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时台湾郑氏在干什么?

郑成功从来没有与清庭谈判过,也没有停止过与清庭的作战,曾经一度攻到南京城下。为什么要将郑经干过的事用来抹黑郑成功。是不知这段历史,还是秦桧不能跪在岳飞坟前。




谢邀。郑经在参战,获得属于自己的资源,与清朝作战时间长于吴三桂

郑经因为众所周知的问题,把他老爸郑成功气死,在一番折腾后,获得最好权力。在争夺厦门、铜山不利的情况下,率兵回到台湾,经略东土。积极开展对日本、东南亚、琉球、西洋贸易,也通过贿赂和大清贸易。在这十年里,训练新兵、装备新式武器、发展台湾。

(郑经就是17世纪的张作霖,一个海寇发展了一个区域)

1、郑经初次作战与战局

1673年底,吴三桂因削藩而反,反了。来年四月,耿精忠在福建也反了,为了抵御浙江、江西、广东三个方向的对手,耿邀请郑经来协同作战。

虽然有诸多不愉快,但因为共同敌人,都合作比较好,耿精忠朝着浙江、江西攻击;郑经主要在广东东部潮州一带作战。之后并攻破海澄公所经略的漳州城。

而且在1676年初,吴三桂、郑经东西对进,逼着尚之信也反清,形势一片大好。

(黄色部分即郑经的地盘)

2、会师长江计划

形势太好了,吴三桂提出会师长江计划,他的大军从江西、长江沿线挺进攻击;郑经水师直接从海上到长江口;耿精忠部队从浙江到苏南。

计划是好的。然后汀州事件,耿精忠和郑经彻底翻脸,双方开仗。

然后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康亲王杰书一路南下,耿精忠被迫投降清朝,和清军一块攻击郑经,多次被击败后,只能退守厦门。

盛衰真的只在一夕之间

(因为不合适的作战和耿精忠翻脸,战局急转直下)

3、再次作战与战局

修整修整还得再来,边谈判,边准备。

1678年开始大举进攻,湖南的吴三桂在永兴地区展开反击战,连连击败清军;

郑经在福建地区,再次攻破海澄,多次击败清军。一度给清军非常大的压力。

后来随着清军援兵到来,战局僵持。

之后就是退回台湾。

(也是一个优雅的人)

4、不可能到大沽

按照当时的航海,一般是从顺风到达长江口,获得南京补给。

之所以不到达大沽口,主要有两个原因:

1、在风帆时代,船只从闽浙开到渤海口,沿途缺乏补给点,耗时很长,就算到达也很难达成战略目标。

2、郑氏家族的利益在东南沿海,最高目标就是南京。没有更多欲望。

参考文献:

《海纪缉要》

《清圣祖实录》




这个话题特别尴尬,三藩之乱爆发时,在这个推翻清朝最好的时刻,明郑王朝却在干着另外一件事——疯狂的背刺自己的盟友耿精忠!

话说大家都在反清,你一个劲的打你的队友干什么?

而这就是明郑王朝在历史上的最大污点,无论是郑芝龙、郑成功还是郑经,这一家三代只是海盗兼商人,他们根本不是大明的忠臣。

当年郑成功以父亲的叛变为不耻,率领残余部下愤然反清,可大家知不知道,从1646年郑成功高举义旗,再到1661年率军收复台湾,中间的15年时间里,郑成功其实一直都在与清廷谈判,老父亲郑芝龙干的事,他其实也在干。只不过双方在和谈的问题上一直没谈拢,郑成功要求自己在福建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并得到清廷的册封,但具体细节双方一直没达成一致。

尤其在其中的某一次谈判中,郑成功更是狮子大张口,要求清朝将浙江、福建和广东一并册封自己,只要条件能够满足,郑成功愿意立刻投降,结果他的要求遭到了李永芳之子李率泰无情的嘲讽:

阁下自诩忠臣,无三省之封,即舍清而忠明;有三省之封,则弃明而忠于清,真可笑也!

而其子郑经,在这个环节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1674年4月,三藩之乱爆发的第二年,伴随着福建耿精忠也举起了反清的大旗,为了扩充力量拉拢盟友,耿精忠邀请明郑王朝率军支援,郑经也应邀派出一万人马登陆福建。可也就是这区区一万人,也让耿精忠察觉到了一个问题:明郑王朝的实力似乎很有限!

