农村,大部分家庭的庄基面积也就十米宽,不足三十米长。有些地方庄基面积更小,这都是自古形成的传统。为了在有限的庄基上修建出更多的房间,关中人就创造出了这种半边盖的建房结构。

另外一个就是关中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干旱且风沙大,冬季漫长而又严寒。这种半边盖的房子和“安房”组成关中特有的四合院,冬天既能保暖还能防风沙。这种半盖的厦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收集雨水,关中虽然河流众多,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缺水的。收集的雨水会流入专门修建的水窖中,既能当做生活用水,还能浇菜洗衣。

关中第三怪,姑娘不对外。这里也有一首打油诗可以对景: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常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其实自古以来,大多数地区的姑娘都不远嫁,只是在关中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显,人情味也更浓郁。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的关中地区,唐以前的两千多年时间里,都是京畿之地。这里土地广袤肥沃,风调雨顺,物产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关中人衣食无忧,逐渐形成了“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思想观念。在“玩龙玩虎不如玩黄土”的小农时代,这种思想也算正统。

正是因为关中人生活殷实,因此没有外出谋生的压力。对于关中男人来说,与其为了事业,离开家乡四处闯荡,他们更愿意将自己封闭在关中这块故土上,享受自由自在、丰衣足食的生活。既然关中可以选择到优秀的郎君,这里的姑娘自然爱嫁本地郎了。

关中第四怪,帕帕头上戴。同样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戴。防晒防尘又防雨,洁手擦汗更风采。

在过去关中的乡间,经常会见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地踱步。那个年代,老太太头顶的手帕绝对是关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代的女性出门,遮阳伞、防晒霜、口罩、墨镜等都成了必需品。但是过去关中的女人可没这么幸福,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妇女们出门干活串户没个遮蔽可不行。一块整端漂亮的布做的手帕就成了她们的最佳选择,头顶手帕即可防晒,又能阻止尘土弄脏头发,风也不会吹乱头发。妇女在外劳作时,如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话,手帕就可以用来擦汗抹灰,实在既实惠又美观。今天,各种帽子早已取代了手帕。帕帕头上戴也逐渐走入了历史。

关中第五怪,锅盔像锅盖。同样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易携带。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关中人,对锅盔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因为那个年代乡村的孩子上学都有过“背馍”的经历。当年的馍主要就是锅盔,因为它能久放,便携带。锅盔的历史悠久,传说产生于秦时的军中,当时秦军四处征战,为了携带的干粮不易发霉变质,便发明了锅盔。

在过去的关中地区,烙制锅盔用的锅可不是一般的小锅,而是用来做十几人饭菜的大锅。这样的锅直径约在七八十公分,而且这样的锅上面用的锅盖也是隆起的,所以说烙好的锅盔就像锅盖一般大小,一般模样。

烙制锅盔也是一个技术活,也是关中妇女必须掌握的做饭技巧。面粉经过发酵后,让面醒过劲儿。讲究点的还会加入少量精盐和鸡蛋,以保证面质劲道。然后将醒好的面经过揉、摔、捏、拍、捻、压、擀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得十分均匀。之后用专门的擀面杖,慢慢地把面团擀成一张大饼的模样,厚度要适中,不能太厚也不能过于薄。

烙制锅盔最重要的环节就在“烧火”上,过去关中乡村烙制锅盔“烧火”专用麦秸秆,因为用麦秸秆烧火容易掌握火候,火候的大小决定着锅盔的颜色和质地。火候大了锅盔容易烙糊,火候小了锅盔无法熟透,所以烧火和烙制锅盔要相互配合好。烧火的同时,锅中的锅盔还要不停地转动,随着锅盔底面颜色的变化,还要把锅盔翻过来烙另一面。反复转动和翻面。随着锅盔逐渐熟透,挠一挠锅盔,如果发出清脆声音的同时,锅盔上面还有白色挠痕,就证明锅盔熟透了,可以出锅了。出锅以后的锅盔黄里透焦,焦里透黄,咬着酥脆,吃着香甜。再加上油泼辣子,那真是人间美味。

关中第六怪,油泼辣子一道菜。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虽说川湘能吃辣,老陕吃辣让人怕。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饭下。

