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小人得志”,刘邦建立大汉朝后,诛杀异姓王算不算小人?

刘邦建立汉朝,本身就是借着异姓王的实力上位的。承诺自己当上皇帝后给予荣华富贵,因为那些异姓王面对项羽的杀伐还是想荣华富贵,

为什么要杀掉异姓王,是因为权力和整个国家治理出发的。在刘邦称帝后,一半采用的是中央集权 一半是分封制。那些异姓王就是分封制的捍卫者,

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国家想发展 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实行中央集权,那些异姓王就是制度最大的危害,他们完全可以拥兵自重造反




小人不能以出身条件而定,心里阴暗,目光短浅,行为鄙劣才是小人特点。刘邦不是,排除已己,巩固权力,诛杀功臣,是历代王朝贯用手段。只有宋太祖例外!




唉,能把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比作小人得志的说法,还真是不多见。

我个人理解的:这里的小人应该是指古代地位低下的人,而不是与君子对应的那个小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小人得志”这个词还能形容一下刘邦。

毕竟汉高祖(准确说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也确实是从一个亭长起家,最后君临天下。

但是如果把他老人家建国后,杀异姓王的事比作是小人行为的话,那不合适,极不合适。

先说说这7个异姓王的结局。

这七个异姓王分别是韩王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这7个人中一个投降匈奴做了叛徒,两个病死了,四个反叛了。

病死的两个(张耳和吴芮)算是正常善终,韩王信这个叛徒不在此列,他死在匈奴了。

剩下的4个人(韩信,英布,彭越,臧荼)都是因为造反,被刘邦杀的,也不算是冤杀。

所以我们简单的说,刘邦做了兔死狗烹的事情是不合适的。

重点说一下这4个叛乱的人中1个人:彭越

准确的说这俩人是死于吕后之手的。并不是死于刘邦之手。

彭越死的有点冤,他一直是没有造反的心.在这里重点说一下他。

汉10年(前198年)9月,陈豨反叛,刘邦率军亲征。到了邯郸后,感到兵力不足,就征召彭越领梁军参战。彭越称病未往,派手下将领带了一些人马前去邯郸见高祖听命。刘邦大怒,派人前去斥责。

彭越这下子害怕了,想亲自见皇帝,当面谢罪。部将扈辄说:“当初不去,受到斥责才去,去后就会被擒,于事无补。依我看,不如干脆发兵反了拉倒!”

彭越不听,依然称病,始终没反。后来他手下有个太仆得罪了他,这个人就跑到都城去告诉刘邦,彭越要造反。刘邦就派人把彭越给抓了起来。

这彭越也没反抗,老老实实被刘邦抓了。经过审讯,刘邦也觉得这人不会造反,就把他给放了。让他回老家养老。而就在回老家的途中,这人碰到了吕后。这彭越就对吕后一顿诉苦。

吕后以后就又把彭越给带回了长安。并劝说刘邦斩草要除根,刘邦这才把彭越给宰了。

所以说这个人死得有的倒霉。

而剩下的三个人包括韩信,英布,臧荼。他们是真造反了,并付诸于行动了。韩信还是被吕后杀的。

所以我们不能以结果论来推导,刘邦是真想把这些异姓王都杀干净。各种机缘巧合,有的人也是各种作死,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儿。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刘邦同志还是不错的。




在真人面前不说假话,刘邦贵为一国之君,尽显王者之风。他树立了丰碑,两汉蜀汉越500年,丰功伟绩,史上有几人。

所谓“小人得志"是与君子而言。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秦桧是小人,君子岳飞莫须有倒在风波亭。

刘邦是与大英雄楚霸王角逐中原之帝位,活生生力压楚霸王,决非小人行径。他曾见过秦始皇出巡,无比羡慕地赞叹:此仍大丈夫也!充满钦敬之情。当历史风云突变,让他有机会出人头地,不甘心做一个小亭长,勇敢投入历史的洪流中,显示了非凡勇气和识见。刘邦半世混沌,一朝醒来,站在涛头。最大本事能笼络天下英雄,大谋士张良能为己所用,大管家萧何能为己管理,大将军韩信能开发启用,皆是慧眼识珠,气魄超群。

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楚霸王,为刘邦扫除了一切障碍,成就了刘邦立汉的伟业,不禁感叹:天要亡我!

一代战神韩信总结出自己指挥大军多多益善,但比起刘邦,指挥将才的本领还是自叹弗如。

刘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历史机遇的大门洞开,刘邦就显出捷足先登咸阳的壮举。成败论英雄,刘邦踏在了大英雄项羽的肩膀上,高大无比啊!




开国帝王诛杀功臣,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确保自己的安全;其二、缓和社会的矛盾。诛杀功臣虽然对功臣有所不公,但是对天下百姓公,因此刘邦诛杀异姓王不算是小人,那叫帝王之术。功臣一般拥兵自重,有造反的可能,功臣一旦造反,不仅威胁帝王安全,还会导致天下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杀数十名功臣,保数百万百姓,是十分划算的事情。

刘邦建立汉朝后,采用郡国并行制度,也就是郡县制跟诸侯制并存。汉初的诸侯跟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相比,虽然权力被大副度削减,但依然是一方诸侯,有造反的资本。刘邦考虑到周王朝分封诸侯的弊端,因此下定决心消灭异姓诸侯王,将异姓诸侯变成刘姓诸侯,再将刘姓诸侯转变成一般勋贵,进而实现完全的郡县制。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名将,皆是威震天下的诸侯,刘邦不杀他们,就难保天下不改姓。

帝王的眼光跟常人不一样,常人讲情义,讲哥们义气,帝王则考虑天下百姓的安危,帝国的长治久安。刘邦诛了异姓诸侯王,站在异姓诸侯王的位置看,确实对他们个人不公平,但是站在历史进步的角度看,他们有必亡的理由。刘邦当了皇帝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这些异姓诸侯国被灭后,大部分土地归中央直管,少部分土地分封给了刘姓子弟。后来汉朝的七国之乱表明,诸侯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诸侯的存在就是战乱的根源。

秦朝建立后,丞相王绾要求郡国并行,史书记载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李斯则要求全国通行郡县制,史书记载“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最终秦始皇曰认为诸侯制是天下动荡的根源,必除之。“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小人得志   汉朝   刘邦   项羽   小人   郡县制   廷尉   邯郸   亭长   太祖   功臣   诸侯   帝王   俗话说   皇帝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