毕竟此时在中原的三藩战场,各路反清力量和清朝围剿大军共计几十万兵马纠缠在一起,你这一万人够干嘛的?事实上,在三藩之乱前,投靠清朝的施琅就曾揭露过郑氏家族的实力:官兵仅有20000余人,大小战船不会超过200艘。

即便在九年后,施琅收复台湾时,台湾的明郑王朝号称拥有五万大军,但郑克爽投降后,施琅对明郑王朝的军事力量和人口进行了一番统计,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小政权拥有的人口不过20万,所谓的五万大军并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是可以参军的男性壮丁。毕竟20几万人,撑死也就四五万户人口,一家出一人已经是极限了。

这也是澎湖之战,刘国轩水师被歼灭17000多人之后,郑克爽就吓得慌忙投降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的主力在这里已经全军覆没。所以在九年前,郑经派出的一万人马根本就改变不了三藩之乱的局势,可即便是这样,登陆上岸后的郑经却还提出了一个足以让耿精忠火冒三丈的要求:你得把你旗下的漳州和泉州让给我,我才能帮你打仗,因为这里是我原来的势力范围。

好家伙!只派出一万人马,还没跟清军交手就先让自己的盟友进行割地,有这么办事的吗?在遭到耿精忠的拒绝后,郑经竟然直接对盟友进行背刺,登陆上岸的郑军直接对耿精忠的地盘发起进攻,漳州、泉州和潮州相继陷落。前面有清军围攻,后面有盟友捅刀,不得已的耿精忠也只能向郑经妥协,同意他占领上述的土地。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郑经也干了一件大感痛快的事,进攻漳州的过程中,他将提出迁界禁海并挖了郑家祖坟的叛臣黄梧的后人共计30多口诛杀,也算是给家人报了血海深仇。

但除此之外,郑经在接下来的三藩之乱中就几乎没剩下什么存在感,毕竟他与耿精忠挨得太近,再次抢夺盟友的地盘实在不方便,可让他进攻其他的沿海区域尤其是北上进攻天津,真抱歉!郑经从来就没有过这个想法,因为他们老郑家的地盘就在福建,作为商人后代的他只想着收回自己的产业,什么反清复明、什么北上推翻满清,人家压根就没想过,也同样没有想过真正的配合耿精忠。

甚至在这一期间,他还对同样是盟友的尚之信展开背刺,出兵占领了尚之信旗下的广东惠州。也就是说,初期的那几年,郑经几乎没有与清军交手,而是一个劲的对盟友捅刀。

所以1678年,缺少资源的耿精忠被迫向清军投降,失去了这个盟友,尚之信也逐渐开始崩溃,随后也向清军投降。当旁边的盟友都被逼回到清军的阵营里,不停的玩偷袭的郑经才感到大事不妙,面对清军的大举进攻,郑经苦心占领的内地地盘开始逐渐沦陷。不得已,公元1680年,郑经被迫率残部撤回台湾,而这也是明郑王朝最后一次重返内地的机会。

从这段历史你就不难看出,郑氏家族根本没有逐鹿中原的志向,更没有推翻清朝的志向,他们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郑成功在谈判过程中的态度是如此,郑经在三藩之乱中的表现也是如此。指望他北上去打天津?真是抱歉,这也太高估他了!那里不是他的地盘,远征的耗费也是巨大,郑经根本不会做这笔买卖。




三藩之乱,郑经积极响应,但他既没有父亲郑成功那样的雄才伟略,也缺乏进取之心,因此就不可能再现郑成功当年大军北伐,兵围南京的辉煌一战。

丑闻缠身


(郑经剧照)

郑经是延平王郑成功长子,郑成功病逝后,郑经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继续经营台湾,继承其父郑成功抗清遗志和海商事业。

和父亲郑成功比起来,郑经的能力要弱很多,早年因为与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氏通奸这一惊天丑闻而惹怒郑成功,差点被处死。长子“乱伦”,父亲郑芝龙被清廷处死,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吴三桂绞杀,郑成功数痛攻心,病情加重,终在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一日病逝。

郑成功病逝后,郑经因为“乱伦”这一丑闻而受到大臣抵制和反对,他们拥立郑经叔父郑袭为东都之主。远在金厦的郑经继位发丧,与清廷谋和,率军渡台,大破台湾守军,进入安平城后软禁叔父郑袭,处死伯父郑泰,结束了这一场内讧,史称“东征靖难”,算是艰难的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郑经经营台湾,基本上算是延续了郑成功的政策,但在与清廷的关系上,郑经坚持要“照朝鲜事例”,与清朝结成宗藩关系,试图将台湾及金厦置于清朝直接统治之外,这显然背离了郑成功“拒降抗清,反清复明”的一贯政治理念。对于郑经的请求,康熙皇帝也不含糊,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拒绝了郑经效仿朝鲜例的请求。

正因为郑经在台湾问题上阴怀私心,才导致三藩之乱中靖南王耿精忠被迫投降投降清朝,从而逆转了三藩的大好形势。

得陇望蜀


(郑经野心不小)