关中人对于辣子情有独钟,爱吃。而且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这一点,恐怕连同样爱吃辣的四川人和湖南人都不能比拟。关中人吃的辣椒,是当地特产的一种秦椒。秋天秦椒收获之后,人们便把红透的秦椒用线串起来,挂在干燥、通风的屋檐下。等秦椒风干之后,清洗干净晾干,再放入加了少许油的热油锅中烘干。烘干秦椒过程中的火候非常重要,火候过大,秦椒容易糊,会导致秦椒最后的口感发苦;如果火候过小,秦椒水分除不尽会导致不容易捣碎。烘干后的秦椒分批量用药碾人工碾成粉末,或者用姜窝将秦椒砸成粉末,形成辣椒面。这里要特别注意,陕西的辣椒面必须要用药碾或者姜窝,或者碾子人工制作,这样的做成的油泼辣子才有味道,用机器搅碎的辣椒面吃不出秦椒特有的香味。

油泼辣子的做法并不复杂,但是同样的辣椒面,每家做出的味道却不同。先把辣椒面放入碟子或者碗或者其他容器中,加入少许盐,然后再将适量的菜子油在铁锅中加热。这个油的温度很有讲究,油温过高,辣椒面会焦,做出的油泼辣子味道发苦;油温过低,缺少了秦椒的香味,而且油泼子会有一股生菜籽油味,油温控制在七八成熟即可。然后将热油浇在辣椒面上,一边浇油,一边搅拌,等到辣椒油冷却以后,就可以食用了。当然,油泼辣子还有很多做法,而且每一道做法吃起来味道都不同,小小一碗油泼辣子奥妙无穷。

关中第七怪,板凳不坐蹲起来。一首打油诗对此有形容: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在关中地区的乡村有一大景观,那就是“蹲景”。只见有的人蹲在地上,有的人蹲在凳子上聚集在一起吃饭、抽烟、聊天,这种“蹲景”在世界上可谓是独一无二。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关中人看来这是一种享受。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

关中人把蹲叫“圪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就有席地而坐的风俗。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晋代以后,虽然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但此时的姿势有了稍微的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了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俗也就沿袭了下来。

关中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来。有打油诗云: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要震翻。

在陕西,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上几句秦腔。秦腔表演的唱腔,对于外地人来说,犹如“吼”一般。似乎只有“吼”才能表达出秦人的坦荡胸襟,以及那种悲而不怆、哀而不伤的精神气质。陕西的历史厚重,自炎黄时代起,陕西人就在华夷胡汉之间见惯兴衰荣辱,大苦大乐。他们面对苦难,也不得不平静、淡然。于是陕西人以坚韧著称,也始终追求内心的豁达与自由。再能坚忍,再多坚韧,也需要释放,于是便有了“吼”。

当然,秦腔的“吼”不是简单的“喊”。欢苦唱腔、十三门角色,都有严格规矩。清代,秦腔曾一度杀出关中,搅乱京华,抗衡昆曲。办堂会、唱秦腔,曾是关中一带乃至西北的胜景。大秦之腔,大嗓宽音,直落直起,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也可以凄切委婉,悠然荡漾。秦腔,是一门既严谨,又接地气的艺术。

关中第九怪:盆碗分不开。有打油诗曰: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

过去关中人吃饭的碗分为几种,最大的碗称为“老碗”或者“品”,仅次于“老碗”的称为“二碗”,然后就是最小的“小碗”了。最大的“老碗”,在外地人的眼中就犹如他们平时使用的盆。传统的关中“老碗”主要产于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属于青花粗瓷。这种“老碗” 深而圆,容量大。这种碗最大的优点是省事,关中乡间的人们,吃饭时总是喜欢端着一碗饭出门扎堆,边吃边聊。这样一“老碗”的饭菜绝对管饱,绝对不会再来第二碗,也不影响聊天的中断。关中人的秉性就像这“老碗”一样,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

关中第十怪:睡觉枕石块(砖块)。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三秦大地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有奇效,醒脑提神金不换。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光与枕头作伴,在睡眠中度过。枕头对于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枕头的分类也五花八门,古人曾将枕头区分为冬枕、夏枕或软枕、硬枕。老一辈的关中人,对于硬质的枕头情有独钟,而对那些柔软的枕头嗤之以鼻。硬质的枕头主要以木质、石质为主。有些人也会选择砖块作为枕头。夏季的关中地区,也是酷热难耐。在那个没有制冷条件的年代,硬质的枕头要比软质的枕头更为舒服和实用一些。如果选择软质的枕头,三天两头就要换洗,实为不便。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些“旧怪”已经不合时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一些“新怪”又开始诞生,登上全国各地的“怪”舞台。




“陕西关中十大怪”具体为: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碗盆难分开;手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椅子蹲起来;睡觉枕石块;秦腔不唱吼起来。

