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前,怎么给枪刻膛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521 条回答。

方法有很多。

以新四军为例,在抗战期间新四军小型兵工厂,也是要制造步枪的。

当时步枪最难制造的,就是枪管。

因为枪管里面需要有膛线,不能制造成滑膛枪,不然精度和射程都无法保证。

新四军小型兵工厂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两层枪管。

第一层枪管很薄,直接用手工雕刻膛线,随后套上第二层枪管,就成为一根有膛线的枪管。

为什么要分为两层?主要是直接雕刻比较厚的枪管,难度太大。

不过,在抗战后期,新四军就发明了土造车床,可以直接钻出枪管的膛线。不过,这又对开车床的工人要求很高,稍微有些偏差就会导致膛线加工失败。

在工业革命前,早在15世纪就有线膛枪了。

不过,当时的线膛枪都是手工制造,是工匠一点点雕刻出来的,速度非常缓慢,而且报废率很高,制造10次能够1次成功就很了不起。

最原始的方法是,找一块铁板进行雕刻膛线,随后工匠将铁板进行打造成枪管。

就是因为加工技术太差,线膛枪一直不能够普及。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主要还是使用滑膛枪,射程有限,精度不高。

不过,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已经开始使用线膛枪。

当时制造工艺已经有所进步,采用类似于新四军小型兵工厂那样技术制造。

方法大概是这样,首先是用金属板打造出一根金属管,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使用镗床进行加工,制造出枪膛。这个镗床用于钻孔,类似于今天的电钻,不过是手摇的。

一个工人摇动机器,另一个工人操纵方向负责钻孔。自然,这种钻孔的报废率也很高,但毕竟效率很高;

第三步就是制造膛线,流程同第二步差不多,但是通过车床带动的刀具,在枪管上雕刻出膛线。

不过最初每次只能雕刻出一道膛线,而枪需要多条膛线,要反复雕刻多次,费时费力,还不能出错。

这套设备用了很久,改进主要是第一采用了动力,早期是水力,后来是蒸汽动力,然后一步步演变。第二是最初只能一次刻一条膛线,后来可以一次刻多条膛线。

总之,直到工业革命以后,这种手工制造方法还是用了很多年,新四军一直用到解放战争期间。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八路军和新四军制造步枪数量都有限了吧?因为光是枪管就不容易制造。




早期的枪管也是铸造的,所以枪管又粗又短,后来有段时间有人想了个办法,用薄铁皮卷起来,因为中世纪的铠甲很多,造薄铁皮的技术还是有的,现在汽车上的管子还有工业上的一些管子还有这种卷制的管子,不是一层,卷很多层。后来有人发明了膛线,早期的膛线是六边形的,把薄铁皮卷在一个六边形的棒子上边卷边敲,枪管内壁就成了六边形,弄完以后夹住两头拧一下,就成了螺旋线了,两头的夹持部分肯定要切掉。再后来可以钻深孔了,这时候麻花钻还没出现,深孔钻更是还早着呢,但是已经能用人工拉膛线了,要让拉刀匀速精确的边走边转,要费很多的脑筋,就是高精度的螺纹的发展都花了几十年上百年,那时候是做了一个木头的圆柱,外面刻了一条螺旋线,这条螺旋线是手工慢慢刻的,反正是木头的,拿他作为拉刀的导向。




膛线有五种制作方式:

1、刮刀法

.用一根比手枪内径略纫的钢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个槽,安装一块硬质合金钢片,钢片上有一条或二条凸出的有一定倾斜角的带状体,前端有利削部,并可调节凸起高度。在一条膛线位置上来回拉动数十次,就切副出一条阴膛线,然后调节位置再切刮下一条。这种方法切奇数或偶数的膛线一般用单刮刀,切偶数的膛线可以用双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对的位置安装单刮刀,双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条膛线。

2、钩刀拉削法

把钩状切刀安置在比枪膛直径略细的钢拉杆上,钩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手动木质拉床

拉杆层部的螺丝来调节。每拉动通过枪管一次,拉杆移动几微米,随着枪管的匀速旋转,拉削出一条有一定缠度的阴膛线,达到预定宽度后,再换位置拉第二条膛线。早期的线膛枪拉一条阴膛线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较好的枪拉削同样的阴膛线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数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细,越精密。

早期美洲殖民者制造膛线就采用了钩刀拉削法,其采用的工具是很简单的手动木质机械,殖民者自己就能制造。

3、组合环形刀拉削法

.在一根拉杆上固定25至30个硬质合金钢环,每个钢环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钢环上加工有与阴膛线数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缠角与下一个环上的切刀相连,从头连到尾部即可视为一条螺形线。每一个环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于前一个环,形成一组系列切刀,所开的槽具有稳定的宽度,深度和间隔,这种组合环形拉削刀通过枪膛—次.则可切削出全部的阴膛线,缩短工作时间,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4、顶锥(或膛线冲子)挤JE法