康熙十二年(1672年),平西王吴三桂在昆明诱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正式扯起反清大旗。次年(1673年)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响应,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耿精忠镇守的福建兵力有限,但对岸的台湾明郑政权与清朝是世仇,因此决定拉拢郑经一起反清。郑经此时分析抗清形势有利于自己,便和耿精忠约定,由他提供战船,自己亲率郑军渡海协助耿精忠,命世子郑克臧监国。

耿精忠开局不错,很快便控制了整个福建,郑经区区几万水军耿精忠已经不放在眼里,便撕毁约定,拒绝了郑经共同作战,占有漳州、泉州的要求。

开弓没有回头箭,郑经既已出兵,就不可能空手回去。于是便占领了海澄、同安,大军集结准备分兵攻占福建、广东沿海各州府。耿精忠以断绝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双方关系恶化。不久潮州、漳州、泉州先后投靠郑经,耿精忠更感到紧张,认为是引狼入室,为了稳固后方,决定发兵攻打郑经,以期能夺回漳州、潮州两座大城池。

郑军将士多是久经沙场,与清军有着长期的作战经验,耿精忠根本不是对手,双方打打停停差不多两年时间,耿精忠丝毫不占上风,加上腹背受敌,最后被迫把漳州、泉州和兴化府让给郑经。

与耿精忠不合的同时,郑经还把触角伸向广东,又得罪了平南王尚可喜。尚可喜原本对反清复明持观望态度,故而坚守广东以防生变,但郑经的军队气势正盛,屡败清军,潮州及各县遭郑军攻陷。高州、雷州、廉州亦遭另一股反清势力孙延龄部将马雄占领,粤东十州失之其四,尚可喜东西受敌,广东局势危殆,其病情愈加沉重。

在南征潮州期间,郑经还平定了漳州守将黄芳度之乱,将黄芳度车裂,留在漳州城内的黄氏族人全部处死。郑经在据有潮州之后继续南下夺取惠州,尚可喜的军队屡屡战败,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号召,发动兵变囚禁尚可喜,自己接管了平南王的权力。面对咄咄逼人的郑经,自知无力与之相抗的尚之信只得把惠州割让给他。

兵败回台


(郑经之父延平王郑成功)

郑经与其父延平王郑成功最大的差别的就在于郑成功是真心“反清复明”,而郑经只求为自己的利益而游离于东南沿海。三藩之乱,郑经也乘机分一杯羹,不过所夺惠州、泉州、漳州、潮州四府,皆是平南王尚之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地盘。夺盟友之地已属不齿,更尴尬的是,此四州府所在的广东和福建,都是三藩之一,正在正面与清军对抗,郑经实际上难以再继续拓展领土,毕竟自己也不敢因为抗清大业而与耿精忠和尚之信翻脸。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吴三桂大军已经入湘鄂,兵锋直指安徽江西,耿精忠欲配合吴三桂进攻江南,征召汀州总兵刘应麟出师,刘应麟为保存实力推诿不前,反联络郑经攻取汀州,这令原本联盟脆弱的耿郑两家关系再一次走向破裂。耿精忠正面要面对清军的大兵压境,背面还要防备郑经的趁火打劫,腹背受敌之下,耿精忠权衡再三,被迫向清朝投降。

原本作为郑军与清军缓冲之兵的耿精忠所部降清,使得郑经不得不直面清军精锐。这一年的十月,三万郑军在福州城郊乌龙江被清军击败,清军以压倒性优势南下,郑经连失泉州、漳州、潮州、惠州,只能退守金厦徐图恢复。

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郑经委派大将刘国轩收复沿海四府,但清军坚壁清野,沿海军民后撤五十里地,加上三藩之乱已近结尾,广东、福建的形势已经明朗,郑经与清军始终处于胶着相持状态。

次年(1678年)清廷与郑经谈判,许以朝鲜称藩如是,只望郑军退往台湾,郑氏则可永据台湾,岂不知这是康熙的缓兵之计,彼时三藩之乱已进入关键时期,吴三桂覆灭在即,康熙不想东南再生事端,故而以此安抚之。

康熙给郑经的诏书看起来诚意十足“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然此举不过是拖延时间,这一年的十二月,清朝再次颁布迁界令,福建沿海军民自北而南一律内迁,并加固海防,断绝与台湾明郑集团的贸易往来。郑经经过多年的征战,内努不济,补给困顿,财政陷入严重困难,已经无力再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郑经连在大陆最后的据点金、厦都不能保全,只得悻悻然率诸将返回台湾。短短几年时间,郑经七府连败,二岛尽失,大好形势毁于一旦,其用人和任事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缺陷,难怪其母董夫人会斥责他“无权略果断,不能任人,致左右窃权,各树其党。”

志短才疏


(图源自头条作者地图帝)