这十句话直观地概括了陕西关中人在千百年来形成的十种民俗习惯,它们的形成,跟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水平等方面有直接关系。

现在,随着各地之间不断交流,陕西民俗跟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后,十大怪里边的许多习俗逐渐消失,慢慢成为历史的记忆。

“陕西关中十大怪”是怎样形成?又有哪些文化寓意?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关中人,听我慢慢道来。


一、面条像裤带

“面条像裤带”是说陕西关中人做的手擀面条像皮带那样又宽又长,吃起来爽滑筋道可口,吃过后很耐饥。

陕西关中地区别名叫“八百里秦川”,是由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冲击形成的小平原,自古以来盛产小麦,也是全国非常重要的小麦商品粮基地。

在过去,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干农活全靠力气,对农人的体力消耗特别大。人们必须达到身强体壮,才可以多干农活。

农人上地干活前,都会把又宽又长的手擀面尽量吃饱,然后精神抖擞地下地干活,在短时间内不会感到饥饿,有助于多干出农活。

在过去,陕西农村评价一名姑娘是否优秀,就是看她能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手擀面。


二、锅盔像锅盖

“锅盔像锅盖”是说陕西人做的另一种面食——锅盔,又大又圆又厚实,直径超过二尺,看起来像锅盖那么大。

锅盔用小火在大铁锅里慢慢烙制而成,是一种酥脆香甜的面饼。把锅盔制作这么大,跟当时陕西农村人家庭成员较多有很大关系。

在过去,陕西农村一大家子人往往是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大大小小有十几口人,甚至更多,做一顿饭花费的食材、时间和精力都很多,所以,为了减少做饭人的劳动量,烙制锅盔时就追求个头大,做好一个能供许多人吃。


三、油泼辣子一道菜

“油泼辣子一道菜”是指,把干辣椒粉用热油浇过后,可以当一道菜来吃。

在做油泼辣子之前,往往会给辣椒粉里边加入芝麻、花椒、五香粉、食盐等调味品,待做好后,颜色红艳喜人,看着非常有食欲。

陕西关中人通常用油泼辣子夹馍吃,把油泼辣子夹在冒着热气的馒头或锅盔里,吃起来香辣可口。另外,用油泼辣子调制面条、凉皮、凉粉、搅团等食物,同样能提味,非常受欢迎。


四、碗盆难分开

“碗盆难分开”是指陕西关中人吃饭的碗很大,俗称“大老碗”,跟盆子一样难以区分。

过去的陕西农村人之所以用大老碗吃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跟第一怪“面条像裤带”有关,因为面条的体积本身很大,用小碗装不了多少,用大老碗来装才比较匹配。

二是图一个省事,因为人们经常干农活,体力消耗较大,导致饭量增大,用大老碗可以一次性装很多面条,一碗吃完就管饱,省去了第二次盛饭的麻烦。

当然,现在陕西农村人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许多,已经很少看到用大老碗吃饭的场景。一些饭馆用大老碗盛饭,不过是向顾客销售怀旧情结罢了。


五、手帕头上戴

“手帕头上戴”是指过去农村的妇女经常会把手帕戴在头上,当作帽子来用。

因为在过去,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大多数人没有钱买帽子,为了图实惠,会买一顶相对便宜的手帕,当作帽子来用,防日晒、防淋雨、防落尘,防风沙,还能用来擦汗,体现出多用途。

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倍,完全能买得起帽子,也就用不着再往头上戴手帕,“手帕头上戴”已经成为历史。


六、房子半边盖

“房子半边盖”是指过去的陕西农村人,在建造房子时,会把房子从屋脊一分为二,盖成半边房子,其形状如同把“介”字从中间劈开。

人们之所以这样盖房子,主要是因为受经济条件所限,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黄土、泥块,再加少许木料盖成这个样子。

不过,半边房子因为建筑空间减少,在保暖性和透气性上很好,既经济又实惠,居住效果可以媲美窑洞,冬暖夏凉,住起来相当舒服。

当然,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这种房子,由于当今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这种房子已经成为历史符号。


七、姑娘不对外

“姑娘不对外”是指过去的陕西人不喜欢把自家女儿嫁到外地。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跟过去陕西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有关。因为“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关中平原在过去比较富饶,物产丰富,一直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存在,陕西人是在天子脚下长大的臣民,衣食无忧,有些看不起陕西以外的地方,自然不喜欢对外交流,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