用一个中段截面形态与线膛内截面形状相同的硬质合金(如碳化钨)无尖弹头形顶锥,通过内径比顶锥略小的枪管光膛时,枪管金属在顶锥的强力顶压下,通过枪膛,使膛内径略有增加,顶锥外表凸出部挤过膛内壁形成变形,即阴膛线,凹入部沿枪膛并紧贴内影挤过形成的变形,卯阳膛线。并因承受的大压力使膛内壁表面金属密度增加,硬度加大.同时完成了铰除疵点和制作膛线二返工序。膛内壁由于顶锥的坚硬与平滑的表面挤过而变得光滑。使得枪管的寿命成倍延长。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德国人发明,70年代以后各国在生产枪管时已普遍采用。

5、冷精锻法

枪管径向冷精锻成型技术实质上是属于精密旋转锻轴工艺类型,是无切屑精密成型的方法。冷精锻工艺是在专业精锻机上,将枪管毛坯件一次锻打出线膛和弹膛,其内膛的精度有芯轴保证。由于精锻工艺可以提高枪管的强度、射击精度,进而提高枪管的寿命,减少初速下降,对提高枪械性能起到了关键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精锻工艺,我国也于80年代后引进了这一技术。




一天天就想着刻膛线,就不会想点省时省力的办法?你问问山上彻也他刻膛线了吗?人家条件有限,就随便找了两根自来水管子,一块烂木板,和导线电池黑胶布,别说土办法造出的东西功率不够啊,照样一鸣惊人举世震惊了。




膛线可说是枪管的灵魂, 膛线的作法在于付予弹头旋转的能力, 使弹头在出膛之后, 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虽然在15世纪就有使用膛线的纪录, 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困难, 要到18世纪才得以普及.

枪管中下凹的部份称为阴线, 凸起的部份称为阳线. 一般而言, 枪械的口径应是从来复线的阳线到阳线的距离, 但是例外太多, 已成不了一个原则. 比如说.38和.357是一样的口径, 只是一个量的是阳线到阳线的距离, 一个量的是阴线到阴线的距离. 当然, 两者的弹头长度有所不同, 但光以口径而言是一样的.

现代枪械常用的膛线有两种,一种是“刀切豆腐”式的ENFIELD膛线,另一种较平滑的多边形膛线。

不要以为多边形膛线是德国HK发明的,它可是比两次大战中大龄使用的ENFIELD膛线更老!只是当时技术不好,多边形膛线不耐用,才有凹凸分明的ENFIELD膛线的出現。至于那种膛线更精准,到现在也没有定论、

来复线旋转的程度, 称为缠距. 如果须要愈长的距离来完成360度的旋转, 称为慢. 较短者称为快. 例如说在12寸之内完成一圈的要比9寸内完成一圈的慢. 缠距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能使弹头稳定, 不稳定的弹头除了沿着目标线旋转, 还会翻跟斗, 产生靶纸上产生Keyhole的现象.

枪管的长度对射击的初速, 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定的长度内, 越长越好, 这是人类很早就发现的事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各国使用的步枪枪管长达30寸以上, 因为当时的战术想法是想要步枪兵能及远. 但是在一定的长度之后, 其所能取得的效益有限, 只是徒然增加重量, 而且使用不便. 因此后来标准的步兵武器枪管长度, 大多减少到20寸到24寸之间

枪管的对材料的要求不只是坚硬, 抗压和高温. 另一个必备的特性是轫性, 也就是说枪管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否则太硬会造成金属太脆的结果. 有一些早期生产的M1903A1, 其枪管即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持续射击, 有造成炸毁枪管的结果. 巴西的枪厂金牛座,在1998年开始, 推出了一系列以钛(Titanium)为材质的左轮枪, 号称又轻又耐久,但是它的枪管部份, 还是须要用钢材, 因为钛金属虽然坚硬, 却仍然无法满足作枪管所须的各项条件.

现代制造膛线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切削法、模头顶拉法、冷鍛法。

切削法又叫单点式切削法,是最古老的膛线加工方法,现在已经基本不用了。这种膛线加工方法就是用一个钩状车刀伸进毛坯的眼里,然后一点一点把材料抠来,慢慢形成一道槽,在抠的过程中转动刀具或者管子使槽保持一定的斜率,这样抠出来的槽就成了阴膛线。切削法加工非常费工费时,不适宜大量生产,現在几乎都不用了。但是这种加工方法对枪管金属结构损伤较小,适合用来加工高精度枪管 欧洲有不少老枪匠加工高精度管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膛线   锻工   枪膛   枪管   刮刀   兵工厂   内径   内壁   多边形   工业革命   步枪   拉杆   弹头   长度   加工   方法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