郑经与其父延平王郑成功比起来,如星辰之于皓月,实难称的上明主。

郑成功坚持抗清,与清廷势不两立。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集结16万大军,联合明兵部尚书张煌言大举北伐,从福建到浙江,一路皆望风而降,在南京城下虽中清军缓兵之计,北伐中道而止,但南京之战仍不失为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只可惜此时北伐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郑成功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反清复明,而继承父王遗志的郑经最后却背离了他的策略。三藩之乱本是重现当年郑成功北伐,兵围南京的大好时机,但郑经为图沿海州府之利,不惜与耿精忠、尚之信两大清朝藩王交恶,间接导致三藩之乱的失败。

郑经试图与清朝建立朝贡关系,欲效仿朝鲜国永为藩属,这是典型的利己主义,郑成功明志反清复明,郑经却为求自保意图郑氏永镇台湾。由此可以看出,郑经实乃志短才疏之人矣。




人的行为都是各种利益的综合优化选择。三藩之乱时,郑经身处台湾,机会主义,其出兵显得首鼠两端、隔岸观火,也想借此分一杯羹,但已经失去了回归明故土的野心与能力。在台澎地区的明郑势力,主要在经商、扩展地盘等事情上花费了较大心力。与清廷则合合打打,互有损益,持续了很长时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逼无奈、无处容身的郑成功率师取台湾,决战热兰遮,打败了荷兰人,遂命儿子郑经镇守思明州(厦门),调度沿海各岛军事。当时郑经年仅19岁,已娶尚书唐显悦之女为妻,然而两不相得、相处不融洽。郑经与其四弟之乳母陈氏私通,生下一子,取名为郑克臧。此事东窗事发,颜面扫地,引起了郑氏王朝的内部伦理之争,后郑成功去世,郑经收拾了残局,继位护理国事。郑经正式到达台湾后,继承了其父亲郑成功的政策,鼓励诸镇垦荒,寓兵于农。在台湾建立行政体制,设立六部管理各项政务。郑经知道清廷是以一国敌一隅,时间久了自己肯定会垮,于是试图透过贸易来提升国力,先后与西班牙、荷兰、日本、英国、琉球以及东南亚诸国地区进行商业往来。康熙皇帝借鉴了姚启圣等人的意见,严格实行迁界禁海令,使得台澎地区陷入了物资极度缺乏的境况,郑经决意拓展海外市场,其实也是不得已之举。德川幕府和东印度公司是郑氏王朝重要的贸易伙伴。台湾地区大量输入日本银、铜、铅、盔甲,以支援战争的需要,双方的贸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达到高峰, 而为了加强郑、日的贸易关系,郑经允许日本商人住在基隆,与东印度公司也有多次合作。

郑经作为一股可利用的武装力量,被各方争取。三藩之乱期间,郑经主要与耿精忠在福建内部消耗,之后结盟,势力逐步扩展至广东地区。康熙十三年(1674年)4月21日,耿精忠在福建响应了吴三桂发起的三藩之乱,许诺提供战船给郑经,换取他的出兵,共同起义。

郑经想好了如意算盘,但是耿精忠却食言了。同年五月,郑经授职世子郑克臧为监国,命陈永华在台辅政后。心气很高,亲自率兵从台湾出发,抵达厦门,要求耿精忠将漳州、泉州交给自己统领。

但是,耿精忠此时已经拥有整个福建,与郑经合作的欲望已经大大降低。他认为郑经的兵力太少,对自己帮助不大,取消了和他共同作战的约定。郑经大怒,于是占领海澄、同安等地。耿精忠则以牙还牙,断绝了和郑经贸易作为报复,双方开始交恶。随着三藩之乱的深入与战局变化,共同的敌人是康熙,双方又开始联盟。郑经与耿精忠和解之后,打算南征潮州,于是派了刘国轩击败尚之信,自己率军抵达海澄。就在此时,漳州守将黄芳度私底下和清朝取得联系。郑经亲自率兵包围了漳州府,于十月初六(11月22日)将漳州攻陷,迫使黄芳度投井自杀,稳固了在福建的地盘。随着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西北王辅臣、蒙古王公等力量慢慢或被消灭,或招降后,郑经面临的严峻局势是:必须直接对抗清军主力,他先派了3万人进攻福州。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主力在十月十五(11月20日)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失守,郑经只得退回厦门,从此蛰伏不起,直至施琅1683年收复了台湾。郑经也想使用协商方法,曾遣使上书,要求朝廷仿照朝鲜例,台澎加入朝贡体系。但雄才大略的圣主康熙帝并不买账,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后康熙一意平台,郑氏后人注定了惨淡失败的结局。

实际上,虽然郑氏政权海军建设不错,但以郑经的才能和台澎诸岛的动员力,延平王郑经只想拥兵自重,经商贸易偏居一隅,他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光顾打小算盘,覆亡是理所当然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台湾   延平   潮州   漳州   王朝   朝鲜   泉州   清廷   作战   福建   盟友   广东   清朝   沿海   康熙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