二是对门当户对的观念很看重,嫁女儿时希望嫁一个知根知底的人,但由于缺乏交流,对外地人不熟悉,就更不愿把女儿嫁到外地。

目前,随着各地之间不断交流,人们可以认识天南海北的人,“姑娘不对外”也成为过眼云烟。


八、不坐椅子蹲起来

“不坐椅子蹲起来”是指过去的一些陕西农村人,即使有椅子在旁边放着,也不喜欢坐在椅子上,而是喜欢蹲着。

这跟陕西人的性格有关,陕西男人的性格憨直、豪放、张扬,大不咧咧,喜欢自由自在,认为坐到椅子上就需要坐有坐样,不能随随便便,这些要求会让他们感到拘束,所以,宁愿蹲着也不愿被拘束。

“不坐椅子蹲起来”的场景目前很少见,只有在偏远农村还能偶尔见到。


九、睡觉枕石块

““睡觉枕石块”是指,每当到夏天时,一些陕西关中人不喜欢使用绵软的枕头,喜欢拿出自己的“宝贝”,一块冰凉的石枕或木枕当作枕头,睡在上面很香。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目前的陕西农村依然很常见,可以说是一个优良传统。据老人讲,石枕头比较凉,有助于人快速进入深度睡眠,还能对头部起到按摩作用。


十、秦腔不唱吼起来

“秦腔不唱吼起来”是说,听秦腔时,感觉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吼出来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既跟陕西关中方言有关,也跟秦腔本身的艺术特色有关。

陕西方言发音较重,听起来洪亮高亢,不论是陕西民歌还是陕西地方戏曲,用陕西关中方言唱出来,都有一种豪迈粗犷的听觉感受。

秦腔的大多数题材表现的是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唱词悲愤苍凉,富有气势,又加上秦腔是用牛皮鼓、二胡、镲、锣这些乐器伴奏,更增加了大气磅礴的艺术张力,跟柔美婉转的江南小曲截然不同,整体听起来,如同摇滚一样声嘶力竭的呐喊。

目前,秦腔依然在西北地区很流行,是老年人最好的精神大餐。




陕西关中十大怪是,

1面条像裤带,

2锅盔像锅盖,

3油泼辣子一道菜,

4碗盆难分开,

5手帕头上戴,

6房子半边蓋,

7姑娘不对外,

8椅子不坐蹲起来,

9睡觉枕石块,

10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省大致分三个区域:陕南、关中和陕北。


三个区域的风土人情是截然不同的:陕北人生活习惯像甘肃、内蒙,陕南人则和四川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关中两头不挨,形成许多独特风俗,被人称为“关中十大怪”。


外地人把“十大怪”编成口诀形象地加以传诵,更突出了其“怪”处。


口诀是这样的:面条似裤带,锅盔像锅盖,有了辣子不用菜,碗盆分不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不枕枕头枕砖块,姑娘不嫁外。唱戏吼起来,凳子不坐脚下踩。


“十大怪”包含了生活中的吃穿坐卧、行走用度、婚嫁习惯、戏曲特点,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渐渐消失。


现在,有书君具体说说这“十大怪”是什么,怪在哪里。


一、至今流传的


  • 1、面条似裤带——体积惊人的手擀面


北方人好面食,通常都是手擀面的行家里手,擀出的面讲究面大皮薄,宽窄适中。



而关中的手擀面,长约一米,相当于普通面条的两倍。宽如拇指,看着惊人。厚度可如硬币,也可如蝉翼,随意自如。


煮好后配荷包蛋、油泼辣子、香菜,入口时满嘴滑糯,嚼起来筋道有味,如把春夏秋冬所有的美意都揽进了胸怀。


  • 2、锅盔像锅盖——面积吓人的烙饼


锅盔是烙饼的一种,得名于古代兵士用头盔当锅烙饼的历史。锅盔发展到现在,更加名副其实,其状如锅盖,面积大如磨盘。 当然其味道焦酥脆香,因而流传千年。


  • 3、 唱戏吼起来——秦腔艺术特点


电影《红髙粱》主题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是由张艺谋和赵季平两位长期生活在关中的艺术家分别作词、作曲的,带有明显的秦腔特点。


我们从歌曲中即可体会到秦腔的音域之宽广、曲调之高亢、感情之粗犷、情绪之激昂,什么都不必修饰,直抒胸臆,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每一声每一调背后都映衬着关中人直爽、豪放、朴实、厚重的形象。


二、逐渐减少的


  • 4、有了辣子不用菜——辣椒吃法简单


关中人把辣椒当咸菜吃。其做法是,把油加热,泼到制成粉末的辣椒上,封存罐中。

在饥饿时,随时可配锅盔或馒头吃,不用再做其它菜。


在旧时,这种方法可省下不少种菜的田,用来多种一些粮食,非常实惠。


  • 5、碗盆分不开——饭碗大如盆


关中人把饭碗叫“老碗”,有“海碗”之意,形容其容量大,大到像和面盆,一张桌子摆不下三个碗,所以又有“碗大桌子摆不开”的说法。


从街上的“陕西第一碗”泡馍店中,还可以看出老碗的痕迹。


老关中人因勤劳能干而食量大,所以用老碗一次装够所有的饭菜,直接端出去和乡亲们聚在一起谈天唠嗑,开“老碗会”,邻里和谐,其乐融融。



  • 6、帕帕头上戴——头顶手帕的人


男人头戴白羊肚毛巾,像羊角一样在头前打结,女人顶一方蓝底白花手帕,结打在脑后,这是深入人心的关中人典型装扮。


头顶手帕,是在劳动过程中演变而来的。 关中日照强,风沙也大,农民朋友在劳作时可以用头巾防晒、防尘,还可以随时拿下来擦汗,一举多得。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现代关中人早已融入时尚的洪流,头上戴帕帕的人越来越少。


  • 7、房子半边盖——奇特的房屋结构


中国北方的大多数民居房顶都是“人”字结构的,中间有横向大梁,两侧是纵向椽子,共同起支撑作用。


而关中有许多从侧面看是“人”字的一半形状的房屋,后墙高,前墙低,只有椽子没有大梁,且多为土木建筑。


这种结构的房屋可以省下大块木料,并能保证下雨时“肥水不流外人田”,流入自家院子。


现在关中人大都被封进钢筋混凝土的“笼子”里,失去了本地区的特有建筑符号。


三、已随时代消失而去的“怪现象”


  • 8、不枕枕头枕砖块


关中人性格豪爽,天热时铺席子睡户外,直接找块平整的石头或砖块枕在头下,还乐观地美其名曰“金不换”。



  • 9、姑娘不嫁外


老关中人不轻易外出,有“老不出关、少不下川”的传统,所以姑娘们的生活圈子窄,流行在附近村落通婚。


  • 10、凳子不坐脚下踩


关中人不坐凳子,有长时间蹲着的习惯,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


这个习惯是在关中人爱扎堆吃饭开“老碗会”时养成的,现在已不多见,只能从影视剧中搜寻记忆的碎片。


“关中十大怪”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变化,流传下来的,必定成为精粹承载起传承标记的责任。


消失了的,是被现代化的发展淘汰掉的,有些确实因不合理无法延续,如“姑娘不嫁外”,如“枕砖块”。


但有些风物反映出一方的风土人情,如“房盖半边”,如“头戴手帕”,它们的消失是十分可惜而无奈的。




关中地区在陕西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那么,关中“十大怪”具体指的是什么?

第一怪 面条像裤带

陕西关中手擀面条,既宽又长很像裤带(皮带),吃起来滑爽筋道可口。

第二怪 锅盔像锅盖

锅盔则是陕西的另一道面食,又圆又大且厚实,看起来如同锅盖那么大,是一种酥脆香甜的面饼。

第三怪 油泼辣子一道菜

用干辣椒粉浇热油制成的一道菜,其味道香辣可口。

第四怪 手帕头上戴

指从前的村妇喜欢把手帕戴在自己头上,当成帽子一样用。

第五怪 碗盆难分开

指关中人吃饭碗很大,跟盆子大小差不多难以区分。

第六怪 姑娘不对外

这并不是人们理解的“姑娘不嫁外人”的意思,是指过去的人,不喜欢将自己女儿嫁到外地。

第七怪 房子半边盖

从前陕西农村因材料稀缺,所以盖房子会从屋脊处一分为二,只盖半边房子。这样既经济又实惠,且居住也很舒服。

第八怪 秦腔不唱吼起来

其实是说人们听秦腔时,感觉不是唱出来的,而是用噪子吼出来的。

第九怪 不坐椅子蹲起来

陕西男人其性格憨直、豪放,也喜欢自由自在,认为坐在椅子上就束缚了自己,所以宁愿蹲着,也不坐椅子。

第十怪 睡觉枕石头

每到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人们会拿出用石头打制成的枕头——石枕。它较为冰凉,睡在上面容易让人进入梦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关中   热油   秦腔   裤带   锅盖   泼辣   陕西   手帕   半边   面条   中人   枕头   姑娘   房子   农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